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

四季防虫,减少皮肤伤害

时间:2012-06-05 00:00 作者:复禾健康

  神秘而奇妙的昆虫世界,千奇百怪,丰富多彩。不论是天上、地面、还是地下和水中,甚至动植物和人的身上,到处都能见到它们的身影。有的穿着漂亮的外衣美丽动人,有的婀娜多姿、仪态万千,也有的虎视眈眈、凶神恶煞。有造福于人类的,也有危害人类的。昆虫与人息息相关,人类除了要注意保护利用益虫、消灭害虫外,还要注意保护自身不被昆虫伤害。一些昆虫传播疾病,甚至直接加害于人或者出于自卫而使人受伤,这其中皮肤最易受到伤害。如桑毛虫皮炎、隐翅虫皮炎、疥疮、蜂蜇伤、海蜇皮炎等皮肤病均是由昆虫引起,因此,一年四季均应注意防止虫害,以减少对皮肤的伤害。

  一、桑毛虫皮炎

  桑毛虫又叫金毛虫,是桑毒蛾或白毒蛾的幼虫,常生活在桑树、杨树上。桑毛虫身上的毒毛易从虫体脱落或者随幼虫蜕皮而脱落,掉在人的皮肤或落入眼中,或者被人从鼻中吸入,从水中喝入,毒毛中的毒液可引起发炎。如刺入皮肤,则引起桑毛虫皮炎。

  患桑毛虫皮炎的人在接触毒毛后数小时内皮肤出现绿豆大至黄豆大鲜红色、水肿性斑片或风团,中央可见一红色或棕色针尖的毒毛刺点,少数人可表现为丘疱疹。皮疹可少则几个,多者几十个,甚者可弥漫全身。患者感觉奇痒难忍,夜间为重。病程一周或数周,患病部位以暴露部位常见,如颈、胸肩背及四肢,此病多在夏季、秋季的6-10月份多发,特别是炎热、干旱及刮风的天气。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外出踏青、旅游、休闲的人越来越多,还有一些人经常在周末去郊区体验农家乐的愉快,在这里要提醒大家,在桑树、杨树、柳树下不可晾晒衣、被,外出踏青时尽量戴帽、穿长袖衣服,扎紧袖口、裤角,儿童皮肤娇嫩,更应做好这方面的防护。

  一旦被此类昆虫刺伤后,尽量减少局部搔抓,以免引起继发感染,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以脱敏、止痒治疗为主,还可用中药马齿苋、地榆、黄柏等,水煎冷敷局部,以解毒止痒治疗。

  二、隐翅虫皮炎

  隐翅虫是甲虫的一种,是一种黑色蚁状小飞虫,毒隐翅虫的虫体一旦被拍击或压碎,其体内的毒汁就会释放出来,沾染到皮肤,皮肤就会受到伤害,引起皮炎。隐翅虫常栖息在田地、树林中,夏秋季人们在夜间,在灯光下工作或睡觉者,易遭到此类昆虫的伤害。患了隐翅虫皮炎后,皮损多在暴露部位,如面、颈、胸肩及四肢呈片状、斑块状、条索状的红斑、水疱或脓疱,有灼痛、微痒感,重者可伴发热、呕吐等中毒症状。皮疹多在一周左右逐渐结痂、脱落而愈,愈后留有暂时性色素沉着。

  预防此病应以搞好环境卫生为主,如在居住地清除杂草、垃圾,使隐翅虫无生存之地。夜间开灯后要关门窗,睡眠时放下蚊帐、熄灯,防止隐翅虫进入。若发现虫子爬至皮肤上,应把虫体抖落到地上处理,千万不要在皮肤上拍打,以防毒液沾染到皮肤上发病。患上此病后,红肿处可涂绿药膏或中药马齿苋、地榆水煎冷敷。当见糜烂、脓疱或伴发热等病情较重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应用抗生素等治疗。

  三、螨虫皮炎

  螨虫皮炎是由螨虫叮咬或接触其分泌物、蜕皮等而引起的急性皮炎,螨是肉眼刚能见到的微小昆虫,种类达万种,繁殖快,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能引起皮肤炎症的常见螨虫有:蒲螨广泛存在于草丛、谷物、草垫和稻麦杆堆中;革螨在鸟类和啮齿动物中身上,包括皮刺螨和禽刺螨;粉螨多见于面粉、干果、乳酪及干肉等处;羌螨生活于潮湿浅表的土缝中。

  被螨虫叮咬的部位会出现红丘疹、水疱或风团疹,奇痒难忍,常伴抓痕与结痂,抓后可继发感染,轻者一般3-5日可自行消退,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有继发感染者应及时就医,应用抗生素及脱敏等治疗。

  四、蜂蜇伤

  蜂蜇伤是由蜂蜇伤人引起。蜂的种类很多,常见的蜇人蜂有胡蜂,亦称黄蜂或马蜂,还有蜜蜂、蚁蜂、细腰蜂及丸蜂等。蜂尾的毒刺和蜂体后数节的毒腺相通,蜂蜇人时毒刺刺入皮肤,随即将毒汁注入皮肤内。蜂的种类不同,其毒汁的成份也不完全一样,其中黄蜂的毒汁毒性最强,可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

  黄蜂常巢穴栖居于山林树丛中、山洞里或家庭居室外房檐下,喜群居,往往集体飞翔,如在有蜂栖息的山区树林中行走,劳动或戏弄蜂巢时,黄蜂常蜂拥而上,蜇伤皮肤暴露部位。皮肤被刺伤后,立即有灼痒和刺痛感,然后局部可见红肿、水疱或风团,刺伤部位有一瘀点,如多处刺伤,可见大面积的水肿、剧痛,严重者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头晕、恶心、呕吐、抽搐、昏迷或休克,重者死亡。因此,遇到蜂蜇伤后出现全身症状者要及时到医院治疗。

  蜇伤后要首先检查患处有无毒刺折断留在皮内,可用镊子拔除断刺,然后拔火罐将毒汁吸出,蜜蜂蜇伤后毒刺易折断在皮内,其它蜂伤人后一般不折断毒刺,一般局部可用马齿苋或夏枯草等中药水煎外敷患处,可消炎止痛,有全身症状应脱敏、对症治疗。

  踏青、旅游的人去野外林区时要穿长袖衣衫、手套、帽子等,以免蜂蜇伤,蜂在飞行时不要追捕,以防激怒而被蜇,提醒儿童不要戏弄蜂巢,发现蜂巢要彻底捣毁,以消灭黄蜂及幼虫。

  五、疥疮

  疥疮是疥螨引起的皮肤病,其传播与亲密接触有关。疥螨又称疥虫,离开人体后可存活2-3日,密切接触的家庭成员或集体宿舍中的密切接触者,均可共患此病。此病见丘疹、丘疱疹、脓疱等皮损,以痒为主,夜间剧烈,白天稍轻,皮肤常见挠痕。疥疮多发于皮肤柔软薄嫩处,如人体的手指间、肘窝、腰及小腹部、阴部,女性乳房下面,男性病人可在阴囊和阴茎上见黄豆大小的疥疮结节。

  治疗上以硫磺软膏涂擦全身,同时衣、被、床单要煮沸消毒或曝晒。此病预防比较重要,共同生活或集体宿舍的密切接触者,均需衣被、床单煮沸或曝晒等措施,才能杜绝此病的发生。

  六、海蜇皮炎

  海蜇又称水母,每年6-10月份,成熟的海蜇就浮游在海面上。夏季正是避暑游泳的季节,在海边常会出现海蜇伤人的事情。人在海水中,如身体接触到海蜇触须或者海蜇受到侵袭时,海蜇即放出毒液,使人体皮肤受到损伤,引起轻重不等的全身症状,即海蜇皮炎。

  被海蜇刺伤后,皮肤数分钟内,受伤部位即可出现刺痛、麻痛或灼热感,继而局部皮肤发生水肿性红斑、丘疹、风团疹等,严重者可发生皮下出血,1-2日内形成水疱。若全身多处被海蜇刺伤或被毒性强的海蜇刺伤,反应强烈者可在刺伤数小时内出现乏力、胸闷、气短或呕吐,腹痛、腹泻、冷汗等,严重者休克、肺水肿、呼吸困难甚至死亡。

  去海边游玩时,一定要选择无海蜇或海蜇较少的浴场,在海中不要用手和身体接触海蜇。加工海蜇时,不要把毒液溅到皮肤上。如已接触毒液,要立即用肥皂水或海水冲洗。若被海蜇刺伤后,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就医,给予及时的治疗。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反复鼻出血有哪些原因
王利一
回答: 反复鼻出血可能与鼻腔干燥、外伤、鼻炎、鼻中隔偏曲、血液疾病等因素有关。鼻腔黏膜受损、炎症刺激、血管异常或凝血功能障碍均可导致该症状,需结合具体病因采取针对性处理。 1、鼻腔干燥 长期处于干燥环境或频繁挖鼻可能导致鼻腔黏膜水分流失,黏膜脆性增加易破裂出血。表现为少量鲜红色血液渗出,多发生于鼻中隔前下方。建议使用生理盐水喷雾湿润鼻腔,避免用力擤鼻或揉搓鼻部。室内可使用加湿器维持空气湿度。 2、外伤性因素 鼻部撞击或异物插入可直接损伤鼻腔血管,儿童常见因玩具或手指抠挖导致黏膜撕裂。出血量较大且突发,可能伴有局部疼痛。需立即压迫鼻翼止血,若异物残留需由医生专业取出。反复外伤可能形成鼻腔溃疡加重出血。 3、鼻炎发作 过敏性鼻炎或感染性鼻炎会引起黏膜充血水肿,频繁打喷嚏、擤鼻涕可导致毛细血管破裂。常伴随鼻痒、流涕等症状。急性期可遵医嘱使用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氯雷他定片等药物控制炎症,慢性患者需避免接触过敏原。 4、鼻中隔偏曲 先天发育异常或后天外伤导致的鼻中隔偏曲,会使凸起侧黏膜长期受气流冲击变薄,血管丛暴露易出血。多表现为单侧反复出血,可能伴有鼻塞。轻度可通过生理海水冲洗缓解,严重偏曲需考虑鼻中隔矫正术。 5、血液系统疾病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或白血病等疾病会引发出凝血功能障碍,表现为全身多部位自发性出血,鼻出血多为喷射状且难止血。需完善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确诊后需针对原发病治疗,如输注血小板、注射重组人凝血因子等。 日常应保持鼻腔湿润,避免用力擤鼻或抠挖鼻孔。出血时可坐位前倾,用手指紧捏鼻翼10分钟冷敷鼻梁。若每周出血超过3次、单次出血量超过50毫升或伴头晕乏力,需及时排查血液疾病。高血压患者需规律监测血压,儿童反复出血建议检查鼻腔是否有血管瘤等病变。冬季干燥季节可每日使用凡士林涂抹鼻腔前庭预防皲裂。 王利一主任医师北京医院耳鼻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