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口腔科 (共24位医生)

科室简介
  口腔科创建于1950年,是全省口腔医学创建最早的临床科室。初始名为牙科,仅有黄宪华医师一人。1955年起,李培智和司徒曼丽两位医师进入本院。1957年起,更名为口腔科。
  1975年起,脱落细胞学检查在口腔科首先开展。该检查方法的应用属国内领先,省内空白,至今已积累病例2万余份。1978年司徒曼丽首先发现黄蜀葵花的主要成分金丝桃甙对口腔溃疡有局部镇痛作用,且加速溃疡愈合,将其制作成药膜及糊剂等应用于口腔科、ENT和激光室的门诊病人。1985年省卫生厅组织省内外10位专家鉴定“A-Ⅲ结晶药膜对口腔溃疡镇痛作用的研究” 获得肯定。
  1983年至1991年,安徽口腔医学会挂靠在口腔科,李培智任会长。1989年起安徽省牙病防治指导组成立,挂靠在安医大一附院。1994年省牙病防治指导组办公室正式确立,至今已经获得全国十二次“全国牙病防治先进单位”表彰。
  1998年口腔医疗中心成立,位于长江路门诊部五楼,面积1100平方米,包括口腔内科、口腔颌面外科、口腔修复、口腔正畸、口腔预防医学五个专业学科和脱落细胞诊断室、口腔放射室、口腔技工制作室。拥有美国、日本进口高中档综合治疗台25台、微电脑根管治疗仪、数字曲面断层CR、德国牙种植机、烤瓷高频铸造等。
  1999年12月开始为期半年的“安徽省第一次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共调查了4个城市和农村的六个年龄组的18672例人的口腔健康状况和口腔健康问卷调查,取得了代表安徽省人群口腔健康的完整资料,填补了安徽省建国以来口腔卫生没有本底资料的空白。
  1999年经安徽省医考办批准报国家医考中心备案,指定为国家口腔执业医师临床实践技能安徽省考试基地。口腔各专业学科医师的继续教育基地,具体负责指导、实施全省牙病预防、口腔健康教育及促进措施。
  2001年口腔颌面外科病区扩大到固定床位25张,面积900平方米。美国进口中档综合治疗台2台,资料室、临床实验室、治疗室、临床教室各一间。美国进口微型电锯1台,高档显微解剖的相关器械及显微镜。
  2002 年批准为口腔医学硕士学位授权点,是安徽省首批口腔临床医学硕士授予点。
  2004年12月引进了美国BEYONG的牙齿美白治疗系统,是安徽省第一家从事牙齿美白治疗的单位,已经治疗病人100余例,收到良好的效果。
  2005年9月开始,历时3个月圆满完成了“全国第三次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的安徽省2市4县4个年龄组的3168人的口腔健康检查和2088人的口腔健康问卷调查。该项目获安徽省科技三等奖。
  2007年经安徽省卫生厅评审为安徽省临床口腔医学重点发展学科。目前口腔医护人员共43名,现有在职正高职称 9人,副高职称5人,主治医师及主管技师、护师11人,住院医师2人。具有博士学位1人,中青年医师均为硕士学位,已初步形成学科技术力量骨干群。
  2009年,本学科的门诊诊疗面积增加了900平米,口腔综合治疗台增加了12台;病房床位数由25张扩增到33张;肿瘤、创伤综合治疗居于省内领先水平。
  2010年增设知名教授门诊,门诊人次82588人次,年住院人次631人次。门诊口腔医疗中心设有资料室,国内各种口腔系列杂志11种,口腔科学基础及相关临床专业的图书260余本。
  2011年新门诊增加了口腔根管显微操作系统、超声根管充填系统、数字X线成像系统、曲面体层X线摄像系统、微创牙槽外科手术系统、即刻种植系统,口腔医疗器械消毒系列设备、门诊口腔信息系统、心电心功能监护仪等。临床口腔学科的诊疗、科研、教学、数字化水平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医院动态

更多 >

我院参加全省医疗器械不良事件重点监测工作会议

2014年7月17至18日,由安徽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安徽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共同举办的“安徽省医疗器械不良事件重点监测工作会议”在合肥召开。我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省卫计委、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14家医疗机构、2家生产企业、9个市的药监管局和卫生局相关负责人和代表等80余人参加了会议。我院副院长金小干率物资设备处等相关人员参加了会议。 大会对全省16家“安徽省医疗器械监测哨点单位”进行授牌,我院作为哨点单位之一,由金小干副院长代表医院签订了责任书。大会传达了《安徽省食品药品监督局办公厅关于开展医疗器械不良事件重点监测工作的通知》,下达了今年我省承担对营养泵、阴道扩张器、低频电磁综合治疗机和一次性使用高压注射器等四个品种医疗器械不良事件重点监测工作任务。最后,由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对重点品种监测工作进行业务培训。 本次大会的召开,使我院从事医疗器械不良事件重点监测工作人员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并对我院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收采、上报和撰写分析报告等工作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物资设备处 谢申菊 王晓虎)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假性自闭症孩子的症状可以恢复吗
王志新
回答: 假性自闭症孩子的症状通常可以恢复,通过科学干预和家庭支持可显著改善行为表现。假性自闭症多由环境刺激不足、教养方式不当或短期心理创伤等因素引起,与典型自闭症谱系障碍的神经发育异常有本质区别。 1、环境调整 创造稳定的生活环境和规律的作息有助于缓解假性自闭症状。家长需减少电子屏幕暴露时间,增加亲子互动游戏,如积木搭建、绘本共读等结构化活动。保持家庭氛围和谐,避免频繁更换照料者或居住环境,逐步帮助孩子重建安全感。 2、行为干预 应用正向行为支持技术可改善社交回避行为。家长需通过即时奖励强化孩子的眼神接触、简单指令回应等行为,采用图片交换沟通系统辅助表达需求。每日安排15-20分钟地板时间游戏,跟随孩子兴趣引导互动,避免强迫性社交训练。 3、感统训练 针对感觉处理异常可进行专业感统康复。旋转秋千、触觉刷等前庭觉训练能改善注意力分散,平衡木、蹦床活动可调节肢体协调性。家长需观察孩子对声光刺激的敏感程度,逐步脱敏训练每周3-4次,每次不超过30分钟。 4、心理疏导 短期创伤事件引发的症状需心理治疗介入。游戏治疗能帮助孩子表达压抑情绪,沙盘治疗适用于语言受限者。家长需配合治疗师记录行为变化,避免在治疗过程中表现出焦虑情绪,防止二次心理伤害。 5、营养管理 均衡饮食有助于神经功能恢复。增加富含Omega-3的深海鱼类、维生素B族丰富的全谷物,限制精制糖和人工添加剂摄入。对存在挑食行为的孩子,家长需采用小份量多次供餐,将新食物与偏好食物混合过渡。 假性自闭症的干预需要家长保持耐心,建立稳定的日常活动流程,每天固定安排社交互动时间但不过度刺激。定期评估孩子对干预措施的反应,若3-6个月未见改善或出现自伤等严重行为,应及时寻求儿童精神科医生评估排除典型自闭症可能。日常生活中注意避免将孩子与其他儿童过度比较,关注微小进步并及时给予积极反馈。 王志新主任医师中日友好医院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