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儿童医院

放射科 (共3位医生)

科室简介

我院放射科成立于1992年,现有工作人员15人,其中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护师1人,主治医师2 人,护师1人,初级职称8人。拥有美国GE公司Signa HDe 1.5T 高场强磁共振1台,飞利浦螺旋CT 1台,岛津公司固定DR、数字胃肠机各一台,岛津公司移动DR 2台,C型臂移动DR 1台。2009年配备PACS系统,向着数字化、网络化迈进。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医院动态

更多 >

生命的坚持与守候

-----三胞胎寻医记 小儿外科宣传组 6月份的某一天,泉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小儿外科护士站,来了一对三胞胎。接过家属手中的住院通知单,护士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两张住院单上的疾病名称栏赫然都写着“先天性肾积水”,两个肾积水患儿!同时收两个肾积水少见,更少见的是他们是三胞胎中的老大和老三!两个月大的宝宝,正是嗷嗷待哺的时候,现在老大和老三需要住院接受手术,父母分身乏术,希望院方同意把老二也带到医院照顾。三个宝宝,三个需要帮助的小天使!虽然存在出现三胞胎混淆的风险,但考虑到其家庭实际情况和老二的喂养需求,科室同意了家长的要求,在病房爆满一床难求的情况下,为他们调整了同一病室的病床,安排了经验丰富的责任护士,同时要求每一个医生护士加强患儿的身份识别。 在同家长的接触中,我们了解到这对三胞胎家庭的不容易。他们已经有了一对双胞胎,而又怀上的三胞胎让他们又喜又忧,尤其当产前B超报告三胞胎都有肾积水的时候。他们来到我院进行进一步产前检查,医院安排了多学科专家会诊,专家们认为:孕期严密监测、合理选择分娩方式、产后做好新生婴儿检查并及时治疗,有很大的希望。 很大的希望!家长倾其所有,三胞胎开始了希望之旅!“初生”之路充满坎坷,经过产科医护人员的努力,终于顺利分娩,却因低体重、呼吸窘迫综合征,在还没吃上一口母乳时就住进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经过1个多月救治出院。但均因患左侧先天肾积水,三胞胎继续在小儿外科随访着。日子一天天过去,随访中的老大老三肾积水进行性加重并出现了肾功能损害。 手术,家长一直期待能避免的治疗方式就这样成为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两个分肾功能都只有10%的小小肾脏,是切除?还是保留?艰难的抉择!切肾,手术技术难度相对低、术后恢复快;保肾,患儿年龄小、输尿管细小,手术难度高,术后出现漏尿或者吻合口狭窄都有再次手术的可能。医生办公室里,术前讨论异常激烈,两种意见争锋相对,孩子的未来,技术的考验,家长的期望,复杂的医疗环境等等,种种因素都得考虑。经过一番艰难的取舍,大家最终达成一致意见:保肾!给幼小的孩子一个机会,不让手术留下遗憾! “离断式肾盂输尿管成形术”——目前治疗先天性肾积水最经典的手术方式,泌尿外科组的医生们最终把治疗方案敲定,安排好手术时间,两个患儿相差一天! 接下来的日子里,医疗尽心尽力,护理全心全意,检查、准备、手术、观察、拔管(肾周引流管、输尿管支架管、肾盂引流管、导尿管,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导管),一切顺利! 术前担心的漏尿、感染、吻合口狭窄等种种并发症都没有出现,术后10天,主管医生欣然开出了出院医嘱,那天病房外的阳光无比明媚! 三个小天使回家了,在他们的三胞胎的寻医之路上,泉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的医护人员们用精湛的技术和良好的服务为他们保驾护航。产科、新生儿科、小儿外科,各个科室治疗相对独立又互相衔接,产前的多学科专家会诊、高危妊娠顺利分娩、产后及时将危重新生儿收治、重度肾积水的外科随访及时治疗。 相似的病例我们还会不断地遇见,这样的家长还有很多很多。他们来自边远的乡村,经济不富裕,面对残酷的现实,即使债台高筑,只因希望,坚持治疗不轻言放弃!这样的坚持让我们唏嘘不已唯有感动,这样的坚持让我们一路相伴同舟共济!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产后盆底肌修复有必要做吗
冷启刚
回答: 产后盆底肌修复通常是有必要做的,有助于预防或改善盆底功能障碍。盆底肌修复主要针对产后盆底肌松弛、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等问题,可通过凯格尔运动、电刺激治疗、生物反馈治疗等方式进行干预。 产后盆底肌因妊娠和分娩过程受到牵拉或损伤,可能导致肌力下降。轻度松弛表现为咳嗽或打喷嚏时漏尿,中度可能出现排尿困难或性生活不适,重度可能伴随子宫脱垂。凯格尔运动通过自主收缩盆底肌增强肌力,适合产后早期居家练习。电刺激治疗利用电流刺激肌肉收缩,适用于自主训练效果不佳者。生物反馈治疗结合设备监测帮助准确掌握发力方式,适合协调性差的人群。 少数产妇若无明显症状且盆底肌评估正常,可暂不干预。但高龄分娩、多胎妊娠、产程过长或胎儿体重过大者,即使无症状也建议预防性修复。未及时修复可能加重盆腔器官下垂风险,影响排便功能或慢性盆腔疼痛。产后42天复查时应接受专业评估,根据肌力分级制定个体化方案。 产后半年内是盆底肌修复黄金期,建议结合有氧运动避免久坐久站。日常可减少提重物、控制慢性咳嗽等腹压增加行为,同时摄入富含胶原蛋白的食物促进组织修复。若出现持续漏尿或下坠感应及时就医,避免发展为顽固性盆底疾病。 冷启刚主任医师山东省立医院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