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十八大代表侯凡凡院士北京载誉归来

时间:2012-11-19 10:17 作者:复禾健康

当全国人民在为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闭幕而欢呼雀跃之时,1115日晚上,对于南医人,乃至整个广东省医疗界来说,也是一个荣耀的时刻,赴京出席十八大的代表、中科院院士、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肾内科主任侯凡凡乘广东代表团专机回到广州,学校陈敏生书记、校长,周增桓副校长、余艳红副校长、陈志中副校长、文民刚副校长、组织部昌家杰部长,南方医院林加兴书记、何明军副书记及肾内科同事在枫林堂喜迎侯凡凡院士载誉归来。

 

学校陈敏生书记、校长高度评价了侯凡凡院士出席此次盛会并积极为十八大建言献策,同时代表全校教职工感谢侯凡凡院士为南方医科大学所做的贡献。侯凡凡院士首先感谢了学校及医院领导和同事的关心,并表示成为党代表参加十八大是至高无上的荣誉,同时深感责任重大。她表示,作为一名医生和一名临床研究工作者,十八大的胜利召开,使她对未来更加充满希望、工作更有动力,而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入,相信老百姓将来会有更好的医疗保障,真正的“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谈起医改这个侯凡凡院士在十八大期间讨论最多的主题,南方医院林加兴书记认为医改已然深入到了公立医院改革的关键时刻,作为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南方医院要树立好榜样积极践行医改,而十八大报告给我们指明了方向,我们已组织全院认真学习十八大报告,使全院在深入理解党的十八大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重要部署上来,将力量和干劲凝聚到为民服务和推动医院的科学发展中。医院何明军副书记在机场一见到侯院士就立即问起她在北京参加十八大的情况和感受,她高兴地说:“我们通过广州的媒体,经常能看到有关您的大篇幅报道,大家都能了解您在北京参会期间关于医改的思考和建议。”

医院动态

更多 >

【老人报】人工中耳为听力障碍患者带来福音

指导专家: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彭宏 自1996年由瑞士苏黎世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Ugo.Fisch教授植入第一例振动声桥手术以来,振动声桥技术在欧洲和美国已广泛应用于临床,2010年该技术被正式批准在中国上市并迅速应用于临床。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彭宏副教授介绍说:“到目前为止,振动声桥被认为是最成功的中耳植入式听觉辅助装置。” 振动声桥作为“人工中耳”,其传音和扩音的作用机制是什么? 外界的声音信号被外部处理器采集、处理、编码,以无线电波的形式透过头皮传递到体内植入体,植入体将信号传导到漂浮质量传感器,并由传感器转换为机械振动。 对于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传感器固定于听骨链上,因此,传感器直接带动中耳结构,产生并放大听骨链的振动,形成间接驱动模式。 对于传导性耳聋和混合性耳聋(如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先天性中耳畸形等),传感器则固定在圆窗膜,并直接振动内耳淋巴液,传送并放大内耳振动,形成直接驱动模式——这正是振动声桥独特的直接驱动技术。 由于绕过外耳和中耳直接驱动内耳,振动声桥取代了外耳和中耳的传音和扩音功能,因此,振动声桥又被称为“人工中耳”。 能否通过振动声桥植入手术来恢复听力?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通过手术最希望达到的目的是:干耳不流脓和提高听力。原则上来讲,可以通过鼓室听骨链重建术恢复听力的患者,都不需要人工中耳(振动声桥)的植入。 彭宏总结道,临床上,只有下列五类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有必要植入振动声桥恢复听力: 1、混合性耳聋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 2、既往因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如胆脂瘤型中耳炎)进行了乳突根治术的中耳炎患者; 3、既往因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进行了常规听力重建手术,术后听力没有提高的中耳炎患者; 4、手术前检查和术中探查证实:存在镫骨被破坏消失或严重畸形、镫骨底板固定、卵圆窗狭窄或闭锁、咽鼓管严重阻塞等情况的中耳炎患者;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后遗症患者(如:粘连型中耳炎、鼓室硬化症); 5、接受鼻咽癌放射治疗后出现难治性流脓和听力减退的中耳炎患者。 振动声桥技术能让哪些听力障碍患者重获听力? 彭宏指出,刚才提到五类患者需要植入振动声桥,其原因如下: 1、对于混合性耳聋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来说,振动声桥以其传音和扩音的双重功能,不但弥补了中耳炎导致的传音功能障碍,而且通过扩大输出增益可补偿神经性听力损失。 2、既往进行了常规听力重建手术,术后听力没有提高的中耳炎患者。患者可能存在人工听骨难以固定,蹬骨底板硬化灶形成或环韧带硬化导致蹬骨活动度受限或固定,而影响听力重建手术的术后听力效果。而圆窗振动成形术绕开了蹬骨——卵圆窗——内耳的传音路径,直接将传感器安放在圆窗并直接振动内耳,因此,振动声桥技术为声音传导开辟了一个新的有效的传音路径。 3、对于合并咽鼓管严重阻塞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和因为咽鼓管完全阻塞导致粘连型中耳炎的患者来说,传感器的振动频率和振动幅度取决于外界声音信号的特性以及振动声桥体外处理器和体内接收器对声音信号的处理。咽鼓管的功能不会影响位于圆窗膜上的传感器的振动。 4、接受鼻咽癌放射治疗后出现难治性流脓和听力减退的中耳炎患者,在彻底清除上述病变的基础上,只有圆窗振动成形术能为这些患者提供一个新的传音途径,让他们依然获得能够沟通交流的听力。 彭宏总结道:“振动声桥以其传音和扩音的双重功能,通过一条新的传音途径,为无法通过常规听力重建手术提高听力的中耳炎患者带来希望,帮助他们重回立体的有声世界。” (记者 朱志安 通讯员 吴剑鹏) 源链接:lrb.dayoo.com/html/2014-08/11/content_2716589.htm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心力衰竭的最主要诱因是什么
郝盼盼
回答: 心力衰竭的最主要诱因包括冠状动脉疾病、高血压、心肌病、心脏瓣膜病和心律失常等。这些因素可能单独或共同导致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进而引发心力衰竭。 1、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疾病是心力衰竭最常见的诱因之一。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会导致心肌缺血甚至心肌梗死,长期缺血会使心肌细胞坏死和纤维化,心脏收缩功能逐渐下降。患者可能出现胸闷、胸痛、活动后气促等症状。治疗需控制危险因素,必要时进行血运重建手术。 2、高血压 长期未控制的高血压会增加心脏后负荷,导致左心室肥厚和舒张功能障碍。随着病程进展,心肌代偿能力下降,最终发展为心力衰竭。患者早期可能无症状,后期出现呼吸困难、乏力等表现。降压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是关键。 3、心肌病 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原发性心肌病变可直接损害心肌收缩功能。这类疾病可能与遗传因素、病毒感染、酒精滥用等有关。患者常见症状包括心悸、水肿、运动耐量下降等。治疗需针对病因,部分患者需要植入心脏起搏器。 4、心脏瓣膜病 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等瓣膜病变会改变心脏血流动力学,增加心脏负担。长期可导致心室扩大和功能衰竭。患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晕厥等症状。严重者需进行瓣膜修复或置换手术。 5、心律失常 持续性快速型心律失常如房颤会降低心脏泵血效率,而严重心动过缓也会导致心输出量不足。长期心律失常可引发心肌重构和心力衰竭。治疗包括药物控制心律,必要时行射频消融或安装起搏器。 预防心力衰竭需从控制基础疾病入手,定期监测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出现活动后气促、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下肢水肿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确诊心力衰竭后需严格遵医嘱用药,限制钠盐摄入,适当运动,避免感染等诱发因素。定期复查心脏功能,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郝盼盼主任医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心血管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