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感染内科 (共22位医生)

科室简介

感染内科肝病中心是华南地区高水平的临床感染病科室,为博士学位授权点,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站的骨干学科,广东省重点学科和国家临床药理基地专业学科,拥有广东省“五个一科教兴医工程”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病毒性肝炎研究重点实验室,2009年评为省部共建实验室和211重点学科。

感染内科在肝病尤其是病毒性肝炎的诊疗方面形成了医疗特色。根据不同患者的肝炎血清学分子病毒学及肝脏病理学等检查结果,为其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并建立有国内最先进的随访系统,对慢性肝病患者进行长期跟踪随访服务,指导治疗,保证了治疗最佳的疗效。应用最新的规范的治疗理念和药物,系统治疗了大量的肝病患者,积累了慢性肝炎抗病毒治疗的成熟经验,疗效显著,大多数接受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肝硬化患者病情长期稳定,部分患者甚至实现了HBsAg转阴的目标。

感染内科大力开展肝炎治疗新业务与新技术。在治疗技术方面,在国内首先开展了医用臭氧治疗病毒性肝炎的新技术,成为中国臭氧肝病治疗组长单位,臭氧治疗肝炎的治疗技术和方案已成为国内标准,科室成为国内臭氧治疗内科应用的培训基地。在诊断技术方面,国内第一批引进肝纤维扫描无创肝纤维化诊断新技术,在华南地区独享该技术,该项技术的临床应用,使肝脏纤维化的无创诊断水平有了进一步提升。注重加强国际合作,使我院肝炎药物临床药理试验提升到国际水平,不仅促进了科研与临床工作的协调发展,而且使我国大量的肝炎患者免费治疗的机会。

感染内科的病毒性肝炎基础实验室是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实验室由“分子病毒室”、“肝脏病理室”、“分子免疫室”、“临床检测室”、“血清库”、“细胞培养室”、“层流室”等七个研究室组成。开展了肝炎有关的临床检测30多项。科室与英国牛津大学、上海人类基因组中心、第二军医大学免疫所等合作攻关,为新发传染病的基础研究作出重要贡献。与英国医学研究会(MRC)所属牛津大学合作研究SARS取得重要进展,受到MRC和学校领导的关注,提升了学科的国际地位。

感染内科在学科带头人侯金林教授的带领下,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年来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973子课题项目等国家级项目5项,省部级以上项目8项,涉及经费达近1060万元余万。近五年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40余篇,其中包括Hepatology、Science、JI等国际著名杂志。2009年初,由侯金林作为首席科学家的国家“十一.五”重大传染病防治项目——慢性乙型肝炎的优化抗病毒治疗正式启动,该项目获得国家7800多万元的资助。

感染内科临床目前拥有多名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全国知名的专家教授及一批活跃在医、教、研工作前线的中青年骨干队伍,包括教授、副教授15名(其中3位教授获国家政府特殊津贴),博士生导师3名,硕士生导师5名,获博士学位8名,培养博士、硕士百余名。实验室固定人员11人,其中副研究员3名,助理研究员2名,实验技师5人,6人分别曾在美国、英国留学。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医院动态

更多 >

【老人报】人工中耳为听力障碍患者带来福音

指导专家: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彭宏 自1996年由瑞士苏黎世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Ugo.Fisch教授植入第一例振动声桥手术以来,振动声桥技术在欧洲和美国已广泛应用于临床,2010年该技术被正式批准在中国上市并迅速应用于临床。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彭宏副教授介绍说:“到目前为止,振动声桥被认为是最成功的中耳植入式听觉辅助装置。” 振动声桥作为“人工中耳”,其传音和扩音的作用机制是什么? 外界的声音信号被外部处理器采集、处理、编码,以无线电波的形式透过头皮传递到体内植入体,植入体将信号传导到漂浮质量传感器,并由传感器转换为机械振动。 对于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传感器固定于听骨链上,因此,传感器直接带动中耳结构,产生并放大听骨链的振动,形成间接驱动模式。 对于传导性耳聋和混合性耳聋(如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先天性中耳畸形等),传感器则固定在圆窗膜,并直接振动内耳淋巴液,传送并放大内耳振动,形成直接驱动模式——这正是振动声桥独特的直接驱动技术。 由于绕过外耳和中耳直接驱动内耳,振动声桥取代了外耳和中耳的传音和扩音功能,因此,振动声桥又被称为“人工中耳”。 能否通过振动声桥植入手术来恢复听力?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通过手术最希望达到的目的是:干耳不流脓和提高听力。原则上来讲,可以通过鼓室听骨链重建术恢复听力的患者,都不需要人工中耳(振动声桥)的植入。 彭宏总结道,临床上,只有下列五类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有必要植入振动声桥恢复听力: 1、混合性耳聋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 2、既往因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如胆脂瘤型中耳炎)进行了乳突根治术的中耳炎患者; 3、既往因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进行了常规听力重建手术,术后听力没有提高的中耳炎患者; 4、手术前检查和术中探查证实:存在镫骨被破坏消失或严重畸形、镫骨底板固定、卵圆窗狭窄或闭锁、咽鼓管严重阻塞等情况的中耳炎患者;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后遗症患者(如:粘连型中耳炎、鼓室硬化症); 5、接受鼻咽癌放射治疗后出现难治性流脓和听力减退的中耳炎患者。 振动声桥技术能让哪些听力障碍患者重获听力? 彭宏指出,刚才提到五类患者需要植入振动声桥,其原因如下: 1、对于混合性耳聋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来说,振动声桥以其传音和扩音的双重功能,不但弥补了中耳炎导致的传音功能障碍,而且通过扩大输出增益可补偿神经性听力损失。 2、既往进行了常规听力重建手术,术后听力没有提高的中耳炎患者。患者可能存在人工听骨难以固定,蹬骨底板硬化灶形成或环韧带硬化导致蹬骨活动度受限或固定,而影响听力重建手术的术后听力效果。而圆窗振动成形术绕开了蹬骨——卵圆窗——内耳的传音路径,直接将传感器安放在圆窗并直接振动内耳,因此,振动声桥技术为声音传导开辟了一个新的有效的传音路径。 3、对于合并咽鼓管严重阻塞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和因为咽鼓管完全阻塞导致粘连型中耳炎的患者来说,传感器的振动频率和振动幅度取决于外界声音信号的特性以及振动声桥体外处理器和体内接收器对声音信号的处理。咽鼓管的功能不会影响位于圆窗膜上的传感器的振动。 4、接受鼻咽癌放射治疗后出现难治性流脓和听力减退的中耳炎患者,在彻底清除上述病变的基础上,只有圆窗振动成形术能为这些患者提供一个新的传音途径,让他们依然获得能够沟通交流的听力。 彭宏总结道:“振动声桥以其传音和扩音的双重功能,通过一条新的传音途径,为无法通过常规听力重建手术提高听力的中耳炎患者带来希望,帮助他们重回立体的有声世界。” (记者 朱志安 通讯员 吴剑鹏) 源链接:lrb.dayoo.com/html/2014-08/11/content_2716589.htm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功能性便秘怎么治疗
马晓斌
回答: 功能性便秘可通过调整饮食、增加运动、建立排便习惯、药物治疗、生物反馈治疗等方式改善。功能性便秘通常由膳食纤维摄入不足、肠道动力减弱、排便反射异常、精神心理因素、药物副作用等原因引起。 1、调整饮食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有助于改善功能性便秘,膳食纤维能吸收水分增加粪便体积,刺激肠道蠕动。建议每日摄入25-30克膳食纤维,可通过食用西蓝花、燕麦、苹果等食物补充。同时需保证每日饮水1500-2000毫升,避免粪便干结。部分人群可能因突然增加纤维摄入出现腹胀,建议逐步增量。 2、增加运动 适度运动能增强腹肌力量和肠道蠕动功能,推荐每天进行30分钟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久坐人群可每小时起身活动,进行腹部顺时针按摩。运动需循序渐进,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脱水加重便秘。老年患者可选择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 3、建立排便习惯 定时排便训练有助于重建肠道生物钟,建议晨起或餐后30分钟内尝试排便,利用胃结肠反射促进肠蠕动。排便时保持蹲位或使用脚凳抬高膝盖,避免过度用力。每次排便时间控制在5分钟内,避免长时间如厕导致痔疮。 4、药物治疗 容积性泻药如聚卡波非钙片能增加粪便含水量,渗透性泻药如乳果糖口服溶液可软化粪便,刺激性泻药如比沙可啶肠溶片短期用于顽固性便秘。促动力药如莫沙必利片改善肠道蠕动。使用药物需遵医嘱,避免长期依赖泻药导致肠道功能紊乱。 5、生物反馈治疗 生物反馈治疗适用于盆底肌协调障碍患者,通过仪器训练患者正确控制排便肌肉。治疗需专业医师指导,配合凯格尔运动增强盆底肌力量。多数患者经过10-15次训练可改善排便协调性,严重患者可能需要结合心理疏导。 功能性便秘患者需保持规律作息,避免憋便行为。饮食中可适量添加亚麻籽、奇亚籽等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食物。长期便秘或伴随腹痛、便血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排除器质性疾病。老年患者及孕妇使用通便药物前应咨询医师,儿童便秘建议家长记录排便日记协助诊断。 马晓斌主任医师山东省立医院呼吸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