江苏省人民医院

核医学科 (共12位医生)

科室简介

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核医学科创立于1958年,是国内最早成立的临床核医学科之一。五十余年来,经过以常国钧教授、张静馨主任等为代表的几代核医学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江苏省人民医院核医学科逐步发展成为在省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核医学医疗、研究与培训中心,为核医学在我省的引进诞生、发展壮大和人才培养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医疗设备和诊疗情况

目前,科室拥有带16排螺旋CT的PET/CT仪、带6排CT的SPECT/CT仪、带符合线路双探头SPECT仪、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仪、PETTrace回旋加速器等大型医疗设备,拥有甲状腺功能测定仪及体外检测仪等检查设备,全科设备资产逾6000万元。常规开展全身骨显像、甲状腺显像、甲状旁腺显像、心肌断层显像、脑血流灌注显像、异位胃粘膜显像、消化道出血显像、肝胆动态显像和唾液腺显像等所有核素SPECT显像项目以及PET/CT肿瘤显像、心脏显像等,整体显像水平居省内领先、国内先进地位。我科体外分析室常规开展糖类抗原-50、糖类抗原-242、甘胆酸、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血瘦素、促甲状腺素受体抗体、糖尿病自身抗体和脑利钠肽前体等项目的检测,检测项目齐全。

我科常规开设骨质疏松专家门诊、甲状腺疾病专家门诊和普通门诊,年门诊量逾6000人次;现有独立的核医学病区,放射性防护专用病房5间、病床10张,2011年全年收治甲状腺癌患者400余例。

二.学科人员梯队

核医学科拥有较好的人才队伍,现有医技护在职人员31人,其中,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9人、副主任技师2人,中级职称11人,硕士生导师2人,博士学位3人,在读博士2人,硕士学位9人,在读硕士2人。科室负责人包丽华主任现任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江苏省分会骨质疏松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委员,南京市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科室另有4人分别担任江苏省医学会核医学分会、江苏省核学会及南京市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委员。

三、科研情况

近五年来,核医学科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及EI收录10篇;编写教材专著10余部;主持及参与江苏省科技厅、江苏省卫生厅、南京医科大学及江苏省人民医院多个课题;获江苏省政府科技进步奖、南京市政府科技进步奖、江苏省卫生厅新技术引进奖等十余个奖项;主持或参与I类和II类新药临床研究十余项。

四、教学情况

我科亦为南京医科大学核医学教研室,现承担南京医科大学七年制、国教院、临床医学专业、影像医学专业、检验医学专业及护理专业等所有专业和康达学院及成教院的核医学教学工作。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医院动态

更多 >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婴幼儿疝气的症状和治疗
徐建威
回答: 婴幼儿疝气主要表现为腹股沟或脐部出现可复性包块,可通过保守观察、疝气带固定或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婴幼儿疝气通常由先天性腹壁薄弱、腹内压增高等因素引起。 1、腹股沟包块 腹股沟区出现柔软肿物是婴幼儿腹股沟疝的典型表现,哭闹或站立时包块突出,平卧后可能自行回纳。包块质地柔软且无触痛,若发生嵌顿则可能变硬并伴随呕吐。对于未嵌顿的小型疝,可使用疝气带压迫疝环,定期复查观察自愈情况。若反复发作或包块增大,需考虑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 2、脐部膨出 脐疝表现为肚脐处半球形隆起,直径多在1-3厘米,手指按压有咕噜声。多数脐疝在2岁前可自愈,期间需避免剧烈哭闹和便秘。直径超过2厘米或4岁未愈的脐疝,可能需行脐疝修补术。日常可使用弹性腹带加压包扎,但需每4小时松解一次防止皮肤损伤。 3、哭闹时加重 腹内压增高是诱发疝气突出的常见因素。婴幼儿剧烈哭闹、咳嗽或排便时,腹腔脏器易被推入疝囊。家长应减少诱发哭闹的原因,保持喂养规律,必要时使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调节肠道功能。哺乳期母亲需避免进食易产气食物,降低婴儿肠胀气概率。 4、嵌顿性表现 当疝内容物无法回纳时可能出现嵌顿疝,表现为包块变硬、触痛明显,伴随呕吐、腹胀等肠梗阻症状。这是需要急诊手术的情况,延迟处理可能导致肠管坏死。嵌顿时间超过4小时需警惕血运障碍,术前可尝试手法复位但禁止暴力操作。 5、术后护理 疝气术后需保持伤口干燥清洁,使用医用胶布固定敷料。术后1周内避免剧烈活动,可遵医嘱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混悬液缓解疼痛。母乳喂养的婴儿应继续按需哺乳,辅食添加者需选择易消化食物。术后复发概率较低,但早产儿或结缔组织疾病患儿需加强随访。 日常需注意保持婴幼儿大便通畅,适当补充乳果糖口服溶液预防便秘。避免长时间剧烈哭闹,抱起时注意托住臀部减少腹压。定期监测包块变化情况,若发现包块颜色发紫或婴儿拒食哭闹,应立即就医。术后3个月内避免进行蹦跳类活动,随访复查建议选择小儿外科专科门诊。 徐建威副主任医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普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