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营养科 (共4位医生)

科室简介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营养科,成立于1998年,前身为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营养室。现有营养专业人员7名,其中营养学硕士2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1人。

科室主要从事临床营养的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具体负责全院住院患者的营养评价、营养治疗、营养会诊、营养宣教。目前开展了治疗饮食、试验饮食、代谢饮食和管饲饮食等,满足了住院患者营养治疗的需要。科室自1991年以来,承担医学本科及护理本科的《临床营养学》教学工作。带教进修生9人。多次受到大学及医院的表彰,其中2007年被评为南方医科大学教学优秀一等奖。该科于2006年承担了广东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低GI膳食模式在社区糖尿病防治中的应用效果评估” 的研究课题。

科室于1998年开设营养咨询门诊。开展了糖尿病、甲亢、痛风、肥胖、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肾功能不全、脂肪肝、肝硬化、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等疾病以及孕妇、儿童的营养咨询门诊。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医院动态

更多 >

【老人报】人工中耳为听力障碍患者带来福音

指导专家: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彭宏 自1996年由瑞士苏黎世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Ugo.Fisch教授植入第一例振动声桥手术以来,振动声桥技术在欧洲和美国已广泛应用于临床,2010年该技术被正式批准在中国上市并迅速应用于临床。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彭宏副教授介绍说:“到目前为止,振动声桥被认为是最成功的中耳植入式听觉辅助装置。” 振动声桥作为“人工中耳”,其传音和扩音的作用机制是什么? 外界的声音信号被外部处理器采集、处理、编码,以无线电波的形式透过头皮传递到体内植入体,植入体将信号传导到漂浮质量传感器,并由传感器转换为机械振动。 对于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传感器固定于听骨链上,因此,传感器直接带动中耳结构,产生并放大听骨链的振动,形成间接驱动模式。 对于传导性耳聋和混合性耳聋(如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先天性中耳畸形等),传感器则固定在圆窗膜,并直接振动内耳淋巴液,传送并放大内耳振动,形成直接驱动模式——这正是振动声桥独特的直接驱动技术。 由于绕过外耳和中耳直接驱动内耳,振动声桥取代了外耳和中耳的传音和扩音功能,因此,振动声桥又被称为“人工中耳”。 能否通过振动声桥植入手术来恢复听力?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通过手术最希望达到的目的是:干耳不流脓和提高听力。原则上来讲,可以通过鼓室听骨链重建术恢复听力的患者,都不需要人工中耳(振动声桥)的植入。 彭宏总结道,临床上,只有下列五类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有必要植入振动声桥恢复听力: 1、混合性耳聋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 2、既往因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如胆脂瘤型中耳炎)进行了乳突根治术的中耳炎患者; 3、既往因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进行了常规听力重建手术,术后听力没有提高的中耳炎患者; 4、手术前检查和术中探查证实:存在镫骨被破坏消失或严重畸形、镫骨底板固定、卵圆窗狭窄或闭锁、咽鼓管严重阻塞等情况的中耳炎患者;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后遗症患者(如:粘连型中耳炎、鼓室硬化症); 5、接受鼻咽癌放射治疗后出现难治性流脓和听力减退的中耳炎患者。 振动声桥技术能让哪些听力障碍患者重获听力? 彭宏指出,刚才提到五类患者需要植入振动声桥,其原因如下: 1、对于混合性耳聋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来说,振动声桥以其传音和扩音的双重功能,不但弥补了中耳炎导致的传音功能障碍,而且通过扩大输出增益可补偿神经性听力损失。 2、既往进行了常规听力重建手术,术后听力没有提高的中耳炎患者。患者可能存在人工听骨难以固定,蹬骨底板硬化灶形成或环韧带硬化导致蹬骨活动度受限或固定,而影响听力重建手术的术后听力效果。而圆窗振动成形术绕开了蹬骨——卵圆窗——内耳的传音路径,直接将传感器安放在圆窗并直接振动内耳,因此,振动声桥技术为声音传导开辟了一个新的有效的传音路径。 3、对于合并咽鼓管严重阻塞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和因为咽鼓管完全阻塞导致粘连型中耳炎的患者来说,传感器的振动频率和振动幅度取决于外界声音信号的特性以及振动声桥体外处理器和体内接收器对声音信号的处理。咽鼓管的功能不会影响位于圆窗膜上的传感器的振动。 4、接受鼻咽癌放射治疗后出现难治性流脓和听力减退的中耳炎患者,在彻底清除上述病变的基础上,只有圆窗振动成形术能为这些患者提供一个新的传音途径,让他们依然获得能够沟通交流的听力。 彭宏总结道:“振动声桥以其传音和扩音的双重功能,通过一条新的传音途径,为无法通过常规听力重建手术提高听力的中耳炎患者带来希望,帮助他们重回立体的有声世界。” (记者 朱志安 通讯员 吴剑鹏) 源链接:lrb.dayoo.com/html/2014-08/11/content_2716589.htm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肺结核验血报告主要看哪些指标
马晓斌
回答: 肺结核验血报告主要关注血常规、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结核抗体检测、γ-干扰素释放试验等指标。这些指标有助于辅助诊断结核感染、评估炎症程度及免疫反应状态。 1、血常规 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和淋巴细胞比例变化较常见。肺结核患者可能出现白细胞总数正常或轻度升高,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高。部分患者伴有轻度贫血,表现为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降低。血常规异常程度通常与病情活动性相关,但缺乏特异性,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2、C反应蛋白 C反应蛋白是急性期反应蛋白,肺结核活动期患者血清水平多明显升高。该指标敏感度高但特异性低,可用于监测治疗反应。经有效抗结核治疗后,C反应蛋白水平会逐渐下降。持续高水平可能提示治疗效果不佳或合并其他感染。 3、红细胞沉降率 红细胞沉降率增快是结核病非特异性炎症指标。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红细胞沉降率常显著加快,可达每小时50毫米以上。该指标动态变化可反映疾病进展及治疗效果,但受贫血、年龄等多种因素影响,需结合临床分析。 4、结核抗体检测 血清结核抗体检测包括IgG、IgM等抗体类型。阳性结果提示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但无法区分活动性结核与潜伏感染。抗体检测敏感性较低,阴性结果不能排除结核病。该检查更适合辅助诊断菌阴肺结核或肺外结核。 5、γ-干扰素释放试验 γ-干扰素释放试验通过检测结核特异性T细胞反应判断感染状态。该试验不受卡介苗接种影响,特异性较高。阳性结果说明存在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但需结合临床表现区分活动性结核与潜伏感染。阴性结果对排除结核病有较高参考价值。 肺结核诊断需综合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和病原学证据。验血指标仅作为辅助手段,不能单独确诊。患者应遵医嘱完成痰涂片、痰培养等病原学检查。治疗期间定期复查相关指标有助于评估疗效。日常需加强营养支持,保证优质蛋白和维生素摄入,避免劳累,注意隔离防护以减少传播风险。 马晓斌主任医师山东省立医院呼吸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