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人民医院

儿科 (共23位医生)

科室简介

儿科是“十一五”江苏省重点学科儿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南京医科大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博士后流动站点。儿科多年来一直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学科梯队的建设,目前拥有一支结构层次合理的学术队伍,现有医护人员68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6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4人;主任医师7人、副主任医师8人、副主任护师2人、主治医师7人,是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儿科分会主任委员、江苏省医学会儿科分会副主任委员所在单位,拥有江苏省“135”重点人才、江苏省“兴卫工程重点人才”各1人。
  儿科病房面积2300m2左右,分为儿一、儿二和新生儿3个病区,共87张床位。设有新生儿、内分泌、感染(呼吸,消化)、血液、心血管、风湿免疫等6个亚专业。其中小儿内分泌、感染专业是国家药物临床试验基地。
  儿科拥有以下几支专业技术水平较强的团队:
  1、新生儿专业团队:近年来在新生儿疾病诊治特别在救治危重新生儿疾病方面取得重大进步,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多次成功救治高危早产儿,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伴多器官功能障碍患儿;新生儿窒息复苏成功率高,对新生儿重度窒息伴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诊断治疗及时有效,取得良好效果;对早产儿的呼吸管理、营养支持管理方面摸索出一套成功经验,成功开展早产儿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应用、新生儿呼吸机使用、新生儿换血治疗、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PICC等高新技术等项目。已成功救治胎龄27周出生体重仅840g早产儿、早产儿肺出血伴多脏器功能不全,及重度窒息伴胎粪吸入性肺炎合并双侧气胸等极危重患儿。
  2、小儿呼吸专业团队:哮喘患儿进行肺功能及体外过敏原测定,并为其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建立哮喘档案,帮助患儿长期控制哮喘;成立儿童哮喘之家,定期举行关于该病症的一系列活动,包括开展讲座及健康知识宣传,内容主要围绕儿童哮喘病的治疗、预防及急症处理,指导患儿家长在家的简单治疗方法以及提高家长和患儿对疾病本身的认识。
  3、小儿白血病与肿瘤专业团队:集临床、科研、教学于一体,拥有一流的实验室检测和诊断治疗技术,包括细胞形态学及细胞化学、细胞及分子遗传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除了可以进行临床检测外,还开展了多方面的科研工作,积极开展儿童白血病和恶性肿瘤的规范化治疗和个体化治疗,努力为来自国内外的广大血液病患者提供一流的医疗救治和护理。该专科目前是江苏省指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定点医疗机构,是江苏省农村儿童重大疾病(儿童白血病)定点医院的特色专科,适合全省各地白血病儿童患者实现“新农合”医保政策下的异地就医。
  4、小儿内分泌专业团队:是最早一批具有国家级药物临床试验资格的队伍。临床经验丰富,在南京地区率先开展小儿身材矮小、性早熟、青春期延迟、肥胖、消瘦、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甲状旁腺功能异常引起的低钙、高钙、低磷血症和骨质疏松、肾上腺皮质增生、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代谢异常性佝偻病、低血糖等儿童内分泌遗传代谢性疾病的诊治。
  儿科,另外,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德术并举,病人至上”的院训,结合卫生部开展的“三好一满意”活动,一切为了病人,方便病人,自2009年以来开设了小儿慢性咳嗽与哮喘、小儿内分泌疾病、小儿心血管疾病、新生儿疾病和小儿白血病与肿瘤等儿科专病门诊,同时开设了365天专家门诊和晚间专家门诊。开展以来,得到社会认可,病人家属拥护,越来越多的患儿慕名前来就医。
  儿科是一个集临床、科研、教学于一体的学科。承担着南京医科大学临床七年制、五年制、国际学院留学生班、成人教育学院、康达学院的儿科学教学任务。科研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绩,承担着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社会发展基金、3项省厅科研基金及2项省卫生厅重点人才项目。主编多部儿科临床专著、儿科手册及多种儿科参考书籍。获多项省、厅、市级科技成果奖。
  儿科,在继承学科传统优势的同时,儿科更加瞄准国际前沿,注重新技术的开展与新领域的拓宽,重视对外交流与人才培养。曾多次成功举办省级继续教育培训学习班,科内不断有中青年骨干医生出国访问、进修、短期工作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多次接待美国哈佛大学、阿巴拉马大学、香港玛丽医院及国内知名儿科专家学者来院参观、考察、讲学,进行科研协作与学术交流。
  儿科,发展是硬道理,不进则退。我们制定“十二五”发展计划,抓住机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不断创造条件,凝聚人心,坚持科学发展,跟上时代、医院发展的步伐,尽最大努力把儿科建设好,用3-5年使儿科医、教、研均进入省内领先,部分达国内先进。最终为把我院儿科建设成为结构合理、重点学科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儿科学科,使之具有高质量教学、高水平科研和国际化程度较高的、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学科打下牢固基础。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医院动态

更多 >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婴幼儿疝气的症状和治疗
徐建威
回答: 婴幼儿疝气主要表现为腹股沟或脐部出现可复性包块,可通过保守观察、疝气带固定或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婴幼儿疝气通常由先天性腹壁薄弱、腹内压增高等因素引起。 1、腹股沟包块 腹股沟区出现柔软肿物是婴幼儿腹股沟疝的典型表现,哭闹或站立时包块突出,平卧后可能自行回纳。包块质地柔软且无触痛,若发生嵌顿则可能变硬并伴随呕吐。对于未嵌顿的小型疝,可使用疝气带压迫疝环,定期复查观察自愈情况。若反复发作或包块增大,需考虑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 2、脐部膨出 脐疝表现为肚脐处半球形隆起,直径多在1-3厘米,手指按压有咕噜声。多数脐疝在2岁前可自愈,期间需避免剧烈哭闹和便秘。直径超过2厘米或4岁未愈的脐疝,可能需行脐疝修补术。日常可使用弹性腹带加压包扎,但需每4小时松解一次防止皮肤损伤。 3、哭闹时加重 腹内压增高是诱发疝气突出的常见因素。婴幼儿剧烈哭闹、咳嗽或排便时,腹腔脏器易被推入疝囊。家长应减少诱发哭闹的原因,保持喂养规律,必要时使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调节肠道功能。哺乳期母亲需避免进食易产气食物,降低婴儿肠胀气概率。 4、嵌顿性表现 当疝内容物无法回纳时可能出现嵌顿疝,表现为包块变硬、触痛明显,伴随呕吐、腹胀等肠梗阻症状。这是需要急诊手术的情况,延迟处理可能导致肠管坏死。嵌顿时间超过4小时需警惕血运障碍,术前可尝试手法复位但禁止暴力操作。 5、术后护理 疝气术后需保持伤口干燥清洁,使用医用胶布固定敷料。术后1周内避免剧烈活动,可遵医嘱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混悬液缓解疼痛。母乳喂养的婴儿应继续按需哺乳,辅食添加者需选择易消化食物。术后复发概率较低,但早产儿或结缔组织疾病患儿需加强随访。 日常需注意保持婴幼儿大便通畅,适当补充乳果糖口服溶液预防便秘。避免长时间剧烈哭闹,抱起时注意托住臀部减少腹压。定期监测包块变化情况,若发现包块颜色发紫或婴儿拒食哭闹,应立即就医。术后3个月内避免进行蹦跳类活动,随访复查建议选择小儿外科专科门诊。 徐建威副主任医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普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