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医院介绍 Hospital about us

基本资料

医院等级:三级甲等

医院类型:中医医院

医院性质:公立

医院医保:

特色科室:肿瘤科、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内分泌科

预约挂号
医院介绍

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是一所以中西医结合为特点的大型现代化“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始建于1942年,原名“成都市立医院”,是首批“全国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全国“百佳医院”、国家级“爱婴医院”,是国家全科医学临床培训基地、四川省全科医学临床培训基地、四川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及四川省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级中医药继续教育和全科医学培训基地,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四川省、成都市继续医学教育基地;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西医临床医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院、西南医科大学成都中西医结合学院、川北医学院附属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成都医学院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医院由位于高新区万象北路的南区和位于红星路一段的北区组成。医院南北两院区占地面积约83379.05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23995.91平方米;编制床位1860张。医院科室设置完整,门类齐全,现有一级科室26个,二级科室81个。在职职工26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343人,博士后、博士115人,硕士363余人。现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7人;享受成都市政府特殊津贴人员9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人;四川省卫计委学术和技术带头人选1人;四川省卫计委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4人;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学术和技术带头人6人;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7人;成都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人员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6人;四川省名中医17人;成都市名中医25人;国家级一级学会委员及以上人员42人。有国家级重点专科4个(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内分泌科、儿童康复中心),省级重点专科13个(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内分泌科、儿童康复中心、针灸[神内]内科、神经外科、普外科、骨科、耳鼻咽喉科、肿瘤科、超声科、中医老年病科、麻醉科);市级重点学(专)科9个(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内分泌科、血液科;呼吸内科、普外科、耳鼻咽喉科、儿童康复中心、妇产科);国家级中医药科研(二级)实验室3个(呼吸病理生理实验室、心血管功能实验室、内分泌代谢实验室);“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3个(全国名中医王静安、王晓东、张勇传承工作室);“四川省名中医工作室”6个(四川省名中医王静安、王晓东、赖玉琴、牟玉书、常振湘、陈福安工作室)。省级中心2个(四川省中医药重大疾病防治中心〈小儿脑瘫〉、四川省中医药治未病中心〈刮痧〉);成都市医疗质量控制中心7个(儿童保健质量控制中心、内分泌质量控制中心、耳鼻咽喉质量控制中心、血液内科质量控制中心、健康体检质量控制中心、超声医学质量控制中心、医用高压氧质量控制中心)。在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内分泌科、儿童康复科、中医“治未病”等处于西南地区领先地位,具有较高的行业影响力和品牌竞争力。我院的“成都中医名医馆”是目前中国西部地区汇集名中医较多、声誉较大的名医馆,已成为成都市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近年来,医院先后获得包括“十五”、“十一五”“十二五”攻关项目、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计划项目和省、市重点科技项目300余项,获各级政府科技进步奖200余项,申请专利10余项。医院目前拥有各种大型现代化医疗设备总值达4亿元,资产总值近30亿元。医院规模、技术水平、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和品牌影响在中西部地区同类医院中名列前茅,正向建设与国家中心城市相匹配的全国规模较大、实力较强、行业较优的中西医结合医院昂首迈进。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医院动态

更多 >

我院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中医住院医师、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培养)基地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23号)、《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国卫科教发〔2013〕56号)精神,加强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工作,在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推荐基础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遴选确定了首批208个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217个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基地(临床培养基地)、309个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基地(基层培养基地),四川省获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13个、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基地16个。我院同时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中医住院医师、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培养)基地,也是成都市级医疗机构中唯一的同类基地。 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和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基地是承担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工作的规范化培训机构。我院作为培训基地要严格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各项规定,加强自身建设,完善相关条件,确保培训质量。特别是要注重培训过程管理,加强培训过程的质量评价,为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作出贡献。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脑梗是怎么造成的
邵自强
回答: 脑梗通常由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小动脉闭塞、血液高凝状态、血管炎等因素引起。脑梗是指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可能表现为突发偏瘫、言语障碍、意识模糊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通过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并遵医嘱进行溶栓、抗凝或手术治疗。 1、动脉粥样硬化 长期高血压、高血脂或糖尿病可能导致脑血管内皮损伤,脂质沉积形成斑块,逐渐阻塞血管腔。这类患者常伴有头晕、短暂性肢体无力等先兆症状。治疗需控制基础疾病,可遵医嘱使用阿托伐他汀钙片、阿司匹林肠溶片、氯吡格雷片等药物稳定斑块。 2、心源性栓塞 房颤、心脏瓣膜病等疾病易在心房内形成血栓,脱落后随血流阻塞脑动脉。此类脑梗起病急骤,多伴有心悸、胸闷等心脏症状。需长期服用华法林钠片、达比加群酯胶囊等抗凝药物,严重者需行左心耳封堵术。 3、小动脉闭塞 长期吸烟或高血压可导致脑内微小动脉玻璃样变,管腔狭窄闭塞。常见于基底节区腔隙性梗死,表现为单纯运动或感觉障碍。治疗以控制血压为主,可选用硝苯地平控释片、厄贝沙坦片等降压药物。 4、血液高凝状态 恶性肿瘤、妊娠或遗传性抗磷脂抗体综合征可能导致血液黏稠度增高。这类患者易反复发生血栓,需检测凝血功能,必要时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预防栓塞。 5、血管炎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大动脉炎、结节性多动脉炎可引发血管壁炎症性增厚。患者多伴有发热、血沉增快等全身症状,需通过糖皮质激素如醋酸泼尼松片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 预防脑梗需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每日食盐摄入不超过5克,保持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或游泳。避免熬夜和情绪激动,房颤患者应严格遵医嘱抗凝。出现突发性头痛、肢体麻木等症状时须立即就医,溶栓治疗黄金时间为发病后4.5小时内。康复期可在专业指导下进行肢体功能训练和语言康复。 邵自强主任医师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