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第一医院

疼痛科 (共1位医生)

科室简介

疼痛诊疗范围:头痛:颈源性头痛、偏头痛、外伤后头痛等各种神经性头痛。2. 神经痛:三叉神经痛、臂丛神经痛、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急性带状疱疹、带状疱疹后遗痛、神经损伤后疼痛、幻肢痛、残端痛、糖尿病性神经痛、复杂的局部疼痛综合征。3.骨关节痛: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症、肋软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尾骨痛、膝关节炎、足跟痛、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退行性骨关节炎。4. 软组织疼痛:急慢性腰扭伤、腰肌劳损、棘上棘间韧带炎、腰背肌筋膜炎、纤维肌痛综合征、腱鞘炎、肩周炎、网球肘、软组织损伤。5. 内脏性疼痛:顽固性心绞痛、心肌梗塞、慢性盆腔炎。6.缺血性疼痛:雷诺氏症、闭塞性血栓性脉管炎、血栓性静脉炎、红斑性肢痛症、反射性交感神经萎缩症等。7. 癌性痛及良性肿瘤引起的疼痛。8. 痛经、慢性盆腔痛。9. 无痛诊疗服务:无痛分娩、无痛人工流产、无痛内窥镜检查、无痛拔牙和手术后镇痛。10. 非疼痛性疾病:顽固性呃逆(打膈)、急性面神经炎(面瘫)、面肌痉挛、神经性皮炎,突发性耳聋、内耳晕眩症、瘢痕痛、面肌痉挛、眼睑痉挛、慢性顽固性湿疹、不定陈述综合征、亚健康状态等。

二 疼痛治疗的原理

1.阻滞痛觉的神经传导通路。2.阻断“疼痛→肌紧张或小血管平滑肌痉挛→局部缺血→组织缺氧、代谢产物堆积→致痛物质增多→神经可塑性反应→疼痛加剧”这一恶性循环。3.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和组织代谢。4.抗炎症作用,消除局部非菌性和免疫性神经炎症。5.改善患者的情绪,调整心理状态,提高痛阈。6.解除颈、腰椎间盘对神经的压迫。7.穿刺技术使“药达病所”成为可能。

三 疼痛治疗的注意事项

1.治疗前不宜过饱。沐浴或用温水洗净患处,如果皮肤有破损或感染应通知医生。2.治疗时若有头晕、恶心、心慌或不适时应及时告知医生。3.有时治疗后局部可出现疼痛加重现象,此为药物反应,一般在24小时内减轻至消失。4.治疗后局部及相应部位可出现麻木、发热、出汗、感觉异常等反应。此为药物之正常反应,几小时后可消失。5.治疗后应遵医嘱休息30分钟左右经医生同意方可离院,48小时内不沐浴。6.治疗后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多、剧烈运动,保持注药处皮肤48小时清洁干燥。7.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和冠心病的患者,请在就诊时主动告诉医生。8.就诊时请带好既往辅助检查资料。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医院动态

更多 >

我院通过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14年6月发布了我院药物临床试验机构通过资格认定的公告,我院泌尿外科、神经内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4个专业具备开展药物临床试验资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办法》的有关规定,我院于2013年5月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提交了GCP认证申请,并于2013年8月通过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专家组的现场资料审查和考核。 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证书的获得是我院医疗水平和科研能力的综合体现,全省地市级医院仅4家获此资格。我院成立了药物临床试验组织管理机构、药物临床试验质量控制小组、药物临床试验伦理委员会,先后选派65名人员参加GCP和临床试验技术的培训,取得国家药监局颁发的培训证书,迄今共组织院内外培训1200人次,进一步促进GCP工作的规范化实施。目前GCP工作良好有序地开展,正在进行“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天舒胶囊”两种药物四期临床试验研究。 药物临床试验的开展是衡量医院临床、科研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对增强医院综合实力、提升学科建设水平、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培养和锻炼高素质的科研队伍具有重要意义。我院将以获得药物临床试验资格为契机,促进药物临床试验的规范化管理,开展药物临床试验工作,提高各专业组的临床试验水平,为我国创制新药的临床试验工作贡献力量。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我想问一下,血糖高的怎么控制
袁晓勇
回答: 血糖高可通过调整饮食、增加运动、监测血糖、药物治疗、定期复查等方式控制。血糖高可能与遗传、肥胖、胰岛素抵抗、不良生活习惯、其他疾病等因素有关。 1、调整饮食 控制总热量摄入,减少精制糖和高糖食物的摄入,如糖果、蛋糕、含糖饮料等。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如全谷物、蔬菜、豆类等,有助于延缓血糖升高。适量摄入优质蛋白,如鱼、瘦肉、鸡蛋等,避免高脂肪食物。定时定量进餐,避免暴饮暴食,有助于维持血糖稳定。 2、增加运动 规律运动有助于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促进葡萄糖的利用。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运动前后监测血糖,避免低血糖发生。对于长期缺乏运动的人群,应从低强度运动开始,逐渐增加运动量。 3、监测血糖 定期监测血糖有助于了解血糖控制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可使用家用血糖仪进行自我监测,记录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等数据。根据医生建议确定监测频率,通常糖尿病患者需要更频繁的监测。血糖异常时应及时就医,避免并发症发生。 4、药物治疗 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降糖药物,如二甲双胍片、格列美脲片、阿卡波糖片等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注射液等注射制剂。不同药物作用机制不同,需根据个体情况选择。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自行调整剂量或停药。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如低血糖、胃肠道不适等。 5、定期复查 定期到医院进行糖化血红蛋白、肝肾功能、血脂等检查,评估血糖控制效果和并发症风险。根据检查结果调整治疗方案,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与医生保持良好沟通,及时反馈血糖控制情况和身体不适症状。建立长期随访计划,确保血糖持续稳定。 血糖控制需要长期坚持,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关键。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戒烟限酒,减少心血管疾病风险。学习糖尿病相关知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保持乐观心态,减轻精神压力对血糖的影响。出现头晕、心悸、多尿等异常症状时及时就医。 袁晓勇副主任医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