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妇产科 (共31位医生)

科室简介

妇产科曾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生优育技术中心。2004年随学校整体移交地方后继续发展与完善,现已成为拥有多种技术支撑的综合性学科,在围产医学、生殖医学、遗传咨询、肿瘤等妇科疾病综合诊治、腹腔镜宫腔镜微创手术、血管介入治疗等等领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学术地位处国内先进水平。2008年被评为广东省“十一五”重点医学专科。

妇产科现有病床100余张,年手术量2500余例,年门诊量逾10万人次。除传统的病区外,还拥有惠侨科、妇产科VIP病房,并拥有技术力量强大的产前诊断中心。医护人员10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20人,博士研究生导师5人,硕士研究生导师5人,专家教授有7人先后从日本、欧洲、美国、新加坡等国家留学归国。

妇产科与欧美等6个国家和地区的相关专业建立了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已有美国、日本、英国、瑞士、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20多名著名专家来访,聘请了6名国际知名学者为客座教授。2005年开始与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妇产科建立了长期的培训合作关系。2008年开始与美国康州大学共同培养妇产科硕、博士生。

妇产科现为国家卫生部妇产科专科医师培训基地、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培训基地、博士学位授权点。能提供从孕前至产后的国内先进的现代化母婴保健服务,以及各类常见及疑难妇科疾病的诊治,技术手段全面。在不孕不育、胎儿遗传病与畸形的宫内诊断和遗传咨询、高危妊娠系统管理及救治、胎儿缺氧宫内诊断及监测、围孕期栓塞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复发性流产病因及免疫学治疗、妇科肿瘤综合诊治、腔镜微创手术、血管介入治疗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地区优势及专科特色。曾参与为广东省重症孕产妇救治工作及“降消”项目的实施,牵头制定了5个产科重症临床诊治路径。是国家科技部高致死、致残遗传病全国产前诊断体系广东省唯一的参加单位,在国内率先开展地中海贫血的宫内基因诊断。

妇产科2003年以来,共承担国家“973”课题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重大联合攻关课题等各类科研基金20余项。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解放军科技进步二等奖、解放军医疗成果二等奖4项,广东省科技进步及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4项。获专利10余项。出版专著8部。在国内外主要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10余篇。

妇产科对外学术交流:与美国NIH、康州大学等联合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与日本国立德岛大学医学部、美国亚利桑那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等建立长期学术合作。

妇产科人才培养情况:平均每年培养博士生、硕士生、进修生、规范化培训医师60余人。2004-2008年期间:承办国际会议6次,参加人数>200人/次,连续举办3届全国“宫颈癌微创治疗”高端论坛,承办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3项,参加人数200人/次,承办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4项,参加人数1600人/次。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医院动态

更多 >

【老人报】人工中耳为听力障碍患者带来福音

指导专家: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彭宏 自1996年由瑞士苏黎世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Ugo.Fisch教授植入第一例振动声桥手术以来,振动声桥技术在欧洲和美国已广泛应用于临床,2010年该技术被正式批准在中国上市并迅速应用于临床。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彭宏副教授介绍说:“到目前为止,振动声桥被认为是最成功的中耳植入式听觉辅助装置。” 振动声桥作为“人工中耳”,其传音和扩音的作用机制是什么? 外界的声音信号被外部处理器采集、处理、编码,以无线电波的形式透过头皮传递到体内植入体,植入体将信号传导到漂浮质量传感器,并由传感器转换为机械振动。 对于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传感器固定于听骨链上,因此,传感器直接带动中耳结构,产生并放大听骨链的振动,形成间接驱动模式。 对于传导性耳聋和混合性耳聋(如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先天性中耳畸形等),传感器则固定在圆窗膜,并直接振动内耳淋巴液,传送并放大内耳振动,形成直接驱动模式——这正是振动声桥独特的直接驱动技术。 由于绕过外耳和中耳直接驱动内耳,振动声桥取代了外耳和中耳的传音和扩音功能,因此,振动声桥又被称为“人工中耳”。 能否通过振动声桥植入手术来恢复听力?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通过手术最希望达到的目的是:干耳不流脓和提高听力。原则上来讲,可以通过鼓室听骨链重建术恢复听力的患者,都不需要人工中耳(振动声桥)的植入。 彭宏总结道,临床上,只有下列五类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有必要植入振动声桥恢复听力: 1、混合性耳聋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 2、既往因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如胆脂瘤型中耳炎)进行了乳突根治术的中耳炎患者; 3、既往因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进行了常规听力重建手术,术后听力没有提高的中耳炎患者; 4、手术前检查和术中探查证实:存在镫骨被破坏消失或严重畸形、镫骨底板固定、卵圆窗狭窄或闭锁、咽鼓管严重阻塞等情况的中耳炎患者;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后遗症患者(如:粘连型中耳炎、鼓室硬化症); 5、接受鼻咽癌放射治疗后出现难治性流脓和听力减退的中耳炎患者。 振动声桥技术能让哪些听力障碍患者重获听力? 彭宏指出,刚才提到五类患者需要植入振动声桥,其原因如下: 1、对于混合性耳聋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来说,振动声桥以其传音和扩音的双重功能,不但弥补了中耳炎导致的传音功能障碍,而且通过扩大输出增益可补偿神经性听力损失。 2、既往进行了常规听力重建手术,术后听力没有提高的中耳炎患者。患者可能存在人工听骨难以固定,蹬骨底板硬化灶形成或环韧带硬化导致蹬骨活动度受限或固定,而影响听力重建手术的术后听力效果。而圆窗振动成形术绕开了蹬骨——卵圆窗——内耳的传音路径,直接将传感器安放在圆窗并直接振动内耳,因此,振动声桥技术为声音传导开辟了一个新的有效的传音路径。 3、对于合并咽鼓管严重阻塞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和因为咽鼓管完全阻塞导致粘连型中耳炎的患者来说,传感器的振动频率和振动幅度取决于外界声音信号的特性以及振动声桥体外处理器和体内接收器对声音信号的处理。咽鼓管的功能不会影响位于圆窗膜上的传感器的振动。 4、接受鼻咽癌放射治疗后出现难治性流脓和听力减退的中耳炎患者,在彻底清除上述病变的基础上,只有圆窗振动成形术能为这些患者提供一个新的传音途径,让他们依然获得能够沟通交流的听力。 彭宏总结道:“振动声桥以其传音和扩音的双重功能,通过一条新的传音途径,为无法通过常规听力重建手术提高听力的中耳炎患者带来希望,帮助他们重回立体的有声世界。” (记者 朱志安 通讯员 吴剑鹏) 源链接:lrb.dayoo.com/html/2014-08/11/content_2716589.htm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细菌性脑膜炎是怎么引起的
邵自强
回答: 细菌性脑膜炎可能由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流感嗜血杆菌、B族链球菌、大肠埃希菌等病原体感染引起,通常表现为发热、头痛、颈部僵硬、意识模糊等症状。细菌性脑膜炎可通过抗生素治疗、对症支持治疗、降低颅内压治疗、免疫调节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 1、肺炎链球菌 肺炎链球菌是细菌性脑膜炎的常见致病菌,可能与呼吸道感染、中耳炎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高热、剧烈头痛、呕吐等症状。治疗需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注射用青霉素钠、注射用氨苄西林钠等抗生素,同时配合脱水降颅压治疗。患者需保持呼吸道通畅,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2、脑膜炎奈瑟菌 脑膜炎奈瑟菌感染引起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具有传染性,可能与密切接触、免疫力低下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皮肤瘀斑、畏光、惊厥等症状。治疗首选注射用头孢噻肟钠、注射用磺胺嘧啶钠、氯霉素注射液等药物,需采取呼吸道隔离措施。接触者需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3、流感嗜血杆菌 流感嗜血杆菌多见于婴幼儿,可能与未接种疫苗、免疫功能缺陷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烦躁不安、前囟隆起、喂养困难等症状。治疗可使用注射用头孢呋辛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分散片、注射用美罗培南等药物。婴幼儿患者需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避免发生脑疝。 4、B族链球菌 B族链球菌感染常见于新生儿,可能与母体生殖道定植、早产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嗜睡、肌张力低下、呼吸暂停等症状。治疗需使用注射用青霉素G、注射用氨苄西林、注射用头孢唑林钠等药物。新生儿患者需加强监护,注意保暖和营养支持。 5、大肠埃希菌 大肠埃希菌感染多见于免疫功能低下者,可能与肠道菌群失调、创伤性操作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意识障碍、抽搐、血压不稳定等症状。治疗可使用注射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注射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等药物。需警惕感染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 细菌性脑膜炎患者应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避免强光刺激。饮食宜选择易消化、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米汤、蒸蛋羹、蔬菜泥等。恢复期可进行适度的肢体活动,预防肌肉萎缩。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定期复查脑脊液指标。接种相关疫苗是有效的预防措施,高危人群应做好防护。 邵自强主任医师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