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内分泌科 (共19位医生)

科室简介
内分泌科现设有临床(病房,门诊)、内分泌激素测定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骨密度检查室、临床药物实验与评价中心等部分。学科现有医技人员25人,其中教授,正主任医师6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5人,中级职称医技人员8人。有博士4人,在读博士1人,硕士6人。
  内分泌科现开设病房床位37张,临床诊疗范围不断拓展,除常见病多发病糖尿病及甲状腺病外,还有下丘脑,垂体,肾上腺,性腺疾病,以及骨质疏松症,绝经期障碍和其他少见疑难病症。其诊断水平已达到下丘脑-垂体水平,在部分疾病进行分子生物学基因检查分析。在治疗上紧跟国内外前沿新技术,对糖尿病采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对甲状腺病(囊腺瘤)采用微创介入治疗,获得良好效果。年专家门诊3.3-3.5万人次,年出院1000-1200病人次,居省内各医院同专业之首。
  内分泌学科在科研上,70-80年代开展的碘缺乏病防治研究;90年代进行的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及防治对策研究,以及后期开展的全民食盐加碘前后儿童甲状腺功能状况调查研究,骨质疏松症防治,绝经期激素替代治疗的研究等,都获得省科技成果奖,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近年参加国际合作项目"降糖降压治疗对心血管危险因素观察"研究。特别是开展的肥胖、胰岛素抵抗(糖尿病),以及基因的系列研究,处于省内领先,国内先进水平。
  内分泌学科在教学上,除承担学校大专、本科、研究生等多层次的讲课教学外,先后接受内分泌专科进修医师 名,已培养毕业统招研究生31人,在职同等学历研究生17人,目前有在读研究生18人。已毕业的研究生中多人攻读博士学位毕业,多人成为学科带头人和业务骨干。
  内分泌学科在学校、医院各级领导关心、支持下,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在临床医疗、教学、科研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整体上处于省内领先地位,部分工作已进入国内先进行列。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医院动态

更多 >

我院参加全省医疗器械不良事件重点监测工作会议

2014年7月17至18日,由安徽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安徽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共同举办的“安徽省医疗器械不良事件重点监测工作会议”在合肥召开。我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省卫计委、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14家医疗机构、2家生产企业、9个市的药监管局和卫生局相关负责人和代表等80余人参加了会议。我院副院长金小干率物资设备处等相关人员参加了会议。 大会对全省16家“安徽省医疗器械监测哨点单位”进行授牌,我院作为哨点单位之一,由金小干副院长代表医院签订了责任书。大会传达了《安徽省食品药品监督局办公厅关于开展医疗器械不良事件重点监测工作的通知》,下达了今年我省承担对营养泵、阴道扩张器、低频电磁综合治疗机和一次性使用高压注射器等四个品种医疗器械不良事件重点监测工作任务。最后,由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对重点品种监测工作进行业务培训。 本次大会的召开,使我院从事医疗器械不良事件重点监测工作人员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并对我院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收采、上报和撰写分析报告等工作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物资设备处 谢申菊 王晓虎)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假性自闭症孩子的症状可以恢复吗
王志新
回答: 假性自闭症孩子的症状通常可以恢复,通过科学干预和家庭支持可显著改善行为表现。假性自闭症多由环境刺激不足、教养方式不当或短期心理创伤等因素引起,与典型自闭症谱系障碍的神经发育异常有本质区别。 1、环境调整 创造稳定的生活环境和规律的作息有助于缓解假性自闭症状。家长需减少电子屏幕暴露时间,增加亲子互动游戏,如积木搭建、绘本共读等结构化活动。保持家庭氛围和谐,避免频繁更换照料者或居住环境,逐步帮助孩子重建安全感。 2、行为干预 应用正向行为支持技术可改善社交回避行为。家长需通过即时奖励强化孩子的眼神接触、简单指令回应等行为,采用图片交换沟通系统辅助表达需求。每日安排15-20分钟地板时间游戏,跟随孩子兴趣引导互动,避免强迫性社交训练。 3、感统训练 针对感觉处理异常可进行专业感统康复。旋转秋千、触觉刷等前庭觉训练能改善注意力分散,平衡木、蹦床活动可调节肢体协调性。家长需观察孩子对声光刺激的敏感程度,逐步脱敏训练每周3-4次,每次不超过30分钟。 4、心理疏导 短期创伤事件引发的症状需心理治疗介入。游戏治疗能帮助孩子表达压抑情绪,沙盘治疗适用于语言受限者。家长需配合治疗师记录行为变化,避免在治疗过程中表现出焦虑情绪,防止二次心理伤害。 5、营养管理 均衡饮食有助于神经功能恢复。增加富含Omega-3的深海鱼类、维生素B族丰富的全谷物,限制精制糖和人工添加剂摄入。对存在挑食行为的孩子,家长需采用小份量多次供餐,将新食物与偏好食物混合过渡。 假性自闭症的干预需要家长保持耐心,建立稳定的日常活动流程,每天固定安排社交互动时间但不过度刺激。定期评估孩子对干预措施的反应,若3-6个月未见改善或出现自伤等严重行为,应及时寻求儿童精神科医生评估排除典型自闭症可能。日常生活中注意避免将孩子与其他儿童过度比较,关注微小进步并及时给予积极反馈。 王志新主任医师中日友好医院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