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骨科 (共18位医生)

科室简介

骨科现为安徽省骨关节病诊疗中心,安徽省卫生厅临床医学省级重点学科,安徽省教育厅省级重点学科,组织移植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国务院首批硕士点之一,曾被评为全国卫生先进集体。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人,1人为全国百名优秀医师,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并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人为全国劳动模范,1人为全国优秀教师,1人为全国优秀援外医疗队队员。该学科现有教授、主任医师10名,副教授、副主任医师10名,医护员工60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者7人(含实验室2人),硕士学位者10人。设有创伤骨科、脊柱外科、关节外科(含骨病)、手足显微外科4个亚学科专业,开放床位130张,病床使用率常年保持在130%-150%,平均手术逾3000台次,III、IV类手术占70%以上。收治患者涉及骨科领域各种疑难复杂疾病。
  骨科成立于1962年,近50年来在历届科主任的带领下,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已发展安徽省骨科领域的领军学科和医、教、研中心。学科带头人1人担任安徽省省级学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级学术期刊总编辑,中华系列及国家级学术期刊编委、常务编委,国家级及省级重点学科评审专家,中华医学会国家级医学继续教育项目立项评审专家,3人担任安徽省省级学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0人担任安徽省省级专业学会委员、常务委员,10人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学科整体实力居国内先进、省内领先,部分研究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骨科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在以黄恭康教授、胡汝麒教授、潘功平教授等老一辈学科带头人的带领下,在显微外科领域做出了大量的创造性工作,创办了国内外最早的显微外科理论刊物《显微外科杂志》,研制我国第一代显微外科手术器械,研究成功目前在国内外已成为经典术式的带旋髂深血管髂骨瓣移植术,在直径<0.2mm小血管吻合技术及通畅率方面达到了当时国际领先水平,此外在周围神经显微外科,显微淋巴管外科等领域均做出了一系列创造性的贡献。“显微外科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系列研究成果曾获卫生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并在国际上发表了数十篇学术论文,举办了12届全国性和区域性显微外科学习班,使蚌医骨科成为具有全国性影响的显微外科中心之一。
  骨科医疗特色:
  骨科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在学科带头人周建生教授、肖玉周教授的带领下,针对骨科临床上的重大疑难疾病开展了一系列的创新手术,包括冷冻保存带血管同种异体骨移植在儿童四肢恶性骨肿瘤保肢手术中的应用;关节镜下冷冻保存同种异体交叉韧带移植解剖重建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冷冻保存同种异体颅骨膜移植重建髋关节大面积全层关节软骨缺损;人工髋关节松动翻修及异形髋臼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旋转中心重建;经前入路病灶清除一期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柱椎间隙感染;经耻骨上、下支及臼顶旋转截骨治疗髋臼发育不良;同侧髋臼骨折合并股骨颈骨折一期髋臼重建人工全髋置换术;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畸形愈合、骨缺损、骨不连接翻修术等。以上8项手术均为在国内首次报道,相关研究成果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交流并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同期开展的重大手术还有:脊柱外科方面开展了青少年疲劳性颈椎后凸畸形矫正内固定,经口咽 入路环枢椎畸形矫正颈髓减压内固定术,脊柱肿瘤全脊椎切除重建术,骶骨肿瘤切除重建术,骨盆肿瘤切除重建术,重度脊柱(颈、胸、腰)畸形矫形术,人工椎间盘置换,痉挛性脑瘫高选性脊神经后根切断+腰椎管成形术等;关节外科方面开展了伴有重度髋臼缺损的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人工髋关节感染一期病灶清除翻修术,各种复杂性人工关节置换术,髋臼肿瘤切除重建术及小关节镜手术等。创伤方面开展了复杂性骨盆骨折、髋臼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复杂性肩胛骨骨折开放复位内固定,各种复杂脊柱骨折脱位内固定。股骨颈骨折闭合复位经皮微创内固定术,四肢各种类型骨折微创内固定术,四肢大面积皮肤、肌腱、骨缺损复合瓣一期移植修复术等。鉴于在临床上解决了一系列骨关节疾病的复杂、疑难重大问题,经安徽省卫生厅批准成立了以该学科为主的安徽省骨关节疾病诊疗中心。
  骨科科研成果
  骨科医生近十余年来在各种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主编、参编学术专著10余部,获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一项,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中华骨杂志论坛三等奖一项,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高新技术一等奖3项,二等项2项,主办全国性学术会议6次,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5次,在国际、国内全国性及大地区性学术会议大会发言数十次。现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安徽省科技攻关项目2项,其他省、厅级重大项目及一般项目10余项,研究方向涉及组织移植、骨关节疾病、脊柱脊髓损伤、创伤修复等多个领域的前沿课题。科研基金及学科建设经费500余万元,组织移植实验室建设已初具规模,成为安徽省省级重点实验室之一。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医院动态

更多 >

八一建军节我院职工无偿献血3.5万毫升

8月1日上午7:30分,我院近两百名医护人员冒着高温酷暑,在团委和蚌埠市中心血站的精心安排下,有序地参加了以“弘扬人道博爱,尽献一片爱心”为主题的无偿献血活动,集中献血达3.5万毫升。我院职工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白衣天使“人道、博爱、奉献”的传统核心价值理念,用滴滴热血向社会传递着正能量。 为了方便职工无偿献血,院团委与中心血站联系在院区内设立了3个采血点,对献血人员进行分流。即便如此,充满热情的献血职工仍然排起了小长队。献血队伍中有些是下了夜班还没休息的护士,有些是提前上班还未吃早餐的医生,有些是忙了一夜后勤维修没来得及合眼的工勤人员。 在献血队伍里还活跃着不少“老面孔”,翻开他们的献血记录本,许多人累计献血已超过3000毫升。骨科牛国旗主任在刚刚完成一台手术后就立即赶来参加献血,随后又匆匆赶往外地参加学术会议;医患关系科周育夫科长在献血前早早打来电话“预定”,而且是每年必献;肿瘤外三科孙彩霞护士长每次献血后都会出现暂时的身体不适,但也是每次献血都坚持参加;宣传科韩骁每次献血都是400毫升,献血记录本已经记得满满当当……每当问起他们对献血为何如此热情时,他们的回答既朴实又温暖:我们是医院职工,干的就是救死扶伤的活,无偿献血一样能挽救病人的生命。 无偿献血活动开展以来,我院无偿献血人数每年都有所增加。我院医护员工以自己的爱心行动,将救死扶伤、服务人民健康的工作进一步拓展延伸,唱响了白衣天使们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乐于奉献的时代主旋律。也希望越来越多的职工参与到无偿献血工作中来,为社会公益事业做出蚌医附院人的贡献。 (郑志方/审 程洁/文 张静然/图)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羊水变少是什么原因
冷启刚
回答: 羊水变少可能由胎盘功能减退、胎儿泌尿系统异常、胎膜早破、母体脱水或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原因引起。羊水过少通常表现为宫高腹围增长缓慢、胎动减少或胎心异常,需通过超声检查确诊。 1、胎盘功能减退 胎盘功能减退可能导致胎儿供血不足,减少胎儿尿液生成,从而引起羊水减少。这种情况多见于妊娠晚期或过期妊娠,常伴随胎儿生长受限。治疗需加强胎儿监护,必要时提前终止妊娠,可遵医嘱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改善胎盘循环。 2、胎儿泌尿系统异常 胎儿先天性肾缺如、多囊肾或尿道梗阻等泌尿系统异常会导致尿液生成减少,直接影响羊水量。超声检查可见胎儿双肾发育异常或膀胱不充盈。确诊后需根据畸形程度决定继续妊娠或终止,严重者可考虑胎儿宫内手术治疗。 3、胎膜早破 未足月胎膜早破会造成羊水持续外漏,导致羊水量急剧减少。孕妇可能感到阴道突然流液,PH试纸检测呈碱性。需立即卧床并抬高臀部,预防感染可使用头孢克肟分散片,同时监测感染指标和胎儿情况。 4、母体脱水 孕妇长期饮水不足、严重呕吐或腹泻会引起血容量不足,导致胎盘灌注减少和羊水生成下降。表现为口渴、尿量减少和皮肤弹性差。可通过静脉补液纠正,日常需保证每日2000毫升饮水,必要时口服补液盐散。 5、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妊娠期高血压或子痫前期会引起全身小动脉痉挛,导致胎盘血流灌注不足,继而引发羊水过少。常伴有血压升高、蛋白尿和水肿。治疗需控制血压,可选用拉贝洛尔片,严重者需及时终止妊娠。 孕妇发现羊水减少时应增加左侧卧位休息,每日饮水不少于2000毫升,避免剧烈运动。定期进行胎心监护和超声检查,监测羊水指数变化。若出现胎动明显减少、阴道流液或腹痛等症状需立即就医。饮食上可适量增加优质蛋白和富含维生素食物,如鸡蛋、瘦肉和西蓝花,避免高盐饮食。妊娠晚期可遵医嘱进行羊膜腔灌注等治疗。 冷启刚主任医师山东省立医院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