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南方医院三伏天灸活动安排

时间:2011-06-23 19:50 作者:复禾健康

时间:74日、14日、24日、83日、13日的8:00~17:30

地点:南方医院门诊楼四楼中医针灸科

费用:30/

医院动态

更多 >

【老人报】人工中耳为听力障碍患者带来福音

指导专家: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彭宏 自1996年由瑞士苏黎世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Ugo.Fisch教授植入第一例振动声桥手术以来,振动声桥技术在欧洲和美国已广泛应用于临床,2010年该技术被正式批准在中国上市并迅速应用于临床。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彭宏副教授介绍说:“到目前为止,振动声桥被认为是最成功的中耳植入式听觉辅助装置。” 振动声桥作为“人工中耳”,其传音和扩音的作用机制是什么? 外界的声音信号被外部处理器采集、处理、编码,以无线电波的形式透过头皮传递到体内植入体,植入体将信号传导到漂浮质量传感器,并由传感器转换为机械振动。 对于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传感器固定于听骨链上,因此,传感器直接带动中耳结构,产生并放大听骨链的振动,形成间接驱动模式。 对于传导性耳聋和混合性耳聋(如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先天性中耳畸形等),传感器则固定在圆窗膜,并直接振动内耳淋巴液,传送并放大内耳振动,形成直接驱动模式——这正是振动声桥独特的直接驱动技术。 由于绕过外耳和中耳直接驱动内耳,振动声桥取代了外耳和中耳的传音和扩音功能,因此,振动声桥又被称为“人工中耳”。 能否通过振动声桥植入手术来恢复听力?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通过手术最希望达到的目的是:干耳不流脓和提高听力。原则上来讲,可以通过鼓室听骨链重建术恢复听力的患者,都不需要人工中耳(振动声桥)的植入。 彭宏总结道,临床上,只有下列五类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有必要植入振动声桥恢复听力: 1、混合性耳聋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 2、既往因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如胆脂瘤型中耳炎)进行了乳突根治术的中耳炎患者; 3、既往因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进行了常规听力重建手术,术后听力没有提高的中耳炎患者; 4、手术前检查和术中探查证实:存在镫骨被破坏消失或严重畸形、镫骨底板固定、卵圆窗狭窄或闭锁、咽鼓管严重阻塞等情况的中耳炎患者;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后遗症患者(如:粘连型中耳炎、鼓室硬化症); 5、接受鼻咽癌放射治疗后出现难治性流脓和听力减退的中耳炎患者。 振动声桥技术能让哪些听力障碍患者重获听力? 彭宏指出,刚才提到五类患者需要植入振动声桥,其原因如下: 1、对于混合性耳聋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来说,振动声桥以其传音和扩音的双重功能,不但弥补了中耳炎导致的传音功能障碍,而且通过扩大输出增益可补偿神经性听力损失。 2、既往进行了常规听力重建手术,术后听力没有提高的中耳炎患者。患者可能存在人工听骨难以固定,蹬骨底板硬化灶形成或环韧带硬化导致蹬骨活动度受限或固定,而影响听力重建手术的术后听力效果。而圆窗振动成形术绕开了蹬骨——卵圆窗——内耳的传音路径,直接将传感器安放在圆窗并直接振动内耳,因此,振动声桥技术为声音传导开辟了一个新的有效的传音路径。 3、对于合并咽鼓管严重阻塞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和因为咽鼓管完全阻塞导致粘连型中耳炎的患者来说,传感器的振动频率和振动幅度取决于外界声音信号的特性以及振动声桥体外处理器和体内接收器对声音信号的处理。咽鼓管的功能不会影响位于圆窗膜上的传感器的振动。 4、接受鼻咽癌放射治疗后出现难治性流脓和听力减退的中耳炎患者,在彻底清除上述病变的基础上,只有圆窗振动成形术能为这些患者提供一个新的传音途径,让他们依然获得能够沟通交流的听力。 彭宏总结道:“振动声桥以其传音和扩音的双重功能,通过一条新的传音途径,为无法通过常规听力重建手术提高听力的中耳炎患者带来希望,帮助他们重回立体的有声世界。” (记者 朱志安 通讯员 吴剑鹏) 源链接:lrb.dayoo.com/html/2014-08/11/content_2716589.htm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哺乳期的母亲如何服药
冷启刚
回答: 哺乳期母亲服药需严格遵医嘱,优先选择对婴儿影响小的药物,避免自行用药。哺乳期用药需考虑药物通过乳汁分泌量、婴儿吸收率及潜在风险,主要有青霉素类抗生素、对乙酰氨基酚、部分抗甲状腺药物、局部外用药物、益生菌制剂等类型。 一、青霉素类抗生素 如阿莫西林胶囊、氨苄西林胶囊等青霉素类药物,哺乳期安全性较高。这类药物进入乳汁的量较少,且婴儿肠道吸收率低,通常不会对婴儿造成明显影响。适用于哺乳期乳腺炎等细菌感染治疗,但需观察婴儿是否出现腹泻或皮疹等过敏反应。 二、对乙酰氨基酚 对乙酰氨基酚片是哺乳期解热镇痛的首选药物,乳汁中分泌量不足母体剂量的1%。短期用于缓解发热或轻度疼痛时,对婴儿影响极小。但需避免长期大剂量使用,以防药物在婴儿体内蓄积。 三、抗甲状腺药物 丙硫氧嘧啶片在哺乳期甲亢治疗中相对安全,进入乳汁的浓度仅为母体血液浓度的10%。需定期监测婴儿甲状腺功能,调整剂量至维持母体正常甲状腺功能的最小有效量,避免影响婴儿发育。 四、局部外用药物 如莫匹罗星软膏、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等皮肤外用药物,系统吸收量少,哺乳期使用较安全。适用于乳头皲裂或皮肤炎症时,但需在哺乳后涂抹,并在下次哺乳前清洁药物残留。 五、益生菌制剂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等微生态制剂可调节肠道菌群,哺乳期服用不会通过乳汁影响婴儿。适用于母亲胃肠功能紊乱时,但需与抗生素间隔2小时服用,避免菌群失活。 哺乳期用药需综合评估母婴获益风险比,尽量选择单方制剂避免复方药物,用药时间可选择哺乳后立即服用以降低乳汁药物峰值浓度。每次用药需记录药物名称、剂量和时间,密切观察婴儿进食状态、睡眠质量及皮肤反应。避免使用四环素类、喹诺酮类、放射性药物等哺乳期禁忌药品,中药制剂需明确成分安全性。建议用药期间定期与医生沟通,必要时可暂停哺乳或使用吸奶器维持泌乳。 冷启刚主任医师山东省立医院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