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中医院

竹林寺女科 (共4位医生)

科室简介
竹林寺位于浙江省萧山市城厢镇惠济桥北堍,建于南宋齐年间(479?502),至今已有1500年历史。开山祖悟真禅师,择此清净一席之地,诵经宣佛,始名“古崇寺”。垂直四百余载,至后晋天福八年(943),寺僧高昙“得异授而兴医业”。此有一传奇掌故:据《竹林寺世乘》高昙祖师述异记篇记载,“自悟真禅师之创兴竹林,至石晋而有师(指高昙)盖未尝有医,而也未尝有寺。所谓竹林寺,不过静养一席地耳,惟时有一道者至,不知从何方来,亦不识其姓氏,与师附居者月余,师见其骨骼翩翩,言辞不凡,知其非常人,甚敬礼之,而道者亦不自安,每谓师曰:‘君之遇我厚矣,愧无以报君何!’一日师以他出抵暮而归,觅道者不得,盖不知其所去矣。忽见几上有蝇头细楷数十百行,阅之,乃胎产前后秘方数十种,又胎产至要辩论及诊法共百余条。师随录之,于是晓夜诵读,而医道日精,患者念之,百无一失。”高昙禅师积资筹金,在原址“古崇寺”的基础上扩建振兴寺院,更名为“资国看经院”,所以高昙禅师应为竹林寺女科僧医的创始人。可见寺僧专治女科,始于后晋天福八年,到太平兴国七年(983),更名为“惠通院”,僧医皆以治妇科病而著称。
  在竹林寺妇科发展史上贡献较大,名声最隆的是静暹(晓庵)禅师,他殚精极思研究妇科,医术高超,极险极危之症,一经他手便化险为夷。至南宋绍定六年六月(公元1233),医僧静暹(即晓庵)用秘方治愈了理宗赵昀谢丽清皇后的重病,理宗帝赵昀赐封他为“医王”,并御书“惠济寺”,又赐“晓庵”、“药室”而匾,建医王十世。所谓十世医王,即从晓庵上朔四世开始,下续五世为止。晓庵即为“五世医王”。
  竹林寺女科始自晋朝,盛于宋代,医功精深,别具特色。
  竹林寺女科在辨证上以肝、脾、肾三脏主论,在诊断上强调问诊,在治疗上重视调和气血,疏肝解郁,在具体措施上提出补血行气,补肾益精,祛瘀解郁的治疗原则。在诊疗施治上,法广味纯,独具风格。秘制“太和丸”和运用“生化汤”曲尽其妙。凡妇女月经不调和各类杂症则以“太和丸”为通治之方。药由制香附、制苍术、广藿香、净防风、嫩前胡、紫苏叶、薄荷叶、川厚朴等20余味中药配制成丸。为通治妇女肝郁型疾患之良药,综观全方,,纯用气分药品,功在疏肝解郁,因在封建社会,妇女一有逆意,郁闷在心,郁久成病,运用此方,可谓入时而合拍,共奏疏肝理气,芳香化湿,健脾消积之功。
  笔者作为竹林寺女科109代(世)的传人,更有责任对竹林寺女科的历史和医疗特色在有限的水平和资料中加以挖掘整理,继承发扬,锐意创新,侃竹林寺女科继续对妇女的健康发挥贡献。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医院动态

更多 >

我院针灸治疗小儿抽动症显奇效

小儿抽动症即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是一种起病于儿童和青少年期,以快速、不自主、突发、重复、非节律性、刻板、单一或多部位肌肉运动抽动或(和)发声抽动为特点的一种复杂的、慢性神经精神障碍疾病。该疾病是以进行性发展的多部位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为主要特征。表现为眨眼、挤眉、呲牙、做怪相、耸肩、转颈、点头、摇头、转动躯体、甩动手臂等运动性抽动,也可为类似咳嗽声、清嗓声等发声性抽动,一般情绪紧张时加剧,精神集中时减少,睡眠时消失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社会交往和人际交往范围逐渐扩大,会产生一些高级的情感体验,如荣誉感、责任感等,如早期不采取适当的治疗,耽误抽动症的最佳治疗时机,势必给孩子带来无尽的伤害。如会产生自卑感、社会退缩、社交障碍、口吃以及品行纪律等问题,严重影响他们的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 我院针灸科近两年来通过临床实践,采用经整脊和针灸治疗,对治疗小儿抽动症有明显的疗效。儿李某,7岁,于一年前因不停地眨眼、脸上时常扭曲、歪向一侧并不停摇头,被确诊为小儿抽动症。曾多次到上海、省级医院进行治疗,效果不佳。后到我院针灸科检查,发现颈椎有明显压痛感,经过2次针灸治疗后,抽动症状有明显减轻,后又连续治疗了10多次,抽动症状已经基本消失。患儿张某某,8岁,一年前喉部发出类似咳嗽的声音,无痰,以为是咳嗽多次到儿科治疗均不见效果,到省级医院确诊为抽动症后,经过药物治疗也均无效,后到我院针灸科治疗,经2次针灸治疗后症状明显减轻,再经10多次治疗,症状基本消失。 据针灸科主任徐宓宓介绍,目前学龄儿童由于课业压力较重,接触电子产品较多,姿势不良造成颈椎神经压迫而引起小儿抽动症者居多,我院针灸治疗小儿抽动症主要是通过针刺风池、供血、天柱、四神聪、运动区等穴位来改善神经压迫症状。一般患儿每周治疗2次,2-3次均可见效,病情稳定后每周治疗1次,一般经过10次治疗,抽动症状基本消失。 专家咨询电话:15257169896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