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东华医院

某公司食堂爆炸我院全力救治获好评

时间:2014-04-09 00:00 作者:复禾健康

  曾赞文(服务管理部)

  “感谢东华医院参与救治的所有医务人员,你们不但全力救治伤者,而且如亲人般对伤者进行安慰和心理辅导,让伤者得到了救治和优质的服务。”某公司领导赠送我院锦旗时表示。

  某公司食堂爆炸 院领导第一时间赶赴现场

  3月3日中午12时10分,我院旗峰分院附近的某公司食堂发生一起燃气泄漏引发的爆炸事故。接到消息后,我院立即启动应急预案,19名受伤较轻的伤者送到或自行到我院旗峰分院治疗,伤情较重的11名伤者送到总院治疗。在李镜波院长的带领下,5名院领导兵分两路第一时间赶赴总院和分院急诊科,指挥救治工作。李镜波院长表示:“必须以救治伤者为首要任务,全力开展救治工作。”

  医务人员“飞奔”回科室参与救治

  在应急预案的启动下,各项救治工作迅速、有序展开,休息和下夜班的医生、护士很快就回到医院,立即投入救治工作中。 “不管是年轻的护士,还是年近花甲的老专家,他们都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返回医院参与救治工作,哪怕是牺牲休息的时间。” 旗峰分院办公室李强主任表示。“事故刚好发生在中午的下班时间,上白班的旗峰门诊全体护士只吞了几口饭就马上参与救治工作,正在公园骑单车锻炼的体检中心刘新宇主任收到通知后马上“飞车”回医院带领本科的医护人员到急诊科协助救治,在宿舍休息的陈护士收到通知后穿着拖鞋就“飞奔”回急诊科,都顾不上换鞋,快到七十岁的儿科老专家王秀珍也很利索的赶到了急诊科···”

  市领导对我院本次救治工作给予肯定

  事故发生后,市委副书记姚康等领导莅临我院指示工作,并到病区慰问伤者,最后对我院本次救治工作给予肯定。

  细致入微的慰问和关怀更胜药物

  据悉,在本次事故伤者中,其中1名是孕妇,幸好胎儿未受影响。“感谢东华的医生和护士,不管是老专家还是年轻的护士,他们都好认真,那个黄护士长从十二点多一直忙到下午六点多,还有那个老专家(儿科医生王秀珍)这么大年纪了也参与救治工作,我觉得他们细致入微的慰问和关怀比药物更有效。”孕妇躺在病床上说。

  经我院医务人员救治,大部份伤者的病情已好转。为答谢我院,该公司向我院赠送 “救死扶伤 爱国爱民”的锦旗。

医院动态

更多 >

苏晓燕 80后医生的SCI梦

距离2013年苏晓燕医生发表第一篇SCI(美国《科学引文索引》的英文简称)文章《缺血修饰白蛋白对腹膜透析患者心血管事件的预测》到现在,已逾一年。苏晓燕永远不会忘记2013年那个春天收到的第一封发自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的回复电邮,那100多字的英文修改意见邮件她反复看了3遍,这时她确信自己过去2年的所有努力没有白费。“那种感觉就像是妈妈看到孩子从自己肚子里面出来时那样幸福。”已为人母的苏晓燕在描述当时的心情时用了这样一个比喻。 苏晓燕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发表SCI文章。在10年前她刚上中山大学读研究生,开学第一天在学堂上教授们向在座的学生们自豪地介绍自己的学术地位以及他们为科研工作付出多少艰辛,在那时苏晓燕脑海里留下了一个印象:SCI是一个学术标杆。但SCI又是那么远,仿佛是一个普通临床医生难以触及的一个梦。 让她意想不到的是,这个梦一做就是5年。2011年,当她要准备晋升副主任医师了,才发现自己的论文数量与要求相比还有一大段距离。这时候她想起了远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的师兄。 “我这位师兄的科研工作非常厉害,主持过好几个国家课题,发表了好多篇SCI文章。我希望找他帮忙。”苏晓燕在采访中提到,“但当我把自己的情况和他一说,结果他就很不客气地骂我了。” “他怎么骂你了?” “他说,你毕业这么多年了,怎么连一篇像样的科研文章都没有。你以前都干什么去了?你为什么不把自己的临床经验转化成科研成果?” 在苏晓燕看来,师兄的责怪就像一声响雷,把她从梦里面叫醒。回想起从2006年研究生毕业后就直接开始临床工作,每天除了收病人就是在管病人。在缺乏科研指标和科研氛围的情况下,人更加容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如果不是因为要晋升的原因,苏晓燕可能还不会去考虑做科研的必要性。在与师兄交流的过程中,她还发现在广州工作的师兄师姐们都已经在科研工作上颇有建树,而自己还是停留在“小富则安”的思维模式。“当时心里面只有一个想法:不能再做井底之蛙了。”她开始意识到,光做梦没有用,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追梦。“要不就不做,要做就要做得最好”苏晓燕当时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既然要写科研文章,那就发表SCI文章。”当她把这个想法告诉师兄时,师兄也非常支持,同时给她一个建议“发表SCI文章,基础文章比临床文章好写很多。”但苏晓燕坚持自己的观点“既然要做,那就不留遗憾。我选择写临床性SCI文章。” 俗话说,有决心是好事,但能否获得好结果又是另外一回事。很快苏晓燕发现这项任务确实比想象中要难。或者对于专职的科研人员来说,只要方向和方法正确了,要实现目标只是时间投入的问题。但对于医务人员来说,缺少的正是时间。“准备论文的时期也是科室工作特别忙碌的时期,刚好又有医生要外出进修,科室人手非常紧张。”苏晓燕回想起那段经历,不禁有点唏嘘,“当时我的小孩刚1岁,很容易哭。下班后我只有等小孩安静下来了,夜里才能专心看书。”但除了时间配置困难以外,对于从没有发表过SCI文章的苏晓燕而言,SCI文章写作本身就是一个难题。她不得不去查阅大量的专业文献资料,而且还必须去看世界范围内的四大名刊的纯英语文献。所谓万事开头难,就连如何达到“选题创新”这四个字的要求,她前后都花了3个多月。在这段时间内,她天天观察和做预实验,“屡败屡战”,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捕捉选题的机会。直到有一天,“缺血性修饰白蛋白”这个新颖名词进入到她的视线——原本应用于诊断心肌损害的一项新型血清学指标能否与本专业疾病联系起来呢?射手座的苏晓燕再次把自己调到挑战模式,通过咨询心血管专家,反复查找肾内科相关资料,结合日常工作中的疾病检查数据,正式开启她的SCI圆梦之旅。 2年后,苏晓燕的心血作品变成铅字被收录进SCI,其研究的课题也获得了2014年东莞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提名,现正在网上公示。对此她没有过多的兴奋,在她看来,所有该收获的在做科研的过程已经获得。今年4月,医院科教部再次邀请她向有意开展科研工作的同事讲解统计工具的使用。当80年出生的苏晓燕走上讲台上,向在座的一些医学前辈们分享自己的做科研的感受时,她的开场白是:“有梦不怕远。当时我告诉自己,既然选择了要做科研,那就要努力做到自己不能做得更好。要不留遗憾。”这是苏晓燕医生的座右铭,也是她的追梦格言。 (作者:林运松 周谋清)

专家科普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