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新生儿科 (共8位医生)

科室简介

新生儿科成立于2006年5月,设有床位50张,其中NICU病床20张;新生儿病房是国内较早全病房具备千级层流条件的新生儿病房,已成为国内设备及条件最先进的新生儿病区和NICU之一。科室技术力量雄厚,现有医护人员38人,其中医生12人,正高职称3人、副高2人,中级职称3人,其中博士2人,硕士5人,是广东省新生儿界最早的博士研究生招生点,曾多次获得广东省、军队科技进步二、三等奖,主持国家自然基金、广东省自然基金、广州市科技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学科带头人黄为民教授,从事儿科临床工作25年,是硕士生导师,现任广东省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新生儿科在早产儿、极低/超低体重儿、新生儿危重症、新生儿疑难杂症以及新生儿围手术期处理等的诊疗方面具有较高的水平。对胎龄低于28周、出生体重在1000克以下的超极低出生体重儿,取得了较高的成活率。极低体重儿抢救成功率达90%;对于缺血缺氧性脑病和脑瘫患儿,新生儿科拥有一套综合治疗方案及完整的诊疗后服务体系,包括住院及门诊的神经评估及康复、保健工作,出院后的长期追踪治疗与指导康复,康复患儿个体档案的建立;同时在重度窒息、重症溶血、核黄疸、新生儿感染性疾病方面新生儿科亦有丰富经验,新生儿换血治疗成功率接近100%,在脑积水的早期手术治疗及小儿外科围手术期的诊治上也积累了丰富经验。拥有围产医学中心与遗传实验室的技术支持,在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新生儿科拥有高素质的护理队伍,有卫生部门认证的新生儿专科护士,常规开展深静脉置管、PICC置管、脐血管及桡动脉穿刺测压、腋静脉穿刺、全自动同步换血、鸟巢护理、早产儿发育支持照顾等技术。病房实施24小时监控系统,配备国内最先进的呼吸机、无创正压通气、即将引进新生儿专用高频呼吸机,拥有各种有创或无创多功能监护仪、长颈鹿多功能暖箱、全功能婴儿辐射抢救床、空氧混合器、微量血气、生化分析仪,配备2台婴儿高压氧舱,7名医护人员具备国家认可高压氧医学专业上岗证,新近引进一套带呼吸机的新型转运系统,可提供24小时的重症新生儿转运服务,危重新生儿转运网络覆盖整个广东省,为危重新生儿的成功转运和成功抢救创造了条件。

新生儿科已开展的特殊诊疗项目或技术特色:常频机械通气;高频振荡通气;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胃肠道外全静脉营养;早产儿和危重新生儿的持续胃管喂养及非营养性吸吮;外周动静脉同步血浆置换术;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新生儿听力筛查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危重新生儿转运;床边动脉血气、微量血糖监测;床边X线、头颅超声检查;经皮胆红素测定;鸟巢护理;抚触疗法;婴儿高压氧舱治疗;新生儿行为测定(NBNA);贝利婴儿幼儿发展量表;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低频脉冲电治疗。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医院动态

更多 >

【老人报】人工中耳为听力障碍患者带来福音

指导专家: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彭宏 自1996年由瑞士苏黎世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Ugo.Fisch教授植入第一例振动声桥手术以来,振动声桥技术在欧洲和美国已广泛应用于临床,2010年该技术被正式批准在中国上市并迅速应用于临床。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彭宏副教授介绍说:“到目前为止,振动声桥被认为是最成功的中耳植入式听觉辅助装置。” 振动声桥作为“人工中耳”,其传音和扩音的作用机制是什么? 外界的声音信号被外部处理器采集、处理、编码,以无线电波的形式透过头皮传递到体内植入体,植入体将信号传导到漂浮质量传感器,并由传感器转换为机械振动。 对于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传感器固定于听骨链上,因此,传感器直接带动中耳结构,产生并放大听骨链的振动,形成间接驱动模式。 对于传导性耳聋和混合性耳聋(如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先天性中耳畸形等),传感器则固定在圆窗膜,并直接振动内耳淋巴液,传送并放大内耳振动,形成直接驱动模式——这正是振动声桥独特的直接驱动技术。 由于绕过外耳和中耳直接驱动内耳,振动声桥取代了外耳和中耳的传音和扩音功能,因此,振动声桥又被称为“人工中耳”。 能否通过振动声桥植入手术来恢复听力?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通过手术最希望达到的目的是:干耳不流脓和提高听力。原则上来讲,可以通过鼓室听骨链重建术恢复听力的患者,都不需要人工中耳(振动声桥)的植入。 彭宏总结道,临床上,只有下列五类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有必要植入振动声桥恢复听力: 1、混合性耳聋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 2、既往因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如胆脂瘤型中耳炎)进行了乳突根治术的中耳炎患者; 3、既往因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进行了常规听力重建手术,术后听力没有提高的中耳炎患者; 4、手术前检查和术中探查证实:存在镫骨被破坏消失或严重畸形、镫骨底板固定、卵圆窗狭窄或闭锁、咽鼓管严重阻塞等情况的中耳炎患者;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后遗症患者(如:粘连型中耳炎、鼓室硬化症); 5、接受鼻咽癌放射治疗后出现难治性流脓和听力减退的中耳炎患者。 振动声桥技术能让哪些听力障碍患者重获听力? 彭宏指出,刚才提到五类患者需要植入振动声桥,其原因如下: 1、对于混合性耳聋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来说,振动声桥以其传音和扩音的双重功能,不但弥补了中耳炎导致的传音功能障碍,而且通过扩大输出增益可补偿神经性听力损失。 2、既往进行了常规听力重建手术,术后听力没有提高的中耳炎患者。患者可能存在人工听骨难以固定,蹬骨底板硬化灶形成或环韧带硬化导致蹬骨活动度受限或固定,而影响听力重建手术的术后听力效果。而圆窗振动成形术绕开了蹬骨——卵圆窗——内耳的传音路径,直接将传感器安放在圆窗并直接振动内耳,因此,振动声桥技术为声音传导开辟了一个新的有效的传音路径。 3、对于合并咽鼓管严重阻塞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和因为咽鼓管完全阻塞导致粘连型中耳炎的患者来说,传感器的振动频率和振动幅度取决于外界声音信号的特性以及振动声桥体外处理器和体内接收器对声音信号的处理。咽鼓管的功能不会影响位于圆窗膜上的传感器的振动。 4、接受鼻咽癌放射治疗后出现难治性流脓和听力减退的中耳炎患者,在彻底清除上述病变的基础上,只有圆窗振动成形术能为这些患者提供一个新的传音途径,让他们依然获得能够沟通交流的听力。 彭宏总结道:“振动声桥以其传音和扩音的双重功能,通过一条新的传音途径,为无法通过常规听力重建手术提高听力的中耳炎患者带来希望,帮助他们重回立体的有声世界。” (记者 朱志安 通讯员 吴剑鹏) 源链接:lrb.dayoo.com/html/2014-08/11/content_2716589.htm 

专家科普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