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骨科 (共24位医生)

科室简介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是集医疗、教学及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科室、江西省领先建设学科、骨科硕士学位授予点、骨科博士专业学位授予点、“省级青年文明号”集体。科室于2013年11月2日搬入新的创伤急救大楼后进行了扩建,目前共有六个病区,分为脊柱病区(2个)、关节病区、运动医学病区、创伤病区、修复重建病区,总病床数达276张。并设有江西省人工关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骨科复位室、清创室、临床研究室、学术会议室,整体面貌焕然一新。现有医生47名(其中主任医师/教授5名、副主任医师/副教授17名;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10名;博士后1人、博士学位20人、硕士学位17人)。

科室成员分别担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学会全国委员、亚洲骨科协会委员、江西省骨科学会委员、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骨肿瘤组委员、江西省中西医脊柱脊髓损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西省老年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颈腰痛杂志》编委、《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编委、《中华创伤杂志》编委、《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杂志编委、《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编委、《骨科》杂志编委、《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杂志编委等多个学术任职。先后获得团中央、卫生部“青年岗位能手”、江西省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及江西省第十二届“十大杰出青年”、 江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江西省卫生系统首届具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西省卫生系统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第三、第五批培养对象等多个个人称号。

科室注重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参与培养博士研究生3名,独立培养硕士研究生30余名。除承担全省进修基地任务外,每年举办国家级和省级继续教育学习班并深入基层进行技术指导。注重临床医学教育,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并在临床及科研工作中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自1975年开展微晶陶瓷全髋关节的研制和应用,1984年开展了对镁硅玉人工关节研制和应用,2000年髋关节多功能架的设计与临床应用通过鉴定获国家专利,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四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科技发明奖5项。近三年来,全科先后获得国家自然基金6项,省厅级课题20余项 发表论文百余篇,主编论著三部,其中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两部,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一部;连续三年获得医院优秀新技术一等奖,其中2008年“低应力环境下儿童坏死股骨头修复的临床研究”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9年“人工髋关节远期松动机制研究及其在临床修复中的应用”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在人工关节无菌性松动生物学研究、骨科运动康复、髋关节假体周围严重骨缺损的修复与重建、儿童坏死股骨头修复、骨肉瘤临床保肢治疗、骨肉瘤侵袭机制的基础研究、脊柱结核手术治疗等多个临床及基础科研领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形成了人工关节置换与翻修、儿童股骨头坏死临床治疗、骨肿瘤肢体局部灌注化疗保肢术、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后凸成形术、脊柱结核一期后路手术、上颈椎融合术、脊柱侧后凸矫形术等多项技术特色。

科室实行制度化管理,以十三项核心制度为基础,形成了术前讨论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住院总制度、总查房制度等制度建设特色。推动“住院总医师制度”建设,加强质控管理,在质控成绩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取得多项“历史性”突破。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科室制定了每周“骨科病例讨论”制度,于每周三上午全科骨干医生集聚一堂,对每个学科、每个亚专业的疑难手术病例进行全科讨论,制度合理的手术方案,以期取得更好的手术效果。科室还建立了每周骨科“沙龙”小讲课制度,于每周二晚上对年轻医生、研究生进行授课,营造良好的学校氛围。

目前科室已形成了以下专科特色:

脊柱外科:开展了上颈椎手术、颈椎前后路手术(前路颈椎融合术、后路颈椎单双开门椎管成形术)、胸腰椎前后入路手术(胸腰椎前路减压融合术、胸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术、PLIF、TLIF)、椎间盘镜下椎间盘切除术、脊柱侧后凸畸形矫形术(截骨矫形术)、脊柱肿瘤全椎体切除术、一期后路脊柱结核病灶清除融合术、椎体后凸成形术等。开展了脊柱脊髓损伤 椎间盘术后复发等疑难病例的诊治与临床基础研究。

关节外科:包括人工全髋、膝、踝等关节置换术,人工全髋全膝关节翻修术、关节功能重建术、关节镜微创手术、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等关节疑难病的诊治。开展了关节软骨损伤的修复、关节磨损及颗粒病等方面的临床及基础研究。

创伤外科:开展了常见四肢骨折、多发骨折、复杂骨折、多发伤、复合伤;严重骨盆骨折等特殊部位骨折的手术治疗。开展了骨科康复观指导下的临床研究及组织工程等基础研究。

运动医学专业:开展了膝关节各种韧带损伤、半月板修复和移植、软骨修复、髌骨关节不稳定、肩关节不稳定、肩袖损伤、肩部骨折及人工肩关节置换、肘关节关节镜、不稳定及置换术、髋关节撞击症及盂唇损伤、踝关节不稳定及踝关节镜等。

修复重建外科:利用各种植皮、皮瓣、组织瓣等技术修复上肢,下肢的皮肤瘢痕与缺损;可修复手部肌腱断裂和肌腱粘连等疾患;臂丛神经损伤,上肢、及手部神经损伤修复,下肢坐骨神经、胫神经及腓总神经损伤修复,可进行松解,神经吻合及神经移植手术;上肢自腋动脉以下,下肢自腘动脉以下的血管损伤修复,包括血管吻合、血管移植等;断肢、断指再植;手部烧伤及晚期修复功能重建;手部复杂损伤后的晚期功能重修复。

骨肿瘤专业:开展了骨关节肿瘤切除及其功能重建,骨肉瘤的保肢治疗、综合治疗,骶骨肿瘤的手术治疗,脊柱肿瘤的全肢体切除术。结合临床开展了骨肉瘤侵袭机制、耐药机制等基础研究。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医院动态

更多 >

关于开展埃博拉出血热防控培训工作的通知

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开展埃博拉出血热防控培训工作的通知》(国卫办科教函〔2014〕716号),为做好我省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应对防范工作,切实加强卫生技术人员应急处置能力,现就埃博拉出血热防控培训工作要求如下: 一、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埃博拉出血热防控培训工作。各级医疗卫生计生单位的疾病控制、临床医疗、院前急救等相关卫生技术人员纳入培训对象。要将埃博拉出血热防控培训列入2014年教育培训工作计划,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 二、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专家编制了远程医学教育课件《埃博拉出血热防控培训》,项目编号: 2014-16-01-012(国卫办科教函〔2014〕716号),培训内容分为疾病防控、医疗救治(含诊疗及院内感染控制)及急救转运等三个方面。该培训项目列为2014年度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授予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学分2学分。课件的视频挂在江西远程医学教育网上(www.jxycyxjy.com),请我院相关卫生技术人员在网上进行学习,要求在下文之日起一周内完成培训任务。 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计生单位要根据埃博拉出血热防控需要,按照国家卫生计生委培训目标和内容,认真组织开展好培训工作。要通过培训,使相关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掌握埃博拉出血热防控培训知识,做到能够及时发现并报告疫情,科学采取救治、隔离和防护措施。 科教科 2014年8月20日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小孩老是注意力不集中怎么办
邵红
回答: 小孩注意力不集中可通过行为训练、环境调整、营养补充、心理疏导、药物治疗等方式改善。该现象可能由生理发育未成熟、睡眠不足、微量元素缺乏、多动症倾向、家庭教养方式不当等原因引起。 1、行为训练: 通过结构化任务培养专注力,如每天15分钟拼图或积木游戏,采用番茄钟法分段完成作业。建立明确的奖惩制度,完成目标后给予非物质奖励。避免同时布置多项任务,每次只安排单一指令。 2、环境优化: 减少电视、手机等电子设备干扰,学习区域保持简洁无杂物。使用防噪耳塞降低环境噪音,选择自然光线充足的场所。建立固定作息表,确保每天相同时段进行专注训练。 3、营养干预: 增加富含Omega-3的三文鱼、亚麻籽,补充锌含量高的牡蛎、牛肉。早餐搭配全麦面包和鸡蛋,避免高糖零食。检测血清铁蛋白水平,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补充葡萄糖酸锌口服液。 4、心理评估: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可能表现为持续6个月以上的分心、多动,伴随学习效率低下。通过Conners量表筛查,表现为冲动行为、情绪控制困难。需与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鉴别诊断。 5、医学干预: 确诊ADHD后可考虑盐酸哌甲酯缓释片、托莫西汀等处方药。结合感觉统合训练改善前庭功能,每周3次游泳或平衡木练习。家庭治疗需配合行为契约法,避免体罚等负面管教。 保证每日1小时中高强度运动如跳绳、篮球,促进多巴胺分泌。增加亲子共读时间,选择需要持续专注的绘本故事。定期监测生长发育曲线,学龄儿童每天需保持9-11小时睡眠。持续6周无效或伴随攻击行为时,建议儿童心理科就诊评估。注意避免在餐后立即进行专注力训练,血糖波动可能影响认知功能。 邵红副主任医师马鞍山市妇幼保健院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