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电力医院

心胸血管外科成功应用介入技术治疗锁骨下动脉完全闭塞的“无脉症”

时间:2014-08-12 00:00 作者:复禾健康

  近日北京电力医院心胸血管外科利用介入技术,成功治疗两例锁骨下动脉完全闭塞性的“无脉症”,手术效果满意,术后患者脑缺血症状显着改善,得到患者及家属的一致好评。

  锁骨下动脉的近心段有部分狭窄或完全闭塞性病变,临床诊断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症,该疾病病理基础由于虹吸作用,引起患侧椎动脉中的血流逆行,进入患侧锁骨下动脉的远心端,导致脑缺血性发作引起的头晕、肢体轻瘫、感觉异常、共济失调、晕厥和患侧上肢缺血性的“无脉症”等。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有两大类:各种解剖外旁路术和PTA。

  以往医院心胸血管外科对于锁骨下动脉近心段狭窄的病人采取支架植入术,完全闭塞性病变由于操作难度大均采取腋动脉—腋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该术式必须在全麻下进行,且手术创伤大,对于一些高龄、合并症较多的病人不适用。PTA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兴技术,这项技术具有微创、安全、保持生理和术后恢复快等优势,而且操作安全、疗效满意,正逐渐取代传统手术,该术式是在介入下行锁骨下动脉近端闭塞的血管内球囊扩张成形及支架植入,从而改善患侧手臂的血液供应和治疗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

  上述两例病人分别由医院康复医学科和内分泌科转入心胸血管外科,均采取PTA(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支架置入术)开通成功,表明医院介入诊疗技术在治疗外周血管慢性闭塞性病变(CTO)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医院动态

更多 >

2014年新项目推介:消化内科开展胃肠电图及功能性胃肠病的诊断与治疗

消化内科新引进的最新胃肠动力治疗仪,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具有胃肠动力障碍症状(胃胀、嗳气、早饱、厌食、恶心、便秘等)的功能性消化不良。其原理是通过外加电流刺激驱动胃肠起搏点,模拟健康人胃肠电信号,促使紊乱的胃肠电活动产生跟随效应,以恢复正常节律,从而达到各种功能性胃肠疾病的生物反馈治疗。此项治疗技术操作简便,只需将电极片置于患者胃肠起搏点的相应体表投影,每次治疗约15-30分钟,每天1次,7-10天为一个疗程,约1-2个疗程患者的症状即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临床应用效果明显。 众所周知,人体各部位的运动都有与之相对应的电活动,我们通常称之为“生物电”,如心电、脑电等。胃肠电的产生就是胃肠蠕动的结果。胃肠电图的检测方法同心电图和脑电图一样,都是利用皮肤电极从人体腹壁体表进行记录。我们将皮肤电极置于胃肠部位相应检测点,记录出胃肠电信号,作为胃肠功能活动的客观生物电指标,根据胃肠电波形及参数的改变,对患者作出某些胃肠疾病的诊断。这项检查操作简单,无损伤、无痛苦、无禁忌症,全部检查过程只需20分钟,尤其适用于腹胀、消化不良、慢性便秘病因的检查,以及老年、体弱、小儿和危重症患者胃肠疾病的无创检查。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脑供血不足怎么改善
邵自强
回答: 脑供血不足可通过调整饮食、规律运动、控制危险因素、药物治疗、中医调理等方式改善。脑供血不足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颈椎病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头晕、头痛、视物模糊等症状。 1、调整饮食 减少高盐高脂食物摄入,每日食盐量控制在5克以内,避免食用动物内脏、肥肉等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食物。增加深海鱼类、坚果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有助于改善血管弹性。每日摄入500克新鲜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C和膳食纤维,促进血液循环。 2、规律运动 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太极拳等,运动时心率控制在最大心率的60%-70%。避免突然剧烈运动,运动前后做好热身和放松。长期坚持规律运动可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脑部血液供应。 3、控制危险因素 严格监测血压,将血压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糖尿病患者需将空腹血糖控制在7.0毫摩尔/升以下。戒烟限酒,每日酒精摄入量男性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保持规律作息,避免长期熬夜和精神紧张。 4、药物治疗 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预防血栓形成,尼莫地平片改善脑血管痉挛,银杏叶提取物片促进脑部微循环。合并高血压患者可使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控制血压,高脂血症患者可使用阿托伐他汀钙片调节血脂。 5、中医调理 采用针灸治疗可选取百会、风池、足三里等穴位改善脑部气血运行。中药可使用丹参、川芎、红花等活血化瘀药物,如复方丹参滴丸。配合推拿按摩颈肩部肌肉,缓解椎动脉受压情况。 脑供血不足患者需建立健康生活方式,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突然改变体位。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每半年进行一次颈动脉超声检查。若出现持续头晕、肢体无力等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进行头颅CT或MRI检查,排除急性脑血管病变。日常可进行颈部保健操,避免长时间低头,睡眠时枕头高度以8-15厘米为宜。 邵自强主任医师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