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肾移植科 (共10位医生)

科室简介

肾移植科位于医院新落成的消化大楼10楼,病区正对风景秀丽的白云山东麓,风景优美,病房宽敞整洁,设备先进。科室目前展开床位36张,现有医务人员30余人,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副主任医师6人,主治医师4人。绝大部分医师具有博士学位,其中3人曾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器官移植中心、西北大学器官移植中心、辛辛那提大学器官移植中心研修和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所有的护理人员均具有大专或本科学历,整体医护队伍技术精湛,服务优良,获得广大患者好评。

肾移植科在肾移植及相关并发症领域的研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在肝移植、胰肾联合移植、肝肾联合移植等方面在国内具有领先地位。自1978年以来,肾移植数量和质量方面均跻身全国先进行列,目前已完成肾移植达3800余例,居国内第二,广东省第一位,肾移植后1年、3年、5年的人肾存活率分别为98.3%/96%、93.0%/83.2%、88.0%/82.6%,目前最长存活时间已达25年。

肾移植科研制了中国人检测群体反应抗体PRA细胞盘,杜绝并预测了超急性和加速排斥反应的发生,还进了取肾、置肾技术,肾脏利用率有85%提高到99%。国内较早应用新型免疫抑制剂预防和治疗移植肾的排斥反应,取得良好治疗效果,急性排斥反应的逆转率从原来的75%提高到96%。还突破年龄、糖尿病等肾移植相对手术禁忌,完成60岁以上肾移植手术400余例,最大84岁,完成儿童患者50余例,最小6岁,高龄病人1、3、5年人,肾存活率达93.6%、91.4%、89.7%、85.5%、83.2%、81.8%。还完成糖尿病肾移植300例次,均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肾移植科2003年成功实施了广东省首例胰肾联合移植,随访5年患者目前一般情况良好,移植胰、肾功能正常,填补了广东省空白。完成肝肾联合移植18例,成功率高达90%,最长存活已超过7年。不仅如此,还成功进行了亚洲最高龄患者的肝、肾联合移植,患者已存活7年余,肝、肾功能正常。2003年8月30日成功的实施世界第9例肝、胰联合移植,目前随访肝、胰功能均正常。

肾移植科还在国内率先用多种带血管蒂皮瓣治疗长段尿道缺损,为烧伤、战伤致长段尿道缺损、狭窄以及大面积皮肤损伤提供了可靠的救治方法。在肾脏肿瘤和前列腺等疾病的治疗方面均有一定的特色,多次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奖项。

肾移植科为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会常委以及广东省器官移植学会主任委员所在单位,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器官移植免疫基础及临床应用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科学研究成果并发表300多篇学术论文。

肾移植科先后主持多项国家、教育部、广东省以及军队自然科研基金,还有军队十五重点基金,广东省名医工程项目基金等,上述课题均已顺利结题。近年来科室继续获得多项科研基金资助,2007年2项课题获得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2008年获得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和2项广东省医学科研项目资助。2009年获得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各一项。科室还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教育部二等奖1项,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以及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1项,全国护理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此外还有一些成果分别获得军队及广东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十余项。

肾移植科近年来发表SCI收录文章4篇,在《中华医学》、《中华泌尿外科杂志》、《中华器官移植杂志》等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各种论文300余篇,主编或参编《实用器官移植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现代移植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临床移植医学》(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新世纪肾脏移植学》(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1年)《肾脏替代治疗学》(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5)等著作。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医院动态

更多 >

【老人报】人工中耳为听力障碍患者带来福音

指导专家: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彭宏 自1996年由瑞士苏黎世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Ugo.Fisch教授植入第一例振动声桥手术以来,振动声桥技术在欧洲和美国已广泛应用于临床,2010年该技术被正式批准在中国上市并迅速应用于临床。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彭宏副教授介绍说:“到目前为止,振动声桥被认为是最成功的中耳植入式听觉辅助装置。” 振动声桥作为“人工中耳”,其传音和扩音的作用机制是什么? 外界的声音信号被外部处理器采集、处理、编码,以无线电波的形式透过头皮传递到体内植入体,植入体将信号传导到漂浮质量传感器,并由传感器转换为机械振动。 对于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传感器固定于听骨链上,因此,传感器直接带动中耳结构,产生并放大听骨链的振动,形成间接驱动模式。 对于传导性耳聋和混合性耳聋(如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先天性中耳畸形等),传感器则固定在圆窗膜,并直接振动内耳淋巴液,传送并放大内耳振动,形成直接驱动模式——这正是振动声桥独特的直接驱动技术。 由于绕过外耳和中耳直接驱动内耳,振动声桥取代了外耳和中耳的传音和扩音功能,因此,振动声桥又被称为“人工中耳”。 能否通过振动声桥植入手术来恢复听力?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通过手术最希望达到的目的是:干耳不流脓和提高听力。原则上来讲,可以通过鼓室听骨链重建术恢复听力的患者,都不需要人工中耳(振动声桥)的植入。 彭宏总结道,临床上,只有下列五类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有必要植入振动声桥恢复听力: 1、混合性耳聋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 2、既往因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如胆脂瘤型中耳炎)进行了乳突根治术的中耳炎患者; 3、既往因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进行了常规听力重建手术,术后听力没有提高的中耳炎患者; 4、手术前检查和术中探查证实:存在镫骨被破坏消失或严重畸形、镫骨底板固定、卵圆窗狭窄或闭锁、咽鼓管严重阻塞等情况的中耳炎患者;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后遗症患者(如:粘连型中耳炎、鼓室硬化症); 5、接受鼻咽癌放射治疗后出现难治性流脓和听力减退的中耳炎患者。 振动声桥技术能让哪些听力障碍患者重获听力? 彭宏指出,刚才提到五类患者需要植入振动声桥,其原因如下: 1、对于混合性耳聋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来说,振动声桥以其传音和扩音的双重功能,不但弥补了中耳炎导致的传音功能障碍,而且通过扩大输出增益可补偿神经性听力损失。 2、既往进行了常规听力重建手术,术后听力没有提高的中耳炎患者。患者可能存在人工听骨难以固定,蹬骨底板硬化灶形成或环韧带硬化导致蹬骨活动度受限或固定,而影响听力重建手术的术后听力效果。而圆窗振动成形术绕开了蹬骨——卵圆窗——内耳的传音路径,直接将传感器安放在圆窗并直接振动内耳,因此,振动声桥技术为声音传导开辟了一个新的有效的传音路径。 3、对于合并咽鼓管严重阻塞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和因为咽鼓管完全阻塞导致粘连型中耳炎的患者来说,传感器的振动频率和振动幅度取决于外界声音信号的特性以及振动声桥体外处理器和体内接收器对声音信号的处理。咽鼓管的功能不会影响位于圆窗膜上的传感器的振动。 4、接受鼻咽癌放射治疗后出现难治性流脓和听力减退的中耳炎患者,在彻底清除上述病变的基础上,只有圆窗振动成形术能为这些患者提供一个新的传音途径,让他们依然获得能够沟通交流的听力。 彭宏总结道:“振动声桥以其传音和扩音的双重功能,通过一条新的传音途径,为无法通过常规听力重建手术提高听力的中耳炎患者带来希望,帮助他们重回立体的有声世界。” (记者 朱志安 通讯员 吴剑鹏) 源链接:lrb.dayoo.com/html/2014-08/11/content_2716589.htm 

专家科普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