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鼓楼医院

高血压患者睡前不宜服药 遵循五原则

时间:2014-04-04 00:00 作者:复禾健康

  高血压患者睡前不宜服药 遵循五原则

  高血压患者最好睡前3小时服药

  专家建议,高血压患者入睡前不宜服用降压药,以免夜间血压过低,诱发缺血性脑卒中,最好在睡前3小时服药比较安全。

  高血压病的发生,通常与种族、遗传、肥胖、食盐多、口服避孕药及精神紧张等因素有关。判断高血压病的标准是,血压大于或等于140/90mmHg。因此,必需采取适当的保健措施。

  1、控制情绪激动、保持良好心态,减轻精神压力,情绪对血压的影响非常大。

  2、均衡饮食,加强营养,睡眠充足,适度锻炼。多食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C的新鲜水果、蔬菜,摄盐应控制在6克以下。戒烟少酒,不宜做剧烈运动,平时锻炼应选择做一些轻、中度的有氧运动,如步行、太极拳、老年保健操等。

  3、在医生的指导下定时服药,平稳控制血压,最好自备一个血压计做好家庭自我血压监测。降压药应从小剂量开始,使血压缓慢降下来,以后长期巩固。降压药不可自作主张随意服用、减量、加量或停用。降压药品种很多,关键是适宜自己、能控制血压。一般血压控制在140/90mmHg,糖尿病人或慢性肾病者血压宜应控制在130/85mmHg以下。血压大于160/100mmHg的患者,一般需服用两种以上的降压药方能控制。入睡前不宜服用降压药,以免夜间血压过低,诱发缺血性脑卒中,最好在睡前3小时服药比较安全。

  高血压患者应该遵循的治疗原则

  现在治疗高血压已经成为人们重点关注的问题,服药治疗高血压是被患者广泛采用的治疗方法。高血压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要注意遵守一些重要的原则,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让自己早日恢复健康。

  第一为尽早治疗。

  高血压患者在生活中一旦发现自己出现高血压的常见症状就要及时去医院进行诊断,当经常头疼、眩晕、失眠、肢体麻木等症状出现时,应立即到医院测量血压。若是患上高血压,应积极配合医生及早治疗,以免转向恶性高血压。

  第二为适度治疗。

  治疗高血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患者不能急于把血压一下子降下来,因为如果在短时间内服用大量降压药,患者往往因不能适应较低或正常水平的血压而感到不适,且伴有导致脑、心、肾血液供应不足而引起脑血管意外、冠状动脉血栓形成、肾功能不全等疾病。

  第三为联合用药。

  高血压患者不要只单纯依靠一种降压药物,因为在医生的指导下采用联合用药的方法让几种药物共同发挥作用,既可提高疗效,又可减少每种药物的副作用,使血压下降较为平稳。

  第四为持久治疗。

  治疗高血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患者要做好终生控制血压的心理准备,降压治疗一定要持之以恒。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选用降压作用温和、缓慢、持久、副作用少的口服降压药。

  第五为不能骤然停药。

  高血压患者服用药物治疗高血压一定要坚持长期用药,不能在症状减轻或患者丧失治疗信心的时候骤然停药。一旦药物停止,病情就会复发,甚至更加严重,且伴有其他并发症出现,因此高血压患者需保持规律持久的服药习惯。

  高血压患者在治疗高血压的时候一定要遵循以上的治疗原则,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患者要根据治疗原则来降压,这样可以取得更理想的降压效果。

医院动态

更多 >

鼓楼医院心脏科医师获杰出青年研究者奖

2014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年会于8月30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盛大开幕。ESC大会是世界三大心脏病年会之一,也是欧洲最大的医学学术会议。每年有超过30000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心血管专业人员和研究者参加该心血管领域的顶级学术会议。 今年南京鼓楼医院心脏科徐标教授带领两位青年医师在ESC会议上作了两项大会发言,提交壁报一份,并获得一项杰出青年研究者奖,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关注和称赞。 30岁的谢峻博士在ESC年会上报告了课题“Shedding of syndecan 4 impairs EC migration and angiogenesis in DM”。该课题首次发现在糖尿病病理状态下,内皮细胞表面糖蛋白受体syndecan 4缺失是导致糖尿病时内皮细胞迁移障碍和血管新生受损的重要机制。该研究结果深化了对糖尿病血管新生障碍机制的认识,为解决血管新生障碍这一困扰临床多年的难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研究成果获得与会专家的广泛肯定并获得杰出青年研究者奖。 李巧玲博士在大会上口头报告了其课题“Over-expression of Mir-99a attenuates heart remodeling and improves cardiac performance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探讨了通过高表达Mir-99a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性及其相关机制,对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提出了新的治疗方案。心脏科白剑博士以壁报交流的形式报道了其课题“ILK regulates proliferation in cardiomyocytes”,探讨了ILK及其下游通路在心肌细胞增殖中的作用。 鼓楼医院心脏科主任徐标教授带领的团队在心肌修复、心脏重构、血管内皮功能的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5项,省级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SCI论文 50余篇,其中有两篇发表在《Circulation》杂志上,影响因子达14.496。曾获江苏省卫生厅医学领军人才和领军团队、江苏医学奖一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南京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         心脏科 王涟 谢峻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子宫切除手术并发症
曲中玉
回答: 子宫切除手术并发症主要有出血、感染、尿路损伤、肠管损伤、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子宫切除手术是妇科常见手术,适用于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疾病,术后可能出现多种并发症,需密切观察并积极处理。 1、出血 子宫切除手术中或术后可能出现出血,术中出血多与手术操作有关,术后出血可能与血管结扎不牢固或凝血功能障碍有关。出血量较大时可导致休克,需及时输血或再次手术止血。术后应密切观察阴道出血量及生命体征,发现异常及时就医。可遵医嘱使用氨甲环酸注射液、酚磺乙胺注射液等止血药物。 2、感染 子宫切除术后可能发生切口感染、盆腔感染或泌尿系统感染,表现为发热、切口红肿渗液、下腹痛等症状。感染多由术中污染或术后护理不当引起。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如头孢呋辛钠注射液、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可降低感染风险。术后保持切口清洁干燥,遵医嘱按时换药,出现感染症状及时就医。 3、尿路损伤 子宫与膀胱、输尿管解剖关系密切,手术中可能误伤膀胱或输尿管,导致尿瘘或排尿困难。术中精细操作可降低损伤风险,一旦发生需及时修补。术后出现尿频、尿急、尿痛或尿失禁等症状时应及时检查,可进行膀胱训练或遵医嘱使用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琥珀酸索利那新片等药物改善症状。 4、肠管损伤 子宫与直肠相邻,手术中可能损伤肠管,导致肠瘘或肠梗阻。术中仔细分离可避免损伤,一旦发生需及时修补。术后出现腹胀、排便困难或肛门停止等症状时应警惕肠管损伤,需禁食并就医处理。可遵医嘱使用乳果糖口服溶液、多潘立酮片等药物缓解症状。 5、深静脉血栓形成 子宫切除术后卧床可能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高龄、肥胖、长期卧床者风险较高。术后早期下床活动、穿弹力袜可预防血栓形成。确诊后可遵医嘱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华法林钠片等抗凝药物。 子宫切除术后应保持切口清洁干燥,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术后1-2个月内禁止性生活。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摄入优质蛋白和维生素,促进切口愈合。适当进行盆底肌锻炼,预防盆底功能障碍。定期复查,出现发热、异常阴道出血、持续排尿排便异常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保持良好心态,避免焦虑情绪影响恢复。 曲中玉副主任医师山东省立医院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