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消化科胃镜下成功切除巨大间质瘤

时间:2010-07-26 00:00 作者:复禾健康

  近日我院消化科完成了一例胃镜下胃壁全层切开(EFTR)术,完整切除了胃底巨大间质瘤,瘤体大小4.0×5.0cm,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出院。创造了我院消化内镜下切除肿瘤体积最大的记录。

  患者徐××,女,62岁。以上腹不适10余天之主诉入院。10余天前因食枣后出现上腹不适,就诊于当地医院。行胃镜检查示胃内异物、慢性浅表性胃炎、胃体粘膜下肌瘤?并将枣核取出,症状好转。现为明确胃体肿物性质就诊于我院。消化科超声胃镜检查见:胃体底交界前壁小弯侧光滑粘膜隆起性病变,超声扫描见局部胃壁层次清晰,固有肌层可见低回声占位,最大截面约35×25mm,内部回声不均匀,可见不规则无回声区及高回声斑,其余各层未见异常回声。诊断为胃底体交界粘膜下隆起性病变考虑间质瘤。遂门诊以“胃间质细胞瘤”收住入院。入院查体无阳性体征。血、尿、粪常规、凝血功能、肝炎系列+HIV+TP及肿瘤系列未见明显异常,胸片、腹部彩超未见明显异常。经与主管医师组讨论,可行内镜下切除术。但瘤体巨大,且侵及胃壁肌层,完整切除需行经胃镜下全层切开(EFTR)术,可能胃壁切口较大,必要时需请外科腹腔镜联合手术,缝合胃壁切口。经与患者及家属充分告知谈话后,患者及家属同意胃镜下手术。

  2014年7月4日,田俊斌医师施行全身麻醉,李雪荣、左爱丽护师等为手术护士,邹百仓主治医师、张莉主治医师施行EFTR手术。胃镜下见胃底体交界前壁见巨大粘膜下肿瘤,暴露于胃腔的瘤体大小约3.0×4.0cm,表面光滑,中央凹陷。粘膜膜下注射后,环形切开瘤体周围粘膜,剥离瘤体周围粘膜下层,中央与肌层紧密连接,并向腔外生长,全层切开瘤体周围肌层,完整切除瘤体,可见腹腔脏器及网膜组织,钛夹尼龙圈荷包缝合切口,尼龙圈脱落,后用钛夹夹闭缝合切口,创面无渗血。由于标本较大坚硬无法完整一次取出,用圈套器将瘤体分切成5块,分块取出,拼凑复原瘤体形态,测量大小4.0×5.0cm。术后4天胃镜复查:胃壁切口溃疡形成,无出血及穿孔,嘱患者进食流质饮食。病理结果:胃底间质瘤,中、低度恶性风险,向神经纤维瘤发展。术后1周出院。

  随着内镜下切除技术的发展,我国医生在ESD技术的基础上,探索开展了经消化内镜下消化道全层切开术(Endoscopy Full-thickenResection,EFTR),切除消化道粘膜下肿瘤,经临床实践手术已成熟,并逐渐开展应用。消化科已开展EFTR术10余例,完整切除了最大截面0.6-3cm 粘膜下肿瘤。最大截面5cm左右的肿瘤内镜下切除,难度较大,国内开展的医院较少。本例手术的完成,锻炼了消化科手术团队能力和毅力,提升了技术水平,展示了消化科消化内镜下的切除手术进入国内先进行列。

医院动态

更多 >

高亚副院长组织召开门诊工作协调会

            为了保障门诊诊间调整工作顺利进行,8月27日下午,高亚副院长组织召开了门诊诊间调整协调会议。会议由门诊部主任王丽娟主持,医务部主任李小鹏、信息网络部主任孟天华、消化内科主任王进海、影像科副主任赵暹、门诊部副主任陈凯、门诊部护士长王咏雪列席会议。 首先,高亚副院长带队深入现场,对已经调整过的诊间进行了全面的巡查,询问诊间使用情况,并对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解。 巡查过后,高院长就巡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在协调会议上逐一讨论。对搬迁后的消化内科诊区内诊间布局的安排、指引标识的更新、胃肠镜室呼叫系统的增加、三楼超声室的检查范围以及胃肠镜检查报告PACS的上新等事宜进行了指导和安排。并决定三楼超声室于2014年9月1日正式启用,方便三楼的消化内科、妇产科和外科区域患者的超声检查,为患者提供便捷的就诊条件。 协调会上,还对影像科就诊秩序问题、门诊急救工作、负一层收费窗口的增设及夜间血气检查科室的明确等事宜作了布置。 为了使门诊布局和就诊流程更为合理化、人性化,近期内,门诊部还将根据门诊量情况对门诊诊间做以整体调整。我们将不断努力,为患者及医务人员提供更优质的门诊诊疗环境。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祛斑留下的红印怎么办
陈腊梅
回答: 祛斑留下的红印可通过激光治疗、药物涂抹、防晒护理、皮肤修复和医学美容等方式改善。红印通常由炎症后色素沉着、皮肤屏障受损、紫外线刺激、不当护理或个体差异等因素引起。 1、激光治疗 激光治疗适用于顽固性红印,通过特定波长光束分解色素并刺激胶原再生。常见方法包括脉冲染料激光和强脉冲光治疗,需由专业医生评估后操作。治疗后可能出现短暂红肿,需配合修复产品使用。激光治疗期间避免暴晒,防止色素反弹。治疗间隔通常为1-2个月,根据红印深浅决定疗程次数。 2、药物涂抹 遵医嘱使用氢醌乳膏、复方熊果苷乳膏或多磺酸粘多糖乳膏等药物,可抑制黑色素合成并促进红印消退。药物需持续使用1-3个月,涂抹前需清洁皮肤。避免与刺激性护肤品叠加使用,孕妇及敏感肌慎用。若出现脱皮或刺痛应暂停用药。夜间使用效果更佳,白天需加强防晒。 3、防晒护理 紫外线会加重红印色素沉着,需每日使用SPF30以上广谱防晒霜。户外活动每2小时补涂一次,配合遮阳帽或口罩物理遮挡。避免在上午10点至下午4点间长时间日晒。选择含氧化锌或二氧化钛的物理防晒剂更温和。阴天或冬季仍需坚持防晒,防止紫外线累积损伤。 4、皮肤修复 使用含神经酰胺、维生素B5或积雪草成分的修复霜,每日2次强化皮肤屏障。避免过度清洁或去角质,水温控制在32-35摄氏度。敷用冷藏后的医用冷敷贴可缓解泛红,每次15-20分钟。修复期间暂停使用含酒精、香精的护肤品。保证每日7-8小时睡眠有助于皮肤自我修复。 5、医学美容 微针、果酸换肤或光子嫩肤等医美手段可加速红印代谢。果酸浓度需从低到高逐步建立耐受,术后需连用3天医用敷料。微针治疗深度不超过0.5毫米,间隔周期大于4周。治疗前后1周避免使用维A酸类产品。敏感肌需提前进行皮肤检测,术后可能出现短暂结痂属正常现象。 祛斑印期间应保持饮食清淡,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猕猴桃、草莓等水果,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每日饮水1500-2000毫升促进代谢,配合适度运动改善血液循环。避免用手触摸或挤压红印部位,选择纯棉材质枕巾减少摩擦。若红印伴随瘙痒或扩散需及时就诊,长期未消退者可考虑联合多种治疗方式。保持规律作息和良好心态有助于色素代谢恢复。 陈腊梅副主任医师山东省立医院皮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