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煤中央医院

过量饮酒全身器官都遭殃 肝易坏死胃爱出血

时间:2013-02-27 00:00 作者:复禾健康

  俗话说“无酒不成席”,无论是亲朋欢聚,还是工作应酬,都少不了用酒来助兴。中国人对酒的偏爱,成就了酒类消费市场的火暴,尤其每年春节,更是达到高峰。就在刚刚过去的春节长假里,有多少人是在酒桌上度过的?搜狐酒评网近日公布的“全国酒量调查”结果给出了答案——全国26个省市区的数万名受访网友每天都在喝酒。有人拼命劝酒,有人玩命喝酒,中国传统的“小酒怡情”文化,早有了异化的苗头。而这背后隐藏的严重问题是,人们为此透支的健康成本。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有60种疾病因不健康饮酒造成,酒精引起的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吸烟。然而在我国,“禁烟”已经开始行动,“限酒”却迟迟未见效果。虽然中央提倡节俭,也颁布了“禁酒令”,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国人对酒的依赖仍然很强,甚至超过了对自身健康的关注。

  我国将成为全球酒类消费的增长“引擎”

  2012年,白酒行业风波不断。从国务院提出“三公经费瘦身”、“塑化剂事件”,到中央军委下发“禁酒令”,白酒市场一度遭到冷遇,但这些并没影响人们对白酒的钟爱。搜狐酒评网的调查共有28.5万名网友参与,其中74%的人仍将白酒视为第一选择,其次是啤酒和红酒,分别占21.5%和8.8%。

  中国人喝酒的地域差异也很明显,“酒量最高的省市”前十位分别是:山东、河北、江苏、河南、北京、辽宁、安徽、山西、吉林和湖北。其中,72%的山东网友年夜饭喝了超过三两以上的白酒,35%的人喝了半斤以上。江苏紧随其后,有68%的人喝了三两以上的白酒,喝半斤以上的占33%。排名第三的河北也不甘示弱,67%的人喝了三两以上,31%的人喝了半斤以上。在饮酒量方面,山东人依然拔得头筹,日均饮酒中所含酒精为83.1毫升,相当于3.8两45度白酒或4瓶500毫升的瓶装啤酒,酒精完全被人体分解需要5小时54分钟。

  调查还显示,今年春节喝白酒的人群中,30—50岁的中青年人成为主力军,占到73%,18—29岁的消费者占18%,50岁以上的人仅占0.9%。另外,有26个省市区的数万名网友春节假期里每天都在喝酒。

  虽然春节长假里喝酒仍是主旋律,但与2012年调查结果相比,每人日均饮酒量下降了30%,未成年人喝酒人数也减少了一半。

  尽管如此,我国酒业市场仍然繁荣。尽管去年国家颁布的一系列政策对高档白酒市场冲击不小,一些高档酒水的销售额也明显下降,但中低档白酒依然很畅销。本次调查显示,价位在三五百元的白酒最受欢迎,红酒销量也是一路飘红。

  根据国际葡萄酒与烈酒研究机构2011—2016年预测报告,未来5年,中国的酒精饮料增长率将达到63.2%,成为全球酒类消费增长的“引擎”。

  另据商务部监测,今年除夕至正月初六,全国重点监测零售和餐饮企业的销售额为5390亿元,比2012年春节期间增长14.7%,酒类消费的助推作用不可小觑。深圳酒类行业协会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深圳人每年光喝酒就喝掉了100亿元。由此看来,我国的酒类消费潜力真的很大。

  过量饮酒,全身遭殃

  人们在饭桌上喝得酣畅淋漓,却很少有人关注随着酒杯流走的健康。北京急救中心宣传中心主任李坚韧告诉《生命时报》记者,与春节前相比,因喝酒引起的急救出车次数有所增加,7天长假中,共有207人醉酒或酒精中毒,年龄从十几岁到六七十岁。济南急救中心因醉酒出车就达64次,这还不包括因喝酒导致的疾病突发、外伤等。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郑康告诉记者,每年春节,他都会遇到因醉酒引发的悲剧。“今年大年初一晚上,一名30多岁的男性喝醉了,晚上7点多倒头就睡,到了9点多,家人发现叫不醒他,送到医院时呼吸、心跳都没有了,因为醉酒呕吐窒息,最终没能抢救过来。”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心血管病委员会主任委员洪昭光教授把喝酒形象地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君子,适量喝酒有益健康、心情愉快,这是最佳状态;如果继续喝,超过了自己的酒量,那就变成了孔雀,喜欢炫耀自己;再喝就变成了狮子,乱发脾气、目中无人;如果不控制还继续喝,就变成了猴子,失去了自控能力,最容易误事;最后一个阶段,被洪昭光毫不客气地形容为“蠢猪”,思维混乱、语无伦次、东倒西歪,出现昏迷甚至死亡。“如果经常过量饮酒,对身体的伤害超乎想象。”洪昭光说。此外,美国研究也发现,长期喝酒,全身器官都跟着遭殃。

  肝脏。经常饮酒过量对肝脏的危害最大,短时间内大量饮酒导致的中毒会让肝脏组织因缺氧而坏死。长期大量饮酒会引发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及酒精性肝硬化等。

  胃。酒精能使胃黏膜分泌过量的胃酸。大量喝酒后,胃黏膜上皮细胞受损,诱发黏膜水肿、出血,甚至溃疡、糜烂,导致胃出血。

  胰腺。酒精可通过多条途径诱发急性胰腺炎。

  大脑。德国海德堡大学医学院研究证实,饮酒6分钟后,脑细胞开始受到破坏,长期喝酒记忆力会变差。

  心脏。酒精不仅会导致酒精性心肌病、高血压等,更会造成心梗、脑梗突发。

  骨骼。过量饮酒会加速体内钙质的流失,更易骨质疏松和骨折。

  耳朵和眼睛。北京军区总医院急诊科主任周荣斌指出,喝酒会损害视网膜,发生“酒弱视”。酒精对人体咽喉部黏膜表面也会产生刺激,因此喝酒的人更容易患上咽炎,从而引起咽鼓管阻塞,产生耳鸣,导致听力下降。

  此外,“过量饮酒还会引发癌症。”著名心血管专家洪昭光补充说,研究发现,食道癌、胃癌等癌症最容易盯上爱喝酒的人。

  酒精除了摧残身体健康,对家人、朋友甚至陌生人也会带来伤害。与“二手烟”一样,国外早已有了“二手酒”这一说法。醉酒后打架斗殴,因酒驾造成的交通事故屡见不鲜,威胁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喝了酒对家人、朋友乱发脾气,影响了亲朋关系;父母经常喝酒对孩子影响更大,孩子会因此自卑、孤僻,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这些间接影响,也给社会带来了不安定因素。

  改变不良酒风,倡导健康饮酒

  既然酒对健康危害这么大,为何国人还是如此钟爱喝酒呢?在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副教授迟毓凯看来,中国人喜欢喝酒与内敛、含蓄的传统性格有关。几杯酒下肚,人的精神放松,半醒半醉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拉近,可以“酒后吐真言”。正因为酒的这种特殊作用,人们才赋予了它“情感纽带”、“社交工具”的角色。我国酒文化更是源远流长,过去消遣、养老、敬老都用酒来表达,让人们从内心对酒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然而,当传统的酒文化遭遇“无酒不成礼、酒桌上好谈事、以酒量论英雄”的现代环境时,喝酒就不仅仅是怡情那么简单了,劝酒、敬酒也变为一种交际手段。

  “劝酒、敬酒是中国人喝酒独有的特色,带有一定的功利色彩,背后隐藏的是关系文化。”上海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于海说,人们之所以喜欢在酒桌上谈事,很多时候是为了达成谈判目的。著名心血管专家洪昭光说:“当喝酒喝到失去自控能力时,不该说的话也说了,不该办的事也敢办了,不该签的字拿起笔就签……酒杯一干,政策放宽。”因此,不少人才会乐此不疲地劝酒。另外,喝酒和劝酒的习惯也有地域性特色,北方相对于南方更严重些。于海说:“我在内蒙古就遇到过跪在地上劝酒的,你不喝他就不起来,让人很难接受。”

  在这一点上,西方国家所表现出来的理性与中国就形成了鲜明对比,“全世界很多国家都有饮酒带来的问题,但国外几乎不劝酒,这不仅是对别人的尊重,也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

  于海指出,高档酒价格飙升的幕后推手是公款消费,“如果禁酒令能持之以恒,三公消费接受监督,公款吃喝的减少就可以大大改变我国扭曲的酒风。”而相比于对香烟广告的控制,国家对酒的限制则小得多,不管是电视、报刊,还是网络,酒类广告都充斥其中。对此,洪昭光建议,国家应进行限制。

  另外,洪昭光和于海两位专家一致认为,国人偏爱酒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对酒精的危害认识不足。“中国人饮酒状况调查”显示,赞同“喝酒会上瘾,应尽量少喝或不喝”这种健康观念的人只有30%。

  关于酒和健康之间的问题,世界卫生组织早已下了正式结论,就五个字:“酒,越少越好。”世卫组织国际协作研究指出,正常情况下,男性每日摄入的纯酒精量应不超过20克,女性应更少一些,用“饮酒量×酒精浓度×0.8”这个公式就能算出酒精摄入量。如果喝酒不能避免,专家建议,最好不要空腹喝酒,喝前吃一些富含淀粉和高蛋白的食物,如点心、面包等。如果醉酒严重,家人朋友要及时帮忙,首先让醉酒者静卧休息,把衣领解开;呕吐时,使醉酒者屈身侧卧,切勿俯卧或仰卧,以免将呕吐物吸入气管,导致窒息。如果醉酒者出现昏睡不醒、皮肤湿冷、抽搐、昏迷等症状,应马上送医院急救。 

医院动态

更多 >

焦煤中央医院成功独立开展急诊PCI术

日前,中央医院心内科成功独立运用急诊PCI术救治了一位心肌梗塞患者,目前,该患者已经顺利康复出院。 急诊PCI术,是指在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塞后12小时内进行的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患者首先在心脏导管室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找出冠状动脉“罪犯”血管及其病变部位,对病变部位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和植入支架,使闭塞的血管得以再通,梗死相关心肌得以及早的再灌注和功能恢复。可以说,急诊PCI术为挽救急性心梗垂危的生命在最短的时间内构建了一条绿色通道。 我院抢救的患者为焦作市民刘女士,6月23日早晨8点多,刘女士被家人送到了我院心内一区,“患者当时呻吟不止,面色苍白,全身大汗。”心内科主任周俐回忆说。经检查患者为“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塞”,“患者发病时间不超过12小时,且胸痛症状明显,心电图显示ST段抬高幅度大,具有急诊PCI指征,运用急诊PCI术可以更好地提升患者以后的生活质量。”周俐说。在和患者家属充分沟通之后,周俐和医务人员一起对患者进行急诊PCI术,手术完成的很顺利。 据了解,治疗心肌梗死最常用的方法是药物溶栓,但药物溶栓容易导致相关心肌细胞坏死,会影响患者以后的生活质量,我院成功开展的急诊PCI术可以相对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也充分体现了我院整体技术水平。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假性自闭症孩子的症状可以恢复吗
王志新
回答: 假性自闭症孩子的症状通常可以恢复,通过科学干预和家庭支持可显著改善行为表现。假性自闭症多由环境刺激不足、教养方式不当或短期心理创伤等因素引起,与典型自闭症谱系障碍的神经发育异常有本质区别。 1、环境调整 创造稳定的生活环境和规律的作息有助于缓解假性自闭症状。家长需减少电子屏幕暴露时间,增加亲子互动游戏,如积木搭建、绘本共读等结构化活动。保持家庭氛围和谐,避免频繁更换照料者或居住环境,逐步帮助孩子重建安全感。 2、行为干预 应用正向行为支持技术可改善社交回避行为。家长需通过即时奖励强化孩子的眼神接触、简单指令回应等行为,采用图片交换沟通系统辅助表达需求。每日安排15-20分钟地板时间游戏,跟随孩子兴趣引导互动,避免强迫性社交训练。 3、感统训练 针对感觉处理异常可进行专业感统康复。旋转秋千、触觉刷等前庭觉训练能改善注意力分散,平衡木、蹦床活动可调节肢体协调性。家长需观察孩子对声光刺激的敏感程度,逐步脱敏训练每周3-4次,每次不超过30分钟。 4、心理疏导 短期创伤事件引发的症状需心理治疗介入。游戏治疗能帮助孩子表达压抑情绪,沙盘治疗适用于语言受限者。家长需配合治疗师记录行为变化,避免在治疗过程中表现出焦虑情绪,防止二次心理伤害。 5、营养管理 均衡饮食有助于神经功能恢复。增加富含Omega-3的深海鱼类、维生素B族丰富的全谷物,限制精制糖和人工添加剂摄入。对存在挑食行为的孩子,家长需采用小份量多次供餐,将新食物与偏好食物混合过渡。 假性自闭症的干预需要家长保持耐心,建立稳定的日常活动流程,每天固定安排社交互动时间但不过度刺激。定期评估孩子对干预措施的反应,若3-6个月未见改善或出现自伤等严重行为,应及时寻求儿童精神科医生评估排除典型自闭症可能。日常生活中注意避免将孩子与其他儿童过度比较,关注微小进步并及时给予积极反馈。 王志新主任医师中日友好医院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