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消化科 (共11位医生)

科室简介
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始建于1976年。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发展为今天在本地区具有明显技术优势的“徐州市医学重点专科”。现有医护人员23人,其中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医师4名。主治医师3名。下设内窥镜室。胃肠电图室;开设43张病床。拥有OLYMPUS -XQ240电子胃镜。CF-VI电子结肠镜。电子十二指肠镜。PSD-2高频电凝电切治疗仪,STD24小时PH测定仪。LDRF-50内窥镜用射频治疗仪。AG-9800型微电脑多功能氩气刀。SN-6918C14呼气试验检测仪。YA-G-7000内镜医学影象工作站等先进的检查治疗设备。消化科每年收治病人1000余人次,做各种消化内镜下治疗400余人次。在消化道大出血。急重症胰腺炎。肝硬化腹水等危重病例的抢救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淮海经济区率先开展了胃食管反流病24小时PH测定。C14测定幽门螺杆菌。肝癌介入治疗。内镜下氩气刀治疗肿瘤等新技术;内镜下消化道异物取出术在本市享有很高的盛誉;肝脏穿刺活检。内镜下消化道息肉高频电灼摘除。晚期食道癌内镜下支架置入术。晚期消化道肿瘤经内镜高频电和射频消融联合治疗术等多种检查治疗技术,在淮海经济区处于领先地位。获省。市科学进步成果奖4项,发表学术论文110 篇。科主任陆敬华担任江苏省医学会消化专业委员会委员,徐州市医学会消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医院动态

更多 >

市一院多学科通力协作成功抢救一例恶性肿瘤术后大出血的患者

近日,一例恶性肿瘤术后突发大出血的患者在我院口腔科、耳鼻喉科、麻醉科、手术室等多科通力合作积极抢救下,挣脱死神的束缚,此例患者抢救手术的成功,充分反映了我院医务人员的过硬素质,也是我院多学科通力协作的成功范例。他们优秀的医德、过硬的临床技术、扎实的医疗素质,以及不辞辛苦、急病人所急的爱伤观念,是现代医疗工作中医疗质量的可靠保证和和谐医患关系最直接的反映。 六十多岁的杨大姐(化名)去年查出患有口腔癌,期间经外地教授两次手术治疗,并进行游离皮瓣转移修复,手术虽然成功,但毕竟肿瘤已属晚期,最近肿瘤再次复发,收入我院口腔科治疗。由于患者病情较危重,科主任非常重视同床位医生多次与患者及家属进行了病情交流。3月11日夜间23点40左右,患者突发口腔癌肿大出血,情况十分危急,值班护士马媛媛一边及时电话通知万延俊主任及张红闯副主任和张阳医生,一边积极抢救。值班医生陈丽娟第一时间赶到病床边进行抢救,她不怕脏累,衣服及鞋袜都被鲜血浸透,为抢救患者的生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腾兵也赶来积极协助。十分钟后,两位主任及床位医生均从家赶到病房,与陈医生一起在手术室为患者进行全麻下探查手术。由于患者曾行两次气管切开,插管难度很大,滕兵医师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为患者成功实施了气管切开术,为患者的抢救扫除了呼吸道管理上的障碍,随后在万延俊主任、张红闯副主任、陈丽娟和张阳医生以及手术室刘媛媛护士进行了细致的手术,手术结束时已是凌晨4点钟了。患者转入ICU,经精心治疗,病情平稳。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空腹高血糖怎么治疗
刘福强
回答: 空腹高血糖可通过调整饮食、增加运动、药物治疗、血糖监测、胰岛素治疗等方式干预。空腹高血糖通常由胰岛素抵抗、肝脏糖异生增加、药物影响、应激反应、基础胰岛素分泌不足等原因引起。 1、调整饮食 控制每日总热量摄入,减少精制碳水化合物如白米饭、白面包的摄入,增加膳食纤维丰富的蔬菜如西蓝花、燕麦等。采用低升糖指数饮食模式,将三餐分为5-6次少量进食,避免夜间加餐。烹饪方式以蒸煮为主,限制高糖高脂食物。 2、增加运动 每日进行30分钟以上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可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建议在餐后1小时进行运动,避免空腹运动导致低血糖。抗阻训练每周2-3次,重点锻炼大肌群。运动前后监测血糖,随身携带糖果应对低血糖。 3、药物治疗 二甲双胍肠溶片可抑制肝糖输出,改善胰岛素抵抗。格列美脲片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增加胰岛素分泌。达格列净片促进尿糖排泄,需注意预防尿路感染。西格列汀片延缓肠促胰素降解,须与饮食运动配合。基础胰岛素类似物如甘精胰岛素注射液可控制夜间血糖。 4、血糖监测 每日晨起空腹测量指尖血糖,记录波动趋势。每3个月检测糖化血红蛋白评估长期控制效果。使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可发现夜间无症状性低血糖。监测餐前、睡前及凌晨3点血糖,帮助鉴别黎明现象与苏木杰反应。 5、胰岛素治疗 基础胰岛素联合口服药适用于胰岛功能衰退患者。预混胰岛素每日2次注射可兼顾空腹与餐后血糖。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更符合生理分泌模式。治疗期间需防范夜间低血糖,调整剂量应遵循医生指导。注射部位定期轮换,避免脂肪增生影响吸收。 建立规律作息时间,保证7-8小时睡眠有助于血糖稳定。戒烟限酒,控制血压血脂在达标范围。每半年进行眼底、尿微量白蛋白等并发症筛查。学习糖尿病知识,参加患者教育课程。出现持续高血糖或反复低血糖应及时就医调整方案,避免自行增减药物。保持积极心态,家属应参与日常管理监督。 刘福强副主任医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内分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