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回龙观医院

知识武装医生 管理推进发展

时间:2014-06-09 00:00 作者:复禾健康

  2014年5月我院岗位聘任工作已经开始,近日已完成副主诊医师及科研型主治医师岗位的聘任工作。本着“以管理促进学科建设,以管理促进人才培养,以管理促进医院发展”的理念,从人才管理细节入手,进一步为医生职业发展提供更多平台,对各级各类医务人员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并在原有人员结构的基础上增加科研型主治医师岗位。与历年聘任条件相比,副主诊医师及科研型主治医师岗位的任职条件较往年有了提高,尤其在论文撰写和科研基金申请等方面明确了相应条件。

  2014年5月26日举行了副主诊医师面试,杨甫德院长,王绍礼副院长,邸晓兰主任,李娟主任,陈大春主任及耿兰主任对符合条件的副主诊医师进行了考核,全面评估被考核医生的综合业务水平,并从沟通技巧、诊断思路、药物选择等多方面给予指导。

  我院目前大力推进主诊医师负责制,对副主诊医师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作为副主诊医师应具备一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1. 掌握病历书写规范。

  医疗质量是医院工作的重点,规范而严谨的病历是医疗质量体现的重要指标之一。副主诊医师须根据病历书写规范对下级医生的病历质量给予检查和指导,故该项技能作为本次考核的第一项指标。

  2. 规范的临床思路。

  临床思路是医疗行为的基础。副主诊医师应具备辩证的临床思路,避免“先入为主”或“凭感觉走”。本次考核中也重点考察了对精神检查和体格检查综合分析能力,躯体疾病和精神疾病分辨能力,由临床所见制定治疗个体化方案能力等等。所有病例均来自我院运行病历,如有抑郁表现的早发痴呆,近期有脑炎、脑囊肿病史的精神分裂症,以精神病性症状为主的分离[转换]障碍等等。每个病例都有其特殊性,每个病例对于临床医生都可谓是一个挑战。虽然病历复杂,准备时间短,但所有被考核医生都给出了正确的诊断,这充分显现了回龙观医院医生的诊疗水平。

  3. 教学意识及技能。

  我院是多所大学的教学医院,临床医生除具备疾病的诊疗能力,还需要担负人才培养的重任。在考核中增加了对副主诊医师教学意识和技能的考核,如语言表达的能力,症状讲解的能力等,并现场模拟了“教与学”的过程。

  4. 临床风险评估能力。

  临床工作中,医生除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外,还要具备风险意识。副主诊医师负责所在治疗组的医疗安全,应具备医疗风险评估的能力,对存在风险因素给予及时有效的评估及处理,有利于减少医疗意外和医疗纠纷,有利于更好的保证病人的安全。

  5. 新知识、新进展。

  对于新知识、新进展的学习是我们临床医生常忽略的问题。作为副主任医师,应具备学习的主动性,能够将自己所学知识和临床实践相结合,能够将知识的更新和教学活动相结合,并将学习的理念传递给下级医师,继而加强治疗团队的综合实力。

  在本次考核中,报名医生都展现了自己的临床思路、治疗艺术等,经过选拔,汪毅和张喜梅医生成功考取副主诊医师的资格,周双桨取得了科研型主治医师资格。医院的发展靠人才,医院的学科建设靠人才,医院的医疗安全靠人才。在2014年度,我院将为人才培养提供更广阔的知识平台,技术平台及管理平台,用知识武装我们的医生,用管理推进医院的发展。

  (在此感谢2014年5月26日提供病历的7区,10区和20区的工作人员。)

医院动态

更多 >

我院开展2014年研究生暑假返校座谈会

9月5日上午,来自北京大学医学部、内蒙古医学院和河北联合大学的20余位研究生齐聚北京回龙观医院精神医学研究中心会议室,大家在轻松、温馨、其乐融融的氛围中共同开展2014年研究生暑假返校座谈会,北京回龙观医院副院长谭云龙、科研办副主任王志仁、精神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谭淑平以及主管研究生工作的人员参加了会议。 在座的研究生们来自不同院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有刚刚入学的研一新生,也有即将面临毕业的研三学生,大家围坐一团,热情洋溢地纷纷表达着自己在暑假期间的思想动态、学习情况、社会实践活动和暑假生活情况,有的针对自己在临床实践学习中遇到的专业问题,现场与老师进行提问和互动。在相互交流沟通中,进一步加深彼此的了解,增进了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共同协作的默契和友情。 身为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的谭云龙副院长、王志仁和谭淑平主任,通过和研究生们进行面对面交流,耐心细致地倾听大家的想法,全面调查和掌握学生们的思想动态,了解他们学习和工作的不同需求,尽量为大家提供和营造专业、便捷、舒适的学习环境。同时,鼓励大家充分利用北京回龙观医院精神医学研究平台,学习和提高基本临床诊疗能力,掌握科研课题相关操作技能,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医德医风,积极参加行业内专业学术会议,具备一名专业精神科医师的各项标准和职业素养。 座谈会上,主管科研工作的谭云龙副院长针对医院的实际工作情况向大家进行了全面介绍,特别与大家一同分享了研究生在临床学习、科学研究和日常工作中,应怎样掌握科研课题操作技能、具备精神科临床诊疗能力和撰写专业学术论文等方面的方式和方法,为大家在今后的研究生临床学习生涯树立了新标杆。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反应性淋巴结是什么
张英泽
回答: 反应性淋巴结是指淋巴结因感染、炎症或免疫刺激出现的良性增生性病变,属于免疫系统正常应答反应。主要有感染性因素、免疫性疾病、肿瘤性疾病、疫苗接种反应、其他因素等原因引起。 1、感染性因素 细菌或病毒感染是导致反应性淋巴结肿大的常见原因。链球菌性咽炎可引发颈部淋巴结肿大,表现为局部压痛和发热;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可能引起纵隔淋巴结钙化,伴随低热和盗汗。EB病毒感染常导致全身多发性淋巴结肿大,需通过血清学检测确诊。治疗需针对病原体选择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利福平胶囊等药物,并配合休息和营养支持。 2、免疫性疾病 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疾病可刺激淋巴结免疫活性增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可能出现腋窝淋巴结持续肿大,伴随关节疼痛和蝶形红斑。干燥综合征可引发腮腺区淋巴结反应性增生,需通过自身抗体检测辅助诊断。治疗需使用甲氨蝶呤片、泼尼松龙片等免疫调节药物,同时监测肝肾功能。 3、肿瘤性疾病 淋巴瘤或转移癌可导致淋巴结病理性增大。霍奇金淋巴瘤典型表现为无痛性颈部淋巴结肿大,伴随B症状如夜间盗汗;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可出现硬质固定包块。诊断需依靠淋巴结活检病理检查,治疗需根据肿瘤类型选择化疗方案如环磷酰胺注射液联合放疗。 4、疫苗接种反应 疫苗抗原刺激可能引起局部引流淋巴结短暂肿大。破伤风疫苗接种后常见腋窝淋巴结反应,表现为接种侧轻度肿痛;卡介苗接种可导致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肿大。这种反应通常2-3周自行消退,无须特殊处理,但需与感染性淋巴结炎鉴别。 5、其他因素 药物超敏反应或不明原因刺激也可引发淋巴结反应性改变。苯妥英钠等药物可能引起全身淋巴结肿大伴药疹;部分患者出现持续性淋巴结增生但无明确病因。这类情况需停用可疑药物,进行淋巴结超声随访观察,必要时行病理检查排除恶性病变。 发现淋巴结肿大时应避免反复触摸刺激,观察是否伴随发热、体重下降等全身症状。保持充足睡眠有助于免疫调节,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C可增强机体抵抗力。若淋巴结持续增大超过2周、质地变硬或固定粘连,应及时进行血常规、超声或病理检查明确性质。日常注意口腔卫生和皮肤清洁,减少感染风险,接种疫苗后出现淋巴结反应可局部热敷缓解不适。 张英泽副主任医师保定市第一中医院内分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