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吴新民教授荣获麻醉医师终生成就奖

时间:2014-04-24 00:00 作者:复禾健康

  4月19日,我院麻醉科吴新民教授在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分会年会上被授予“麻醉医师终生成就奖”。

  在接受这一麻醉学界最高荣誉的时刻,吴新民教授表示:“我是在1973年从事麻醉学的。时间过得很快,转眼我已是“人生古来稀”的年月了……在我从事麻醉学四十一年的日子里,我始终遵循着“学无止境,求知是人生乐趣”的理念,为我国麻醉学的发展而努力,为我所麻醉和抢救的病人尽心尽力,对我所指导的学生严格细心培养,我所做的工作得到了我国老一辈麻醉学家和麻醉学界同仁们的理解、支持、帮助和认可,在此我再一次地表示衷心感谢!最后让我们团结一心,不懈努力,去迎接我国麻醉学美好、辉煌的明天!”话里话外展现了吴新民教授谦虚务实、一心为民、严谨治学的医者风范。

  “麻醉医师终生成就奖”是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设立的行业最高奖,旨在表彰长期为中国麻醉学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最优秀的医师代表,展示当代麻醉学医师救死扶伤、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文明行医的精神风貌,弘扬我国麻醉学医师开拓进取、刻苦钻研的精神,促进我国麻醉学医师队伍的行业建设和麻醉学事业的持续发展。迄今为止已经颁发了八届,每年度有两位获奖者,均是为麻醉事业的发展做出过杰出贡献的麻醉界最德高望重的老专家。

  吴新民教授学习和工作简历和任职

  1945年3月31日生于云南省昆明市

  1969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医疗系

  1981年获医学硕士学位

  1985年至1987年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麻醉科、西安大略大学麻醉科进修

  1990年赴日本龟田总合病院心脏外科学术交流。

  1993年至1994年赴英国伦敦大学西敏斯特医学院麻醉科,从事心脏外科麻醉并进行肌肉松驰药的研究。

  1988年晋升为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1995年晋升为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麻醉科主任医师和博士研究生导师

  1996年晋升为麻醉学教授

  1997年任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麻醉科主任

  2005年担任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主任委员

  2006年担任北京大学医学部麻醉与重症医学系系主任

  兼任: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红十字会朝阳医院心脏中心客座教授、海军总医院麻醉科顾问、北京医科大学国家卫生计生委属临床药理基地中心领导小组成员、麻醉学专业组组长、国家教委科技成果鉴定评审专家、国家卫生计生委高级技术咨询专家

  《中华麻醉学杂志》副总编辑,《中华医学杂志》编委,《中华外科杂志》编委,《临床麻醉学杂志》副总编,《麻醉与监护论坛》主编,《Anesthesiology中文版》主编,《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中文版》主编。

  美国麻醉医师协会会员,欧洲麻醉医师协会会员,亚太地区静脉麻醉学会理事。

  学术成就和科室管理

  开展、推广冠脉搭桥手术麻醉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死亡率高达80%,此类手术患者的生命体征不易把控,因而麻醉水平关系到手术的成功与否,麻醉一时间成为制约冠脉搭桥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1985年,吴新民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麻醉科、西安大略大学麻醉科进修,立志攻克冠脉搭桥手术的麻醉难题,回到中国来开展这方面的手术。1987年回国后,吴新民教授承担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脏外科手术麻醉,曾兼任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客座教授,先后成功地为美国、法国、澳大利亚和新加坡等国家心脏外科专家来华推广冠状动脉旁路手术施行麻醉,获得外国专家的一致好评,为其后我国冠状动脉旁路手术的成功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开创分娩镇痛

  为改变我国剖宫产率居高不下的现状,减轻产妇的分娩痛苦,吴新民教授主持下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麻醉科率先开始探索在我国实施分娩镇痛,并谨慎地为少数产妇成功地完成了分娩镇痛,积累了宝贵的经验。1997年,开始组建专门的研究小组承担分娩镇痛,探索最佳分娩镇痛方法、药物及其剂量,研究分娩镇痛对产程、产妇及胎儿的影响。历经三年,该成果于2000年在《中华麻醉学杂志》上发表,为我国分娩镇痛的推广与规范化揭开了新的一页。2001年调配人力、加强管理,全面规模化、规范化开展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技术。2002年开始开办“全国分娩镇痛学习班”,至今举办了100余期,培训了来自全国28个省市的麻醉医师、妇产科医师及助产士共计800余名学员,在国内产生广泛影响力。此举为推广分娩镇痛,对提高我国的生殖医学水平和自然分娩比率、造福于我国的广大育龄妇女,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完善科室现代化管理

  1997年至2006年,吴新民教授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麻醉科主任,十年间致力于现代化科室建设,建立完善的交班制度、病例讨论制度、术前访视制度、制定麻醉同意书,建立APS制度和恢复室管理规范等,极大提高了临床麻醉管理水平。

  吴新民教授最早在我国推广并应用了靶控输注和持续输注半衰期等静脉麻醉的最新技术和理论,实现了麻醉信息自动管理,并创建了专家咨询系统。同时将临床用药说明、麻醉科临床工作手册以及整套欧洲麻醉与重症医学临床指南安装入内,可使低年麻醉科医师迅速获得操作规范及指导。科室也率先实现了靶控输注全凭静脉麻醉、静脉麻醉自动控制给药、麻醉病人困难气道处理、术中血液稀释和围术期病人体温管理体系等麻醉科室的现代化麻醉管理。

  吴新民教授兼管SICU期间,积极推动建设围术期医学学科建设,使对术后重症患者从最初的呼吸循环支持上升到了监控心肺功能、呼吸治疗、维持满意的胃肠外营养和水电平衡、预防血栓并发症、治疗脓毒血症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等全面积极的治疗,挽救了许多围术期重症患者的生命。

  加速人才培养

  吴新民教授本人共培养硕士15人,博士38人,此外还全力支持选派青年医师出国深造,掌握国际先进理念、最新知识和技术。主动联系、亲自送出科内9位主治医师去英国和新加坡接受科研及临床麻醉的培训,显着地提高麻醉科医师的水平,其中马大青医师已成长为国内外知名学者。

  与此同时,吴新民教授着力完善住院医师培训制度,致力于培养让患者信任、合作伙伴放心的临床麻醉医师,出色完成国家卫生计生委下达的我国北方基层医院麻醉科医师进修任务,建成麻醉学住院医师培训基地。他任麻醉学会主任委员期间,3年里选送了17位我国优秀中青年麻醉科医师赴新加坡、美国和英国学习。

  学术成果

  吴新民教授先后在国内外核心杂志上发表论文313篇,综述40篇。主编着作5部,参编着作34部。 

医院动态

更多 >

我院举行第二届研究生学术论坛

8月27、28日,我院举行了第二届研究生学术论坛,本次学术论坛共有37名科研型研究生参加,他们分别来自内科、外科、儿科、影像、检验、感染等多个学科专业。杜军保、袁云、王素霞、戚豫、龚侃、陈?、吕继成、周应芳、席志军、杨勇、周炜、李雪迎等多位具有丰富科研经验的导师参加了论坛活动,并对参赛研究生点评、提问和评分。 李海潮副院长致开幕词:“学术论坛是展示和锻炼,也是交流和学习。我们希望越来越多的同学可以参与到论坛中来,这也是我们团队意识的一种体现。研究生期间,我们不仅要培养科研的能力,也要培养对科研工作的热情和喜爱。带着这份激情,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也会终身受益。” 通过同学们的演讲,可以看出大家平时非常努力,而且为了这次论坛做了精心准备。各位导师从科研能力、PPT制作、演讲技巧、英语口语展示等方面进行考查,发现不少同学都有精彩表现,内科和儿科的多位同学在这届论坛上的表现更是可圈可点。在这次论坛上,有两位同学进行了全英文演讲,他们出色的表现赢得了在场老师和同学们的热烈掌声。 在论坛接近尾声的时候,导师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爱才之心:“这次论坛让我们发现了很多优秀的学生,这让我们非常地欣慰。学生时期是最有创造力的阶段,医院里很多的SCI文章都出自我们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以后会鼓励和督促更多的同学参与到论坛中来,在大家交流学习的过程中寻找差距,从而更好地提升科研能力、表达能力。” 研究生党总支书记于岩岩教授做了总结发言:“今年的学术论坛是第二届。令人欣慰的是,我们看到参与的同学更多了,演讲更精彩了,论坛的内容更丰富了。论坛可以让老师更全面地了解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同时增进研究生之间的沟通。今后我们将继续开展学术论坛活动,并且不断完善,争取让更多的老师和同学参与进来,并进一步提高论坛的学术水平。”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有胃炎可以吃水煮花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