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内分泌科 (共8位医生)

科室简介

内分泌科是国内独立建科较早的学科之一,是国家教委内分泌代谢病专业博士后流动站,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是广东省内分泌学会副主委单位。1999年经广东省科学技术委员会批准成立糖尿病防治研究中心。

内分泌科是集临床研究、基础应用研究、生物化学检测等多层次、多功能、规模相当的临床和科研机构。与国内外有着广泛的学术交流、合作,和美国糖尿病协会、哈佛大学医学院、德国汉诺威大学等有密切的联系。

内分泌科其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现有病床63张,教授2人,副教授3人,美国哈佛大学客座教授1人,各级医护人员20余人,研究人员3人。科室实验设备先进、齐全,配套设施完善,能检测多种内分泌激素、生理活性物质及其他相关功能指标。对甲状腺疾病、糖尿病、痛风、肥胖症、血脂代谢异常、高血压、侏儒症、更年期综合症、骨质疏松症、垂体及肾上腺等疾病的诊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在糖尿病难治性足病、甲亢恶性突眼等治疗上有独到之处。

内分泌科同时承担多层次的教学任务,先后为地方及军队培养了30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进修生100多名,并定期举办糖尿病医师及糖尿病护士学习班,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委重点攻关项目、广州市卫生局重点项目及学校和医院的科研基金课题,获科研经费200多万元。先后获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6次,教学成果奖3次。主编专著8本,参编书籍20余本,发表科研论文300余篇。2003年因工作突出荣获集体三等功。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医院动态

更多 >

【老人报】人工中耳为听力障碍患者带来福音

指导专家: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彭宏 自1996年由瑞士苏黎世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Ugo.Fisch教授植入第一例振动声桥手术以来,振动声桥技术在欧洲和美国已广泛应用于临床,2010年该技术被正式批准在中国上市并迅速应用于临床。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彭宏副教授介绍说:“到目前为止,振动声桥被认为是最成功的中耳植入式听觉辅助装置。” 振动声桥作为“人工中耳”,其传音和扩音的作用机制是什么? 外界的声音信号被外部处理器采集、处理、编码,以无线电波的形式透过头皮传递到体内植入体,植入体将信号传导到漂浮质量传感器,并由传感器转换为机械振动。 对于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传感器固定于听骨链上,因此,传感器直接带动中耳结构,产生并放大听骨链的振动,形成间接驱动模式。 对于传导性耳聋和混合性耳聋(如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先天性中耳畸形等),传感器则固定在圆窗膜,并直接振动内耳淋巴液,传送并放大内耳振动,形成直接驱动模式——这正是振动声桥独特的直接驱动技术。 由于绕过外耳和中耳直接驱动内耳,振动声桥取代了外耳和中耳的传音和扩音功能,因此,振动声桥又被称为“人工中耳”。 能否通过振动声桥植入手术来恢复听力?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通过手术最希望达到的目的是:干耳不流脓和提高听力。原则上来讲,可以通过鼓室听骨链重建术恢复听力的患者,都不需要人工中耳(振动声桥)的植入。 彭宏总结道,临床上,只有下列五类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有必要植入振动声桥恢复听力: 1、混合性耳聋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 2、既往因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如胆脂瘤型中耳炎)进行了乳突根治术的中耳炎患者; 3、既往因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进行了常规听力重建手术,术后听力没有提高的中耳炎患者; 4、手术前检查和术中探查证实:存在镫骨被破坏消失或严重畸形、镫骨底板固定、卵圆窗狭窄或闭锁、咽鼓管严重阻塞等情况的中耳炎患者;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后遗症患者(如:粘连型中耳炎、鼓室硬化症); 5、接受鼻咽癌放射治疗后出现难治性流脓和听力减退的中耳炎患者。 振动声桥技术能让哪些听力障碍患者重获听力? 彭宏指出,刚才提到五类患者需要植入振动声桥,其原因如下: 1、对于混合性耳聋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来说,振动声桥以其传音和扩音的双重功能,不但弥补了中耳炎导致的传音功能障碍,而且通过扩大输出增益可补偿神经性听力损失。 2、既往进行了常规听力重建手术,术后听力没有提高的中耳炎患者。患者可能存在人工听骨难以固定,蹬骨底板硬化灶形成或环韧带硬化导致蹬骨活动度受限或固定,而影响听力重建手术的术后听力效果。而圆窗振动成形术绕开了蹬骨——卵圆窗——内耳的传音路径,直接将传感器安放在圆窗并直接振动内耳,因此,振动声桥技术为声音传导开辟了一个新的有效的传音路径。 3、对于合并咽鼓管严重阻塞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和因为咽鼓管完全阻塞导致粘连型中耳炎的患者来说,传感器的振动频率和振动幅度取决于外界声音信号的特性以及振动声桥体外处理器和体内接收器对声音信号的处理。咽鼓管的功能不会影响位于圆窗膜上的传感器的振动。 4、接受鼻咽癌放射治疗后出现难治性流脓和听力减退的中耳炎患者,在彻底清除上述病变的基础上,只有圆窗振动成形术能为这些患者提供一个新的传音途径,让他们依然获得能够沟通交流的听力。 彭宏总结道:“振动声桥以其传音和扩音的双重功能,通过一条新的传音途径,为无法通过常规听力重建手术提高听力的中耳炎患者带来希望,帮助他们重回立体的有声世界。” (记者 朱志安 通讯员 吴剑鹏) 源链接:lrb.dayoo.com/html/2014-08/11/content_2716589.htm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目前最有效的祛斑方法是什么
聂小娟
回答: 目前最有效的祛斑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激光治疗、化学剥脱、微针治疗和日常防晒护理。 1、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通常使用氢醌乳膏、维A酸乳膏、氨甲环酸片等外用或口服药物。氢醌乳膏能抑制黑色素生成,适用于黄褐斑和炎症后色素沉着。维A酸乳膏可促进表皮更新,改善日光性黑子。氨甲环酸片通过抑制纤溶系统减少黑色素合成,对黄褐斑效果显著。药物治疗需持续数月,可能出现皮肤刺激等副作用,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2、激光治疗 调Q激光、皮秒激光等能选择性破坏黑色素颗粒。调Q激光适用于太田痣、雀斑等真皮型色斑,需3-5次治疗。皮秒激光对顽固性黄褐斑更安全有效,恢复期较短。激光治疗后可能出现暂时性红斑或反黑,需严格防晒。治疗间隔4-8周,术后需配合修复产品使用。 3、化学剥脱 果酸、水杨酸等化学剥脱可加速角质代谢。30%-70%果酸适用于表皮型色斑,能改善肤色不均。水杨酸更适合油性皮肤伴发的炎症后色沉。化学剥脱需由专业医师操作,可能引起刺痛或脱屑,治疗后需加强保湿修复。疗程通常为2-4周一次,连续3-6次。 4、微针治疗 滚轮微针或电动微针通过机械刺激促进胶原再生。微针深度0.5-1.5毫米可改善表皮型色斑,同时缩小毛孔。治疗时配合氨甲环酸、维生素C等美白成分导入效果更佳。微针治疗后24小时内避免沾水,需使用医用修复面膜。每3-4周治疗一次,5-8次为完整疗程。 5、日常防晒护理 广谱防晒霜需每日使用,SPF30以上且含氧化锌或二氧化钛成分。硬防晒如遮阳帽、太阳镜能阻挡紫外线直接照射。搭配含维生素C、烟酰胺等成分的护肤品可抑制黑色素转移。避免在上午10点至下午4点间长时间户外活动。防晒需全年坚持,是预防色斑复发的基础措施。 祛斑需根据色斑类型选择个体化方案,建议先到皮肤科确诊色斑性质。治疗期间避免使用刺激性化妆品,保持规律作息和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水果,控制糖分摄入减少糖化反应。联合多种方法效果更佳,但需注意治疗间隔时间。色斑改善后仍需持续防晒,防止色素沉着复发。如出现治疗不良反应应及时复诊调整方案。 聂小娟副主任医师山东省立医院皮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