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

免疫学组促进我院发展

时间:2010-09-19 00:00 作者:复禾健康

  免疫学作为生命科学发展的前沿学科,以其广度的多交叉性和深度的多层次性,成为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疗无可替代的桥梁学科。众多临床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以及预防等都与免疫学息息相关,我院开展的CIK及树突细胞治疗就是免疫理论应用于临床的实例。我院为了更好地开展免疫新技术,并使临床医生更加熟练掌握免疫疾病机制,由科教科牵头,采取自愿参加的原则于2009年4月10日成立了免疫学组,成立以来,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活动。李鲁平做为院长助理、检验科主任是免疫学组的带头人,以其渊博的学识吸引了全院众多对免疫知识感兴趣的医生。每周二大家放弃午休,于12:20-13:30来得已准备好教学设备的检验科会议室上课,李主任采取启发式教学,密切联系我院肝病免疫机制,系统讲述细胞因子、第二信号系统等免疫学基础知识,还就大家感兴趣的问题、临床难点、热点问题进行讨论交流,使大家提高了认识,拓展了思路。免疫学组成立以来共组织学习62次,总计有500人次参与。免疫学组的开展为临床医生免疫知识的应用奠定坚实的基础:在2009年院抗病毒知识演讲比赛中有多位医生从免疫学角度阐述了抗病毒治疗中免疫参与的机制,博得了大家的赞许。目前免疫学组正在为组建辽宁省感染免疫专科分会做准备。医生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职业,免疫学组将为希望充实基础业务的医生提供一个继续教育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起飞,我院的医生一定会飞的更高。(科教科供稿)

医院动态

更多 >

蒙面天使

病床上,艾滋病患者H一息尚存,结满血痂的双手紧紧攥住雪白的被角,嘴角一张一合,挣扎着向陪伴他的几位医护人员说出今生最后的一句“谢谢”,便离开了人世——此时,他的眼中有泪。 H是沈阳的一位艾滋病患者,长期流浪街头。今年5月12日深夜,浑身密密麻麻生满脓疮的他,由“110”委托“120”急救车送到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抢救时,H说自己有8个兄弟姐妹,可医生按照他手机存储的号码逐一挂过去,所有接电话的人回答都是“我不认识H!” 在H生命的最后49个日子里,是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艾滋病病房的医护人员承担了他全部的生活护理工作,而直到他生命走到尽头的那天,也没有一位亲人肯认他······ 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是辽宁唯一指定艾滋病救治的医院。自1992年辽宁发现首例艾滋病患者至今,到该院就诊的艾滋病患者逐年增多,去年的接诊量高达1100余人次,其中最小的患者只有14岁,最大的已78岁。 为了保护艾滋病患者的隐私,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艾滋病病房没有任何与艾滋病有关的标识。该病房共有5位医生、9位护士,全部医护人员均为女性,在今年收治的47名患者中,有10多位没有亲人照顾,而现有这些医护人员的配置明显不够。 去年春天,S医生在救治过程中,被狂躁的艾滋病患者抓伤了手,吃了半年的抗病毒药物,经常呕吐不止,可她不敢告诉家人,每天还要坚持上班。半年后,S医生经检查没有被感染,但在那180个日夜里,她所承受的精神压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尽管艾滋病病房这些医护人员的工作存在危险和压力,也没有任何特殊补助和津贴,但她们从没因此而抱怨或影响工作。因输血而感染艾滋病的患者D对此最有发言权:“我在这救治8年了,当初是她们帮我度过难关,恢复了继续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在我眼里,她们不是普通的医护人员,她们是真正的天使······” 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的社会已不再谈“艾”色变,可仍有许多人歧视艾滋病患者,甚至连从事艾滋病救治工作的医护人员也“敬而远之”。在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艾滋病病房工作的9名护士中,有4名大龄青年至今没有男朋友,“在介绍对象时说是艾滋病病房的护士,当时就会让对方不舒服,这样的尴尬场景很常见。”说这番话时,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的张院长表情很无奈,“报道时除了隐去艾滋病患者的姓名外,还要虚化医护人员的姓名,更不能有她们露脸的照片,因为社会上恐“艾”心理挺严重。” 为提高人们对艾滋病的认识,世界卫生组织于1988年1月将每年的12月1日定为世界艾滋病日,号召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在这一天举办相关活动,宣传和普及及预防艾滋病的知识。 联合国将2009年至2010年世界艾滋病日的主题确定为:“普遍可及和人权”,意在强调实现艾滋病预防、治疗、关怀和支持的普遍可及是保护人权的当务之急。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