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市中医院

HSCT的现状与进展

时间:2014-08-04 13:02 作者:复禾健康

  关于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来源及选择、疾病治疗时机及预处理方案的比较是本次ASH会议报告的重点内容。

  造血干细胞来源及价值评估

  1. 同胞全相合异基因骨髓/外周干细胞移植

  本次ASH会议所报告的一些最新临床试验,对移植的对象、时机及与新方案的比较作了比较多的探讨。

  美国阿卡迪亚儿童血液与肿瘤中心学者报告了CCG-2961试验结果,共900例初治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AML)患者接受定期强化诱导治疗[阿糖胞苷(Ara-C)、替尼泊苷(VM26)、6-巯基嘌呤(6-MP)、地塞米松(DE)、去甲氧柔红霉素(IDA)、DA],通过二次强烈诱导治疗后,有HLA相合的同胞供者行异基因骨髓移植(ALLO-BMT),无供者继续定期强化(大剂量Ara-C/L-ASP),部分病例随机接受IL-2治疗。结果显示,BMT组和化疗组3年无病生存率(DFS)为65%±9%对50%±3%,总体生存率(OS)为74%±8%对66%±5%;均有统计学差异,但在低危白血病两组无统计学差异。研究者提出,对中高危AML,同胞ALLO-BMT仍是最佳的治疗选择,但对于低危的AML并不能延长总体生存率。

  MD Anderson癌症中心Ballen报告,采用ALLO-BMT治疗320例骨髓纤维化病人,同胞全相合(MRD)组170例,5年OS在MRD组达到39%,18岁以下患者达到90%,研究者认为ALLO-BMT为目前治愈骨髓纤维化的唯一方案。

  德国血液和骨髓移植中心及多中心协作组Heil报告了01/99试验结果。484例初治AML缓解后在21天再次接受原方案诱导一次,无反应者用FLAG/IDA方案再诱导。双次诱导后再接受早期中剂量Ara-C强化,有HLA相合同胞行ALLO-BMT,无则行自体BMT(AUTO-BMT)。结果显示,234例高危病例,137例完全缓解(CR),31例死亡。随访70个月,ALLO-BMT组与AUTO-BMT组的OS为68%对23%,无复发生存率为60%对7%。研究显示,即使采用双次强烈诱导加早期强化治疗,AUTO-BMT组OS仍明显低于ALLO-BMT组,建议对高危AML应尽量使用ALLO-BMT。

  2. 非血缘骨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

  日本Tsuchida报告了1233例非血缘HSCT高危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病例,年龄<60岁。HSCT在CR1为520例,CR2 281例,CR3~4 75例,无缓解(NR)或部分缓解(PR) 333例,其5年的预计OS分别为58.4%、49.4%、29.6%和16.4%。研究者提出,尽管病例为高危ALL,非血缘骨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达到了与同胞全相合HSCT一样的效果。

  美国EMORY大学血液与肿瘤研究所报告了308例恶性血液病患者(AML 228例,ALL 80例)接受非血缘与血缘相合的HSCT术后复发的结果,导致复发的主要因素为移植时肿瘤进展以及有活动性病变的病例;非血缘与血缘组相比,复发率在AML组为37%对20%,ALL组为78%对42%。共随防135天,非血缘与血缘相合HSCT患者的OS无统计学差异。研究者认为,与血缘相合的HSCT相比, 非血缘HSCT有更强的移植物抗白血病(GVL)作用,术后复发率降低。

  3. 脐血移植

  欧洲骨髓移植组(EBMT)报告了98例成人进展性恶性血液病接受脐血移植(UCBT)与非血缘关系配型相合供体(MUD)骨髓移植的比较结果,显示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发生率低于MUD骨髓移植组,中性粒细胞植入明显延迟,但二组术后移植相关死亡率(TRM)、复发率、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发生率、无白血病生存期无差别。国际骨髓移植组(IBMT)报告的150例UCBT的结果与上述结果类似。这些研究完全改变了UCBT不能用于成人患者的观点。明尼苏达大学Barker又尝试了双份脐血移植的疗效,共23例高危白血病,中位有核细胞数为3.7×107/kg,植入率为100%,患者1年EFS为57%。Rubinstein报告了UCBT(508例,<16岁)与MUD骨髓移植(492例)治疗急性白血病的结果,认为,对需要接受移植的患儿,HLA相合的脐血和虽一个位点不合但是含有核细胞数量高的脐血可作为干细胞来源的选择。

  4. 单倍体HSCT

  HLA单倍体HSCT具有容易找到供者和GVL更强的优点,但GVHD重,移植失败率高,免疫重建慢是其不足。Franco等报告,采用含TBI的预处理方案,联合应用体外去T细胞加大剂量动员外周血干细胞的半相合HSCT方法,术后不用GVHD预防方案,治疗90例高危AML和40例高危ALL患者,总植入率为96%。结果显示,移植时复发组和缓解组ALL患者的移植后复发率分别为60%和27%,AML患者分别为46%和17%;ALL和AML组的无事件生存率分别为38%和50%。研究者认为,对于无HLA相合的高危急性白血病患者,单倍体HSCT不应作为最后的治疗手段,而应该在疾病的早期即进行以提高疗效。

  我院黄晓军报告了应用供受者同时免疫耐受诱导进行单倍体移植的新方法。应用GIAC技术体系,即G-CSF体内诱导供者免疫耐受,强免疫抑制剂(包括ATG)诱导受者免疫耐受,以G-CSF动员的骨髓加外周血干细胞混合移植的方法,成功完成200多例HLA1-3位点不合(80% 2-3位点不合)的HSCT,仅1例出现短暂植入后迅速被排斥,移植后5个月自体恢复,其余病例均获稳定持久的植入。急性GVHD发生率为48%,其中Ⅲ~Ⅳ度发生率仅12%;cGVHD发生率为70%,其中广泛型为35%;高危和标危病例的2年DFS分别达40%~50%和70%~80%。移植疾病状态是影响生存的最主要因素,HLA不相合程度与急慢性GVHD、DFS均无相关性。这一技术体系与传统体外去T细胞的HLA不合HSCT体系不同,该技术体系已成功跨越HLA不合免疫屏障,HSCT已告别供者缺乏的时代。

  造血干细胞移植时机选择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对MDS何时进行移植及移植方式的选择成为大会的焦点问题。自从LPSS危险系数评分引入MDS以来,专家们发现,在低危或骨髓原始细胞<5%的患者,延迟HSCT可能使其生存期进一步延长,但必须密切监测疾病进展,一旦疾病进展及高危患者,应即刻选择移植。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

  迄今为止,HSCT仍是CML唯一根治方法,由于伊马替尼治疗的进展,使CML慢性期(CML-CP)5年分子生物学缓解率达到98%,所以西方国家近年来应用HSCT治疗有减少趋势,更多用于加速期、急变期和预计对伊马替尼耐药的病例。伊马替尼需终生服药,停药后复发及价格昂贵限制了其在发展中国家的使用。Sokal评分并不能完全除外对伊马替尼耐药的患者,而一旦疾病进展为加速期和急变期,则移植疗效显著下降。因而CML移植时机的选择也成为本次大会的热点问题。多数专家认为,青少年CML、有HLA相合的供者,特别是是发展中国家,ALLO-HSCT仍是首选。对慢性期患者,即使口服伊马替尼,也须进行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监测,一旦有疾病进展和耐药发生应尽早接受移植。

  非清髓性移植

  非清髓性移植仍是研究热点,经过10多年的探索,人们认识到非清髓的本质与常规移植无区别,仅在预处理强度、术后GVHD、复发、免疫重建及移植参数的动力学变化规律上有一定差异。多数学者认为其被称为减低预处理强度的移植更为合适。虽然其低血液学毒性降低了移植后的非复发死亡率,扩大了异基因干细胞移植的对象,但同时减低预处理强度和术后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会导致肿瘤复发和术后高感染死亡率,影响了其相对的优势。目前主要用于恶性程度低,疾病进展缓慢和对GVL效应敏感的疾病。而对肿瘤负荷较大,疾病进展快,恶性程度高的疾病疗效有限。未来非清髓性移植结合生物或分子靶向及免疫细胞治疗可能会对一部分病例发挥独特疗效。

医院动态

更多 >

廊坊市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成立

7月19日,廊坊市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成立大会在银都宾馆胜利召开,会议由市卫生局副局长刘芳亲自主持,河北省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主任委员林凤茹、河北省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教授张金巧、市卫生局局长杨庆华、市医学会副会长王向红、秘书长张晓斌、副秘书长孙艳池、廊坊市中医医院院长王建国、副院长杨淑莲出席了会议,廊坊市区及各区县医院从事血液学专业的80余名医师参加了会议。 会上,市医学会秘书长张晓斌宣布了分会委员推选过程,并当场选举产生了以市中医院杨淑莲为主任委员的新一届委员会成员。接着市中医院王建国院长简要介绍了中医院血液工作的现状及今后发展方向。新当选主任委员的市中医院杨淑莲副院长就分会今后工作做了表态发言。林凤茹教授致辞,对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的成立表示了祝贺。最后,杨庆华局长讲话,指出了本次分会的成立的里程碑意义,并对分会今后工作以及本次分会牵头单位市中医院提出殷切希望。会后,举办了血液学新进展学习班,林凤茹教授、张金巧教授、杨淑莲教授分别进行了精彩的讲座。 血液学分会的成立为我全市广大血液工作者构筑了一个良好的学术交流、相互沟通、共同提高的桥梁和纽带,将会对提高我市血液学专业水平和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必将显著提高我市血液专业在临床应用中的规范化、标准化水平。同时,借助这一平台,我市还可以加强与兄弟省市之间的学术合作与交流,随时了解和掌握血液学发展的新动向,使我市血液学诊疗水平进一步提高,造福于患者。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产褥感染有哪些表现
冷启刚
回答: 产褥感染主要表现为发热、下腹疼痛、恶露异常、会阴伤口红肿疼痛、全身乏力等症状。产褥感染可能由细菌感染、产程延长、胎膜早破、贫血、产后出血等因素引起,需及时就医治疗。 1、发热 发热是产褥感染的常见症状,体温可能超过38摄氏度,伴有寒战或出汗。发热可能与子宫内膜炎、盆腔炎等感染有关。患者需卧床休息,补充水分,避免受凉。医生可能根据病情开具头孢呋辛酯片、甲硝唑片、阿奇霉素分散片等抗生素治疗。 2、下腹疼痛 下腹疼痛多为持续性隐痛或阵发性绞痛,按压时疼痛加重。疼痛可能与子宫复旧不良、盆腔脓肿形成有关。患者可采取半卧位减轻疼痛,医生可能建议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对乙酰氨基酚片等药物缓解疼痛,严重时需静脉注射抗生素。 3、恶露异常 正常恶露应逐渐减少变淡,感染时恶露量可能增多,颜色呈脓性或带有恶臭。恶露异常多由子宫内膜炎导致,可能伴有血块或组织碎片排出。患者需保持会阴清洁,医生可能开具益母草颗粒、产妇安胶囊等药物促进子宫收缩,配合抗生素治疗。 4、会阴伤口红肿疼痛 会阴侧切或撕裂伤口出现红肿、渗液、疼痛加剧,可能伴有局部发热感。这种情况多由伤口感染引起,需每日用碘伏消毒,保持伤口干燥。医生可能建议使用红霉素软膏外涂,严重时需拆除缝线引流,并口服头孢克肟胶囊抗感染。 5、全身乏力 患者常感到极度疲倦、食欲不振,可能伴有头痛、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这些表现多与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有关。患者需保证充足休息,摄入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医生可能根据血常规结果调整抗生素使用方案。 产褥期需注意个人卫生,每日清洗会阴并勤换卫生巾。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过早进行盆浴或性生活。饮食上应多摄入瘦肉、鸡蛋、新鲜蔬菜水果等营养丰富的食物,促进身体恢复。如出现任何感染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导致盆腔脓肿、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产后42天内应按时进行复查,评估恢复情况。 冷启刚主任医师山东省立医院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