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院长吕佩源教授应邀撰写文章发表在“健康报”上
时间:2014-07-21 00:00 作者:复禾健康
时间:2014-07-21 00:00 作者:复禾健康
7月14日,副院长吕佩源教授应邀撰写文章,在“健康报”发表了题为“有助老年痴呆用药不再盲目”文章。
近期,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施一公教授领导的科研团队在世界上首次揭示了与阿尔茨海默病发病直接相关的人源γ分泌酶复合物(俗称人体“垃圾粉碎机”)的精细三维结构,并于6月29日在国际着名的英国《自然》杂志发表。这项研究的成功预示着什么意义?围绕这个话题,在吕佩源教授应邀发表的文章中给与了解读。
长期以来,针对阿尔茨海默病(即老年性痴呆)的治疗没有十分有效的方法,目前在国际上应用比较普遍的药物是中枢性胆碱 酯酶抑制剂和谷氨酸受体拮抗剂,虽然上述两类药物临床应用较为广泛,但作用治疗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因此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需要新的发现及切入点。
目前认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脑中的Aβ42和Aβ43产量增多,导致淀粉样蛋白质的过度沉积形成老年斑,在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过程中发挥核心作用一直以来是医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
γ分泌酶复合体的活性变化会导致神经细胞信号传递受阻和细胞损伤。因此,解析其三维结构,理解γ分泌酶复合物切割相关肽段的工作机理,有助于人们了解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和寻找潜在的药物靶点,
施一公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经过近10年的努力,最终利用瞬时转染技术在哺乳动物细胞中成功表达纯度高、化学性质均一稳定、有活性的γ分泌酶复合体,后继续利用电子显微镜技术,最终获得了世界上分辨率最高γ分泌酶复合体的精细三维结构,为今后解释该酶的作用机理和药物结合的靶点铺平了道路。
医院动态
健康问答
专家科普
医生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