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人民医院

心内科首次应用经皮球囊成形术治疗先天性主动脉瓣下狭窄

时间:2013-09-12 00:00 作者:复禾健康

  近日,我院心内科利用经皮球囊成形术,成功治疗一名先天性主动脉瓣下狭窄患者。本例是我院首次开展经皮球囊成形术治疗先天性主动脉瓣下狭窄,手术效果良好。

  该名患者为16岁女性,10年前体检发现心脏杂音,诊断为“先天性主动脉瓣下狭窄”,当时并未予处理。随着时间推移,病情恶化,5年前该患者开始反复出现活动后头晕、乏力等症状,并有晕厥前兆,于近日转到我院治疗。经胸心脏超声检查,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主动脉瓣下隔膜已发展为中-重度狭窄。

  针对此病例,心内科反复讨论,认为该患者需属于中-重度的隔膜型狭窄,但瓣膜、瓣环发育良好,而且左心室流出道无明显心肌肥厚梗阻,适合球囊扩张介入治疗。于是,在做好充分术前准备后,心内科主任陈纪言决定为患者进行球囊成形术治疗。局部麻醉下实施左室造影及测压后,经股动脉逆行送入球囊至主动脉瓣下隔膜处,以频率180次/分快速起搏约5-10秒,迅速充盈球囊扩张隔膜处至“腰”征消失后,马上释放扩张压力,停止快速起搏。重复扩张3次,再次予以左室造影,隔膜狭窄明显改善。手术过程顺利,患者术中无晕厥、胸痛、恶性心律失常等表现,术后该患者没有出头晕和乏力,出院随诊。

  据陈纪言主任介绍,主动脉瓣下狭窄是较少见的先天性畸形,为先天性左心室流出道梗阻的一种类型,占其中8%~20%。主动脉瓣下狭窄是一种渐进性病变,轻度狭窄病例如能及时治疗,预后良好,可活至老年。相反,如不加重视,随着年龄增大,狭窄加重危及生命。甚至儿童期多因心肌缺氧、心室颤动而死亡。

  主动脉瓣下狭窄常用处理方法为外科开胸手术,治疗手段有经室间隔缺损和经主动脉根部切口两种。1988年~2006年我院外科手术治疗先天性主动脉瓣下狭窄103例。外科手术创伤较大,费用较高,需要全麻。相比之下,导管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局部麻醉、无需体外循环、术后恢复快等优势,可取得良好的即时效果,同时还能避免体外循环可能导致的中枢神经系统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以及避免胸骨正中切口,从而减轻再次手术治疗的难度和减少并发症,是先天性主动脉瓣下狭窄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但不是所有的先天性主动脉瓣下狭窄都适用球囊扩张介入治疗,陈主任补充说,该例患者瓣膜、瓣环没有病变,而且左心室流出道无明显心肌肥厚梗阻,考虑球囊成形术效果较好。目前,外科手术还是大部分患者的首选。

  球囊扩张术以往常用于冠状动脉狭窄,二尖瓣狭窄等心血管疾病的治疗。这一次,心内科把该术式大胆用于主动脉瓣下狭窄并取得手术成功,再次展现我院心内科介入诊治各类少见疾病的优势和实力。

  据了解,国外应用球囊成形术治疗先天性主动脉瓣下狭窄已有多年,即时效果良好,中期随访疗效满意。

医院动态

更多 >

余细勇当选国际心脏研究会中国转化医学工作委员会名誉主委

8月14日至17日,国际心脏研究会2014中国学术大会)在哈尔滨召开,我院医学研究部余细勇教授担任大会主席。有来自国内外从事心血管基础和临床研究的专家学者、在学研究生和临床医生1000多人参加本次会议,规模空前。本次大会的主题是“学科交叉,促进转化”,期望通过学术交流充分展示在心血管基础研究和转化方面的最新成果,并进一步推动心血管基础和临床研究间的融合和提高。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院士对本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并转达了他对转化医学研究的建议——病理生理学应该与临床紧密结合,以问题为研究导向,由临床实际提出科学问题,并努力应用到临床。 在本次会议上,我院余细勇主任、单志新研究员、邓春玉研究员、李晓红博士进行了大会口头学术报告,从多个侧面展现了我院在心血管基础与转化研究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同时,经过近两年的前期准备,本次大会期间成立了国际心脏研究会中国转化医学工作委员会(ISHR-CCTM)第一届委员会,我院余细勇教授当选为共同名誉主任委员,谭宁主任当选为常务委员,单志新和于汇民主任当选为委员。该委员会隶属于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及其ISHR中国分会,其根本任务是:促进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的心血管基础医学研究,为我国心血管病理生理学研究的创新性进步与可持续发展进行战略储备;促进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临床需求与产业转化的有机结合,以一体化的模式推进临床研究及时向产业转化,造福广大患者。 在本次会议的青年优秀论文竞选中,来自全国各地以及香港地区的18位青年学者经过同行专家初筛脱颖而出、同台竞争,经过严格的海外专家为主的评审团评审,我院冯宇亮博士(导师余细勇)和邹笑硕士生(导师单志新)以出色的论文质量和英文答辩分别荣获了青年优秀论文一、三等奖,获得了评审专家和同行的一致好评。同时,孟锦绣副研究员获得了优秀壁展(poster)论文奖。 文、图_医学研究部 单志新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