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煤中央医院

经额底??眶顶联合入路切除眼球后巨大血管瘤手术在神经外科获得成功

时间:2014-01-14 00:00 作者:复禾健康

  一直以来,家住焦作沁阳市的王大娘经常觉得右眼有眼困、眼胀的症状,起初王大娘并不在意,但随着眼困、眼胀症状加重,随就诊于当地医院,给予滴眼药水等治疗,疗效差。但最近一段时间,王大娘却发现眼睛不舒服的症状越来越明显,甚至眼球也有向外凸起的感觉,意识到情况不好的王大娘立即前往河南能源焦煤集团中央医院眼科求诊。

  入住眼二科后,在张志明主任及刘鸿飞硕士的详细检查后确诊为“右眼球后眶内巨大海绵状血管瘤”。也就是说,王大娘之所以一直感觉右眼不舒服,是因为右眼球后面长了巨大的血管瘤。如要切除病变组织,选择经颅底——眶顶入路切除病变是明智之举。这种巨大海绵状血管瘤向后达眶尖部,采用眼科常规的经前方入路不仅病变显露不好而且切除极其困难,由于患者病变组织巨大,视神经受压移位且变扁,加之眶内球后结构复杂,使手术难度加大,手术风险增高,即使在严密保护视神经的情况下,术后患者的视力也可能丧失。

  为了能给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王大娘被转入该院神经外科。“像这位患者的病情,如果不尽早治疗,病变组织会越长越大,患者不仅眼胀难忍,而且最终会导致患侧眼球运动障碍和视力丧失。”在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和阅读患者的CT及MRI后,神经外科主任张景龙说,“与眼科不同的是,我们可以从患者的颅底——眶顶入路,这样不仅能够完整的暴露病变组织,而且更容易显示视神经等眶内重要结构,从而使病变切除变得容易,眶内正常结构得到保护的可能性明显提高。”尽管承担着很大的手术风险,但是为了能使患者尽早康复,张景龙及其团队决定采用“经右侧额底——眶顶联合入路”为患者实施“右侧眶内球后巨大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术。

  全麻成功后,腰大池置管引流,取冠状切口,额骨右侧游离骨瓣及右侧眉弓及部分前颅底一体游离,纵行切开眶骨膜,进入眶内,再经内侧入路,将提上睑肌向外侧牵开,上斜肌向内侧牵开,完整暴露病变,最后在正常结构保护完好的情况下,显微镜下将病变切除。手术历时6个小时,取得圆满成功。术后,患者眼困、眼胀症状消失,视力正常,恢复情况良好。

  据张景龙介绍,这种血管瘤生长极为缓慢,很容易被患者忽视,往往导致患者就诊时病变组织已十分巨大,给手术治疗带来极大风险和困难。“如果有眼困、眼胀、眼球明显外凸等症状,一定及时到相关科室明确诊断,争取早诊断、早治疗。”张景龙建议。

  这一手术的成功实施标志着该院神经外科再迈新台阶,这例手术也将被定格在建院、建科首例的历史上。 

医院动态

更多 >

焦煤中央医院成功独立开展急诊PCI术

日前,中央医院心内科成功独立运用急诊PCI术救治了一位心肌梗塞患者,目前,该患者已经顺利康复出院。 急诊PCI术,是指在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塞后12小时内进行的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患者首先在心脏导管室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找出冠状动脉“罪犯”血管及其病变部位,对病变部位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和植入支架,使闭塞的血管得以再通,梗死相关心肌得以及早的再灌注和功能恢复。可以说,急诊PCI术为挽救急性心梗垂危的生命在最短的时间内构建了一条绿色通道。 我院抢救的患者为焦作市民刘女士,6月23日早晨8点多,刘女士被家人送到了我院心内一区,“患者当时呻吟不止,面色苍白,全身大汗。”心内科主任周俐回忆说。经检查患者为“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塞”,“患者发病时间不超过12小时,且胸痛症状明显,心电图显示ST段抬高幅度大,具有急诊PCI指征,运用急诊PCI术可以更好地提升患者以后的生活质量。”周俐说。在和患者家属充分沟通之后,周俐和医务人员一起对患者进行急诊PCI术,手术完成的很顺利。 据了解,治疗心肌梗死最常用的方法是药物溶栓,但药物溶栓容易导致相关心肌细胞坏死,会影响患者以后的生活质量,我院成功开展的急诊PCI术可以相对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也充分体现了我院整体技术水平。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假性自闭症孩子的症状可以恢复吗
王志新
回答: 假性自闭症孩子的症状通常可以恢复,通过科学干预和家庭支持可显著改善行为表现。假性自闭症多由环境刺激不足、教养方式不当或短期心理创伤等因素引起,与典型自闭症谱系障碍的神经发育异常有本质区别。 1、环境调整 创造稳定的生活环境和规律的作息有助于缓解假性自闭症状。家长需减少电子屏幕暴露时间,增加亲子互动游戏,如积木搭建、绘本共读等结构化活动。保持家庭氛围和谐,避免频繁更换照料者或居住环境,逐步帮助孩子重建安全感。 2、行为干预 应用正向行为支持技术可改善社交回避行为。家长需通过即时奖励强化孩子的眼神接触、简单指令回应等行为,采用图片交换沟通系统辅助表达需求。每日安排15-20分钟地板时间游戏,跟随孩子兴趣引导互动,避免强迫性社交训练。 3、感统训练 针对感觉处理异常可进行专业感统康复。旋转秋千、触觉刷等前庭觉训练能改善注意力分散,平衡木、蹦床活动可调节肢体协调性。家长需观察孩子对声光刺激的敏感程度,逐步脱敏训练每周3-4次,每次不超过30分钟。 4、心理疏导 短期创伤事件引发的症状需心理治疗介入。游戏治疗能帮助孩子表达压抑情绪,沙盘治疗适用于语言受限者。家长需配合治疗师记录行为变化,避免在治疗过程中表现出焦虑情绪,防止二次心理伤害。 5、营养管理 均衡饮食有助于神经功能恢复。增加富含Omega-3的深海鱼类、维生素B族丰富的全谷物,限制精制糖和人工添加剂摄入。对存在挑食行为的孩子,家长需采用小份量多次供餐,将新食物与偏好食物混合过渡。 假性自闭症的干预需要家长保持耐心,建立稳定的日常活动流程,每天固定安排社交互动时间但不过度刺激。定期评估孩子对干预措施的反应,若3-6个月未见改善或出现自伤等严重行为,应及时寻求儿童精神科医生评估排除典型自闭症可能。日常生活中注意避免将孩子与其他儿童过度比较,关注微小进步并及时给予积极反馈。 王志新主任医师中日友好医院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