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宁市人民医院

警惕基础性疾病 规避发病风险

时间:2014-09-02 00:00 作者:复禾健康

  脑中风发病率高企且日趋年轻化,普宁市人民医院医生提醒——

  警惕基础性疾病 规避发病风险

  □记者 陈星星 通讯员 张鹤涛

  微笑时一侧脸部口角歪斜;抬举双侧上肢,一侧肢体下沉;言语表达不清或不能理解;突发剧烈头痛或头痛的方式突然发生改变……当患者出现上述症状时,极有可能患了脑中风。脑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病,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栓形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循环缺血等一组疾病,目前已经成为我国三大致命病因之一,致残率非常高。随着发病率高企,市民有必要了解其病因、症状及预防的知识,记者就此采访了普宁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余文钦医生。

  青少年脑中风或患“烟雾病”

  以往很多人认为脑血管病是老年人的专利,其实不然。余医生告诉记者,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的中老年人是脑血管病的高发群体。但由于环境因素、个人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脑血管病已呈现年轻化趋势,越来越多年轻患者因脑中风就医,其中多数是因血管先天性发育异常引起,比如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烟雾病等,另有少部分见于感染、外伤等。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烟雾病”是脑血管病中的疑难病,该病与遗传密切相关,是导致青少年脑中风的主要疾病之一。据介绍,患者通往颅底的大血管内膜出现了异常增生,大血管变细,周围代偿性地出现异常血管网,脑血管造影检查可见病变部位如同一团烟雾。烟雾病虽然凶险,但可以通过手术治疗。余医生提醒,一旦发现孩子出现头疼、肢体麻木等相关症状,应尽早到医院筛查,以免延误病情,导致孩子出现脑梗死、瘫痪、痴呆、颅内出血等严重后果。

  查清致病因素减少中风几率

  余医生提醒,发生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很多,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和心脏病是诱发脑血管病的常见基础性疾病。此外,年龄、脑血管病家族史、不良生活习惯等也是常见病因。一般而言,年龄越大,中风风险越高,55岁以后发病率大大增加;吸烟、酗酒、高盐饮食等不良生活习惯均会增加中风危险。

  今年7月底,凤凰卫视女主播刘珊玲突发脑溢血,虽未有直接征象显示其发病与高强度的脑力劳动有关,但有关医生仍表示,有些血管畸形或者发育不好者,在劳累的基础上,也可突然出现这种严重的后果。为此,余医生提醒,在脑血管逐渐出现病理改变的基础上,应避免情绪不佳、饮食不节、过度劳累、用力过猛、超量运动、过度用脑及服药不当等,以减少脑中风发病率。

  患者脑中风应避免长途送医

  患者出现脑中风一般都会有先兆症状,余医生说,如遇到患者突然出现言语不清、一侧肢体麻木和(或)无力、饮水呛咳、眩晕、剧烈头痛等症状,应考虑有中风可能。此时家属不要惊慌失措,应护送患者立即到医院就诊。

  如患者病情严重,或迅速进入昏迷,应先将患者平抬至床上,头部垫一低枕,并将头侧向一边;取下假牙,及时清除口鼻中的呕吐物及痰液,防止窒息;解开衣领,保持呼吸道的通畅;若有抽搐,可将小毛巾垫于口中,防止舌被咬伤;千万不要企图唤醒病人而摇动其身体和头部。同时,要及时联系救护车辆将病人送往医院。

  余医生强调,送患者入院应避免长途运送,尽量就近就地治疗。因为长途运送有时可导致病情骤然恶化,甚至导致患者失去抢救机会。 (转载《揭阳日报》2014年9月1日第12版)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高血压持续不降的原因
高云
回答: 高血压持续不降可能与遗传因素、不良生活习惯、药物依从性差、继发性高血压未确诊或合并其他慢性疾病有关。长期血压控制不佳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需及时排查原因并调整治疗方案。 1、遗传因素 原发性高血压具有家族聚集性,若父母双方均有高血压病史,子女患病概率显著升高。这类患者可能存在钠敏感性增强、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异常等遗传缺陷,导致血管持续收缩。建议通过基因检测明确风险,日常需严格限盐并定期监测血压。 2、不良生活习惯 高钠饮食、酗酒、吸烟及缺乏运动均可导致血压难以控制。每日钠摄入量超过5克会加重水钠潴留,酒精会损伤血管内皮功能,尼古丁则引起血管痉挛。需逐步将食盐量降至3-5克/日,戒断烟酒,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3、用药不规范 漏服降压药或自行调整剂量是常见原因。部分患者因担心药物副作用间断服用钙拮抗剂如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或擅自停用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如缬沙坦胶囊。需使用分装药盒提醒服药,定期复查肝肾功能评估药物安全性。 4、继发性高血压 约10%难治性高血压由肾动脉狭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疾病引发。肾血管性高血压患者会出现肾素活性异常升高,嗜铬细胞瘤则表现为阵发性血压骤升。需通过肾上腺CT、肾动脉造影等检查确诊,必要时行介入或腹腔镜手术。 5、合并代谢性疾病 糖尿病、高尿酸血症等会加重血管损伤。胰岛素抵抗可激活交感神经,尿酸结晶沉积会引发血管炎症反应。建议联合使用二甲双胍缓释片与非布司他片,同时控制血糖与尿酸水平,血压目标值应低于130/80mmHg。 高血压患者需每日早晚定时测量血压并记录,选择低脂高纤维饮食如燕麦、西蓝花等,避免情绪激动和过度劳累。若调整生活方式后血压仍高于140/90mmHg持续1周,或出现头痛、视物模糊等症状,应立即到心血管内科就诊。长期未控制的高血压可能引发脑出血、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规范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 高云副主任医师北京安贞医院心血管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