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

感染科 (共8位医生)

科室简介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感染病科依托儿研所的浙江省基因诊断中心和中心实验室,设有专科病房和专科门诊,为中华医学会儿科感染分会委员单位,浙江省儿科感染学组副组长单位。专科床位数40张(筹建中),目前感染性疾病患者收治在内科病房,常年收治各种复杂、难治性和慢性感染,在发热待查、脓毒症、各类慢性、复杂和混合感染的诊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各种细菌感染,特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A族链球菌感染、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在各种病毒感染,特别是巨细胞病毒、EB病毒、肠道病毒感染等,以及肺炎支原体等不同病原体感染的临床诊治经验丰富。在抗生素合理应用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建立了儿童感染性疾病的基因诊断技术,主要是细菌感染、疱疹类病毒的基因芯片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已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现有在职医师8人,其中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2名,主治医师2名,住院医师3名,其中博士1名,硕士7名,博士生导师1名。培养博士6名,硕士12名,在读博士生2名,硕士生3名。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医院动态

更多 >

我院在省内率先引进减重步态训练仪开展患儿康复训练

减重步行训练(partial weight support,PWS)是近年来较受关注的康复治疗方法之一,今年2月,我院康复科在省内率先引进儿童XY-K-E2型减重步态训练仪,开展患儿康复训练,且通过2个月的康复治疗发现,患儿的下肢肌力、异常步态及姿势得到了显著改善。 脑瘫患儿的步行训练一直是儿童康复中最为棘手的问题,尽早的实现独立行走也是脑瘫患儿最重要的康复目的。作为脑瘫患儿重要康复治疗方法之一的减重步行训练,其理论基础来源于脊髓中枢模式激动源理论(central pattern generator,CPG) ,是指运用减重吊带将患者身体部分悬吊,使患者步行时下肢负重减少,提高其步行能力,再配合运动平板进行训练。 引进儿童XY-K-E2型减重步态训练仪后,我院挑选脑瘫、脊髓炎及股骨骨折恢复期的患儿近80名,并根据病情制定以PWS为核心的康复治疗方案,通过与传统的康复治疗对比发现,减重步行训练不仅可以使患者步行对称性改善、髋关节摆动相的伸展能力提高,抗重力肌肉的兴奋性增高,股二头肌活动增加,还能提早介入患儿下肢的运动康复,利于平衡功能、步行速度和步行耐力的改善,同时因其便捷和自由,受到广大患儿及家属的青睐。 减重步态训练仪的使用,体现了我院康复科与时俱进,为提高患儿康复水平不断创新的服务理念,康复科将继续学习国内外先进康复治疗技术,为建设国内一流的儿童康复治疗中心而不断努力。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鼻子挤黑头出坑怎样才可以恢复
聂小娟
回答: 鼻子挤黑头出坑一般可以通过皮肤护理、药物治疗、医美修复等方式恢复。黑头挤压后形成的凹陷性瘢痕可能与局部炎症损伤、真皮层胶原断裂等因素有关,需根据瘢痕深浅选择干预措施。 1、皮肤护理 早期浅表性凹陷可通过加强保湿修复改善。每日使用含神经酰胺、透明质酸的修复类护肤品,帮助重建皮肤屏障。避免反复摩擦或使用刺激性洁面产品,防止二次损伤。外出时需严格防晒,紫外线可能加重色素沉着。 2、药物治疗 较明显的凹陷可遵医嘱使用多磺酸粘多糖乳膏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或维A酸乳膏促进角质代谢。合并炎症时可用夫西地酸乳膏控制感染。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自行滥用导致皮肤敏感。 3、激光治疗 点阵激光能刺激真皮层胶原重塑,适用于较深的冰锥型瘢痕。非剥脱性激光疗程需3-5次,每次间隔1个月。治疗后可能出现短暂红斑,需配合医用敷料修复。治疗期间禁止搔抓或暴晒。 4、微针治疗 滚轮微针通过机械刺激诱导胶原增生,对车厢型凹陷效果较好。治疗深度通常控制在0.5-1.5毫米,术后24小时内避免沾水。需在正规医疗机构操作,自行操作可能引发感染。 5、填充修复 顽固性深坑可考虑透明质酸填充,效果立竿见影但维持时间有限。自体脂肪移植存活率约30-50%,需多次治疗。填充物可能产生结节等并发症,需由专业医师评估适应症。 恢复期间需保持患处清洁干燥,避免挤压或过度清洁。饮食上增加维生素C和优质蛋白摄入,如西蓝花、鸡蛋等有助于皮肤修复。瘢痕体质者应提前告知医生,夜间可使用硅酮凝胶预防增生。若伴随持续红肿渗液,应及时就诊排查感染。 聂小娟副主任医师山东省立医院皮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