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人民医院

我院应用超声引导下穿刺成功治疗肝脏巨大脓肿

时间:2012-10-31 00:00 作者:复禾健康

  近日,我院特检科应用超声引导下穿刺技术,成功治疗一名重症肝脏巨大脓肿患者。

  患者杨某,男,75岁,由县医院转入我院,诊断为低蛋白血症、胸腔积液、肝内巨大脓肿,经超声检查脓肿直径约13—14cm,收住在内二科3楼。

  患者来院时病情危重,已经进入中度昏迷状态,完全不能适应外科手术治疗,即使采用介入手段进行微创治疗,也面临很大的风险。如不立即采取治疗措施,患者随时都有死亡的可能。经过特检科专家认真分析患者病情,在与病人及家属进行了充分沟通后,于4月2日下午,在彩超引导下为患者行肝脓肿穿刺引流手术。由于肝脓肿罕见的大,手术历时近两个小时才完成,共抽出脓液1300多ml,黄绿色的脓液整整装满了3个输液瓶子。手术效果立竿见影,病人原本彭隆肿胀的腹部随即变软。在后来的几天里,经过临床医师精心治疗,病人情况明显好转,不仅从昏迷中清醒过来,而且能吃饭、下地活动了。4月12日下午,病人再次来彩超室进行了第二次治疗,又抽出脓液约200ml,病情有了进一步好转。

  据特检科李志平主任介绍,超声引导下组织穿刺技术,是在超声显像基础上为进一步满足临床诊断和治疗需要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操作方法是在实时超声的监视或引导下,做到“有的放矢”的准确定位,进行穿刺活检、抽吸、置管引流、局部注药等诊疗操作,具有定位精确、创伤轻微、效果显著而副作用小的独特优势,可以避免某些外科手术而能达到与手术相媲美的效果。我院超声引导下穿刺技术已成功开展多年,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领域。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特异性心肌病是怎么引起的
高云
回答: 特异性心肌病可能由遗传因素、免疫异常、代谢紊乱、感染因素、毒素或药物损伤等原因引起。特异性心肌病是一组病因相对明确的心肌疾病,通常表现为心脏扩大、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等症状。 1、遗传因素 部分特异性心肌病与基因突变有关,如家族性扩张型心肌病常由肌节蛋白基因突变导致。这类患者可能出现进行性心力衰竭,活动后气促是典型表现。基因检测有助于明确诊断,治疗需针对心力衰竭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培哚普利片、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缓释片,严重病例可能需要心脏移植。 2、免疫异常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可能引发心肌炎症反应,导致心肌细胞损伤和纤维化。患者除原发病症状外,还可出现胸闷、心悸等心肌受累表现。治疗需控制原发病,常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片联合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片,心肌病变严重时需加用利尿剂如呋塞米片减轻心脏负荷。 3、代谢紊乱 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或糖尿病可能通过影响心肌能量代谢导致特异性心肌病。甲状腺激素过量会引起心动过速和心脏扩大,长期血糖控制不良可导致糖尿病心肌病。治疗需纠正原发代谢异常,如使用抗甲状腺药物甲巯咪唑片或胰岛素控制血糖,同时配合改善心肌代谢的药物如曲美他嗪片。 4、感染因素 病毒性心肌炎是感染性心肌病的常见类型,柯萨奇病毒等可直接损伤心肌细胞。急性期表现为发热后出现心悸、胸痛,部分患者可能进展为扩张型心肌病。治疗以休息为主,重症需使用静脉免疫球蛋白,心律失常时可选用胺碘酮片,避免剧烈运动以防猝死。 5、毒素或药物损伤 长期酒精滥用或某些化疗药物如阿霉素可能通过毒性作用导致心肌损伤。酒精性心肌病早期表现为隐匿性心功能下降,化疗药物相关心肌病多在累积剂量达到阈值后出现。治疗需立即戒酒或调整化疗方案,使用辅酶Q10胶囊等心肌营养药物,心力衰竭时按标准方案治疗。 特异性心肌病患者应保持低盐饮食,每日钠盐摄入不超过5克,避免加重心脏负荷。适度进行有氧运动如步行,以不引起明显气促为度。定期监测体重变化,短期内体重增加可能提示体液潴留。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自行调整剂量,出现新发胸闷、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症状需及时复诊。避免吸烟饮酒等损害心肌的因素,接种流感疫苗预防呼吸道感染诱发心力衰竭。 高云副主任医师北京安贞医院心血管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