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我院疼痛中心承办2014北大疼痛医学论坛

时间:2014-08-29 00:00 作者:复禾健康

  8月2日,北京大学医学部疼痛医学中心第一届学术委员会成立暨2014北大疼痛医学论坛在北京大学医学部逸夫楼召开。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常务副主任柯杨教授,北京大学医学部韩济生院士、复旦大学杨雄里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邱贵兴院士、罗爱伦教授、复旦大学赵志奇教授、解放军总医院侯树勋教授、山东省立医院宋文阁教授、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主任委员于生元教授、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主任委员刘进教授等来自全国各地的医学专家、学者、医生300多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北京大学疼痛医学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主办、我院疼痛中心承办。大会执行主席刘晓光教授和宋学军教授主持开幕式。

  大会主席韩济生院士首先发表热情洋溢的致辞,总结了中国疼痛医学的发展和他个人对发展中国疼痛医学的追求,介绍了一年来的奋斗历程和业绩。柯杨校长高度评价了成立该中心和召开本次大会对发展北医和全国疼痛医学事业的重大意义,对中心给予极大鼓励并寄予厚望。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杨雄里院士给中心以及本次大会以高度肯定和评价,对北医和中国疼痛医学事业的发展充满信心。邱贵兴院士致辞高度评价了中心基础与临床结合、临床各学科结合的显着特点及其对临床综合治疗慢性疼痛即将产生的重大医疗价值和社会意义。

  开幕式后,着名骨科专家侯树勋教授、骨科和疼痛科专家刘晓光教授、神经科学和疼痛医学专家宋学军教授分别作大会主题报告,针对骨与关节疾病所致慢性疼痛的临床研究与治疗及其细胞和分子机制做深入讲解。随后我院疼痛中心的专家郭向阳、王俊杰、袁慧书、贾建文、翟所迪、周谋望、张燕燕、马力文、张春雷、王霄、刘湘源、张利萍、谢志强、鲁明、李水清、白志勇、廖安燕、孟娜分别对临床各种慢性疼痛,特别是与骨、关节密切相关的慢性疼痛的诊断、治疗和康复分别作了精彩的报告和主持,展现了我院疼痛中心的整体实力和精神风貌。与会专家和代表高度评价我院疼痛中心多学科参与、专业化发展的疼痛诊疗模式和实践,韩院士指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疼痛中心已经是中国疼痛医学发展的正能量,期待三院的疼痛事业发展更美好。

医院动态

更多 >

我院召开2014年教学工作会暨教师节表彰会

9月11日下午,在第30个教师节之际,我院召开2014教学工作会暨教师节表彰大会。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王宪,我院院长乔杰,副院长刘晓光、高炜,纪委书记刘东明等出席,医院学位委员会委员、教学管理委员会委员、招生工作组专家、医院教学评估专家、各科室教学主任、教学秘书、班主任、教育处工作人员、获表彰的教师等共100多人参加会议。会议由教育处处长曾辉主持。 乔杰院长首先致辞。乔院长代表医院党政领导祝医院所有教师节日快乐,并对教师们为医院人才培养所付出的辛勤劳动表示感谢。乔院长从今年北医迎新会谈到了到自己刚入医学院时的情景,联想到自己学习工作中老师的培养和教育。她说朴实的行为承载着“厚道”的精神,从学生成长为教师,我们要继续传承。她通过运动医学科杨渝平获得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第一名,集体和个人付出与收获为例,指出北医三院精神正是融化在类似的一件件事情中。同时,乔院长也强调了住院医师基地培养的重要性,并强调教学是医院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正是有大家的无私奉献,三院才取得今天的好成绩。 随后,进行了教师节表彰及颁奖典礼。高炜副院长宣读了各类获表彰人员名单,与会领导和专家为获奖集体和教师颁奖。 接着,毛节明教授作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培养问题及建议”的报告,获得“2014年度北京大学医学部优秀教学团队奖”的骨科副主任宋纯理作了“培养优秀人才 建设一流学科”报告。毛节明教授通过分析北京市住院医师培训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指出在住院医师培养方面,老师要带好作风,认真负责,以身作则,注意细节;抓好学生的基本功训练;抓好各级查房同,使学生能够变被动为主动;要关心住院医师的成长。宋纯理介绍了骨科在医师培养中的经验和做法。 王宪副主任作总结发言。她肯定了此次颁奖、邀请老专家分析问题、优秀科室介绍经验相结合的会议形式,肯定了我院在教学工作中踏实的作风及取得的成绩。她说,医疗、教学、科研相互促进,北医三院多年来重视质量监督,重视转科学生的细节教育,难能可贵,相信这些做法会给北医的教育和三院发展带来很好的效果。王宪还就北医五年教改及北大教学政策进行了简要说明。最后她代表医学部领导感谢我院老师发扬北医“严谨、求实、厚道”的传统,把学生们培养成优秀的医疗人才。 附:北医三院2014年教师节表彰院内获奖名单 一、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13年度教学优秀科室 一等奖:心血管内科 二等奖:运动医学研究所、普通外科、骨科 三等奖:放射科、消化科、妇产科、麻醉科、呼吸科 二、北医三院2014年度青年教师授课比赛 一等奖:盖晓燕(呼吸内科) 二等奖:杜兰芳(急诊科)、张娟(儿科) 三等奖:胡凯(血液内科)、吴奉梁(骨科)、李磊(普通外科)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导致消化不良的食物有哪些
曲中玉
回答: 导致消化不良的食物主要有高脂肪食物、辛辣食物、碳酸饮料、豆类及乳制品等。消化不良可能与胃肠动力异常、胃酸分泌过多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腹胀、腹痛、嗳气等症状。 1、高脂肪食物 油炸食品、肥肉等高脂肪食物会延缓胃排空速度,增加胃肠负担。脂肪需要更多胆汁和胰酶分解,过量摄入可能导致胆汁分泌不足,引发上腹饱胀感。长期食用可能诱发慢性胃炎或功能性消化不良。建议选择清蒸、水煮等低脂烹饪方式,避免与咖啡因同食加重刺激。 2、辛辣食物 辣椒、芥末等含辣椒素的食物会刺激胃黏膜,导致胃酸分泌异常。部分人群可能出现胃部灼热感或反酸,严重时可引发反流性食管炎。对于已有胃溃疡或胃炎的患者,辛辣食物可能加重黏膜损伤。食用时可搭配牛奶等碱性食物中和刺激。 3、碳酸饮料 可乐、汽水等含二氧化碳的饮品会扩张胃部,引起胀气和嗳气。其中的磷酸可能干扰钙吸收,长期饮用可能影响消化功能。冷藏碳酸饮料还会造成胃肠突然收缩,诱发痉挛性腹痛。建议用温热的薄荷茶或陈皮水替代,有助于舒缓胃肠平滑肌。 4、豆类 黄豆、黑豆等含低聚糖的豆类易在肠道发酵产气。其中胰蛋白酶抑制剂可能影响蛋白质消化,导致腹胀和肠鸣音亢进。浸泡12小时以上再烹饪可减少胀气成分,配合茴香、姜片等香料能改善耐受性。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应控制摄入量。 5、乳制品 乳糖不耐受人群缺乏乳糖酶,无法分解牛奶中的乳糖会导致腹泻、肠绞痛。发酵乳制品如酸奶的乳糖含量较低,更适合敏感人群。部分奶酪含较高酪蛋白,可能延缓胃排空。可选择植物奶替代,或服用乳糖酶补充剂辅助消化。 日常应保持规律进食节奏,避免暴饮暴食。餐后适度散步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睡前2小时不宜进食。若持续存在消化不良症状,建议就医排查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胰腺炎等器质性疾病。记录饮食日记有助于识别个体敏感食物,必要时可进行食物不耐受检测。 曲中玉副主任医师山东省立医院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