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市中医院

侵袭性NK细胞性白血病的诊断和治疗

时间:2014-08-04 13:00 作者:复禾健康

  侵袭性NK细胞性白血病(ANKL)属于大颗粒性淋巴细胞白血病(LGLL),主要见于青壮年,中位发病年龄为39岁。本病已被证实与EB病毒感染有关,肿瘤细胞为单克隆和高度恶性,病情进展迅速,中位生存期小于2个月,甚至有尚未治疗即已死亡的病例,预后极差。自1986年Fernandez首次发现并命名ANKL后,不断有此类病例报告。1997年,WHO将其归类于成熟NK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2001年正式将其列为成熟T/NK细胞肿瘤中的一个独特临床亚型。

  绝大多数ANKL患者起病时有明显的B症状,并伴浅表淋巴结肿大,部分患者以皮肤结节为首发表现,皮肤活检可见大颗粒性淋巴细胞(LGL)浸润。80%以上的患者有肝、脾侵犯,可出现黄疸、肝功能异常,触诊肝、脾肿大,甚至有巨脾、巨肝。胃肠道、中枢神经系统和生殖器官容易受累,可能与CD56+肿瘤细胞易浸润髓外组织有关。部分ANKL患者可出现噬血细胞综合征,其原因可能与肿瘤细胞释放大量γ干扰素(IFN-γ)有关。

  ANKL发病呈暴发性,短期内可导致多脏器衰竭,以肝功能衰竭为主,逐渐累及到其他脏器,出现肾、心、肺功能衰竭,最终导致死亡。有的ANKL也因疾病进展引起三系血细胞下降,凝血功能异常,导致颅内出血而死亡。

  起病初期,约半数患者可出现白细胞异常增高,以淋巴细胞为主。但在疾病发展过程中逐渐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和贫血。白血病细胞为LGL,胞核不规则,染色质深染,核仁不明显或明显,胞质丰富,可见粗细不等的嗜天青颗粒。既往认为LGLL诊断标准为LGL计数>2×109/L,但最近有报道25%~30%新诊断的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0.5×109/L。多数患者起病时即有凝血功能障碍,进展期可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疾病后期,几乎全部患者都有全血细胞减少和肝功能衰竭。由于本病与EBV感染有关,故血清EBV-抗体检查阳性。

  骨髓涂片中可见白血病细胞广泛或局灶性浸润,表现为大颗粒性淋巴细胞,体积大于正常淋巴细胞,形态不规则,胞核也不规则,大多数细胞的胞质内可见粗大的嗜天青颗粒,伴有反应性噬血细胞增多和髓系细胞成熟障碍。骨髓活检可见异常细胞呈簇状或片状分布,常见凋亡小体和骨髓坏死。

  白血病细胞经典的免疫表型为CD13-、CD33-、CD7+、CD5-、CD2+、CD56+、CD16+/-,细胞表面的CD3阴性,但胞浆内可见CD3ε链表达,并TCR基因重排阴性。最近的文献报告,ANKL细胞免疫表型还有CD25+、CD122+、CD132+,三者分别为IL-2受体的α、β和γ链。NK细胞有一系列的杀伤免疫球蛋白受体(KIRs),每个NK细胞选择性表达一个或多个KIRs。EBV感染后NK细胞增殖的患者可出现NK细胞正常KIRs特征的偏离,但治疗成功后可恢复平衡,而EBV感染后T淋巴细胞增殖的患者则不会出现上述特征的偏离,故此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依据。

  目前本病公认的诊断标准为:①常有发热,肝、脾和淋巴结肿大,多累及外周血和骨髓;②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和贫血,淋巴细胞比例增高,可见大颗粒性淋巴细胞;③骨髓涂片和活检均可见到较多的大颗粒细胞浸润;④符合NK细胞免疫表型;⑤EBV-抗体阳性;⑥没有特异的细胞遗传学改变,较常见的染色体异常为del(6)(q21q25);⑦排除其他大颗粒性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

  ANKL属于LGL白血病中的一种,须和LGL的其他亚型进行鉴别,具体见表1。

  ANKL的许多特征与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相似,如主要见于亚洲人群,相同的免疫表型,都与EBV感染相关等。但结外NK/T细胞淋巴瘤发病年龄较大,多累及鼻咽部,还可侵犯上呼吸道和上消化道,皮肤和睾丸亦可累及,但外周血和骨髓受累罕见,此外,结外NK/T细胞淋巴瘤对放/化疗敏感,预后相对较好。

  目前,ANKL还没有有效治疗方法,现多采用联合化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治疗方法。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应采用强烈的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化疗方案,缓解后继续大剂量化疗或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若为难治性疾病或进展,则更改治疗方案或采用经验性治疗。有研究表明,CD56+的急性白血病不管如何积极治疗预后均不良,有人认为可能与正常和恶性NK细胞都表达多药耐药基因和P糖蛋白有关。此外,本病在联合化疗过程中易发生肿瘤溶解综合征,引起高尿酸血症、高钾血症、低钙血症和急性肾功能衰竭,加重病情并直接导致死亡。

  总之,ANKL是一种高度侵袭性的恶性疾病,病情进展迅速,患者多因多脏器衰竭引起死亡,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只有早期诊断,预防疾病进一步发展,才能为患者生存赢得时间。

医院动态

更多 >

廊坊市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成立

7月19日,廊坊市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成立大会在银都宾馆胜利召开,会议由市卫生局副局长刘芳亲自主持,河北省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主任委员林凤茹、河北省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教授张金巧、市卫生局局长杨庆华、市医学会副会长王向红、秘书长张晓斌、副秘书长孙艳池、廊坊市中医医院院长王建国、副院长杨淑莲出席了会议,廊坊市区及各区县医院从事血液学专业的80余名医师参加了会议。 会上,市医学会秘书长张晓斌宣布了分会委员推选过程,并当场选举产生了以市中医院杨淑莲为主任委员的新一届委员会成员。接着市中医院王建国院长简要介绍了中医院血液工作的现状及今后发展方向。新当选主任委员的市中医院杨淑莲副院长就分会今后工作做了表态发言。林凤茹教授致辞,对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的成立表示了祝贺。最后,杨庆华局长讲话,指出了本次分会的成立的里程碑意义,并对分会今后工作以及本次分会牵头单位市中医院提出殷切希望。会后,举办了血液学新进展学习班,林凤茹教授、张金巧教授、杨淑莲教授分别进行了精彩的讲座。 血液学分会的成立为我全市广大血液工作者构筑了一个良好的学术交流、相互沟通、共同提高的桥梁和纽带,将会对提高我市血液学专业水平和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必将显著提高我市血液专业在临床应用中的规范化、标准化水平。同时,借助这一平台,我市还可以加强与兄弟省市之间的学术合作与交流,随时了解和掌握血液学发展的新动向,使我市血液学诊疗水平进一步提高,造福于患者。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女性漏尿怎么治疗比较好
张龙
回答:女性漏尿可通过行为训练、药物治疗及手术干预综合改善。盆底肌锻炼和膀胱训练是基础治疗手段,严重者需考虑尿道中段悬吊术等外科方案。 一、非手术治疗方案: 凯格尔运动是改善压力性尿失禁的核心方法,通过规律收缩盆底肌群增强尿道括约肌力量。建议每日进行3组训练,每组收缩10-15次,持续6-8周可见效。膀胱训练需记录排尿日记,逐步延长排尿间隔至2.5-3小时,配合抑制尿急的分散注意力技巧。生物反馈治疗借助仪器可视化指导肌肉收缩,适合动作不协调者。电刺激疗法通过低频电流激活神经肌肉,每周2次,12周为疗程。 二、药物与手术选择: 米多君等α肾上腺素能激动剂可增加尿道闭合压,但需监测血压变化。雌激素软膏适用于绝经后黏膜萎缩者,需配合阴道局部给药。当非手术方案无效时,无张力尿道中段悬吊术(TVT)是金标准术式,采用聚丙烯吊带加强尿道支撑,微创手术住院仅需2-3天。单切口迷你吊带术创伤更小,适合轻度脱垂患者。膀胱颈悬吊术适用于合并膀胱膨出者,需开腹或腹腔镜操作。 日常需控制体重指数在24以下,减少咖啡因及碳酸饮料摄入。棉质透气内裤需每日更换,排尿后从前向后擦拭。可选用成人护理垫应对急迫性尿失禁,但不宜长期依赖。太极拳等低冲击运动有助于改善核心肌群协调性,避免跳绳、蹦床等高腹压活动。心理疏导对混合型尿失禁尤为重要,认知行为疗法可缓解焦虑性尿频。产后42天起应系统进行盆底康复,更年期女性建议每年评估盆底功能。合并慢性咳嗽或便秘需同步治疗原发病,减少腹压增高的诱发因素。 张龙副主任医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