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急诊科 (共3位医生)

科室简介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急诊科创建于1984年,是我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临床科室之一。张恩雨主任医师曾任首届急诊科主任。陆权素、丛玉芳、毛节明、邓正照、贺蓓、郭长吉等专家曾先后任急诊科主任,赵鸣武、藏友梅、王瑞儒、葛堪忆、黄雪彪、郭丽君等专家曾任急诊科副主任。急诊急救医学是临床医学、基础医学与多学科互相结合、互相渗透的、特殊的、新兴的综合性边缘学科。随着医学科学的快速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增长,急诊急救医学受到了极大的重视。近年来,院领导非常关心和支持急诊科建设,投入大量人力、资金,不断壮大队伍、配备设施,组建了一支以内科医师为主体的急诊医师队伍。郑亚安主任和刘桂花书记带领急诊科全体人员,团结协作、共同努力,重视和加强学科建设、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改善医疗环境、整顿医疗秩序、细化急诊流程、狠抓服务态度、提高医疗质量、力保医疗安全,使急诊科的面貌焕然一新,先后获得“五一劳动奖状”、先进党支部、服务创新奖等多项荣誉。
急诊科与心内科、呼吸科、消化科、神经科、肾内科、内分泌科、血液科、介入科及外科系统相关科室密切合作,共同建立紧急救治危重病人的医疗平台,充分发挥和利用急诊科拥有的技术力量和先进的仪器设备。使呼吸心跳骤停、休克、急性中毒、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肺栓塞、呼吸衰竭、肾功能衰竭、糖尿病危象、急性脑血管病、急性胰腺炎、消化道出血、多发复合伤等各科急症均可在急诊科接受溶栓、介入、呼吸支持、血液净化、内镜检查治疗等先进的医疗技术服务,使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2009急诊科实施心肺复苏 512例,急性呼吸衰竭呼吸机治疗313例,累计上机时间1678小时。急诊科与心内科、呼吸科、神经科、消化科、介入科共同建立的绿色通道保证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脑血管病、急性血栓栓塞和急性出血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2009年急诊心脏介入治疗548例,急性脑血管病溶栓治疗 79例,急性肺栓塞及其他血管栓塞介入治疗 72例,急诊胃、肠镜 1626例。
近几年随着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急诊科现有固定医护人员98人,其中医师21人,包括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2人、主治医师8人、住院医师11人,其中医学博士1人、硕士13人、在读博士2人、在读硕士1人;护士77人,其中主管护师9名、护师22名。急诊科拥有最先进的呼吸机19台、除颤仪3台、洗胃机 3台,血液灌流机2台,惠普中心监护系统(1拖8)及遥测监护系统4套(1拖8)、血气分析仪4台。全院各科室均设急诊值班人员,随时接诊专科急诊病人,及时抢救危重病人,随时为病人实施 电除颤、电复律、呼吸支持、洗胃、血液净化、生理、生化指标监测等抢救措施。
急诊科构成分为各科诊室、抢救室、洗胃室、手术室、观察室、输液室、病房等部分,抢救室设置9张抢救床位,观察室设置16张留观床位,病房设置24张住院床位,其中有6张重症监护床位,基本上满足了日常诊疗的需要。2009年急诊科就诊总人数158959人,日均435人,抢救总人数3489人,抢救成功率92.8%,抢救床使用率212%;留观总数32153人,人均留观人数88人,加床率400%;急诊病房入院490人次,平均住院日15.6天,床位使用率在92.9%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医院动态

更多 >

我院召开2014年教学工作会暨教师节表彰会

9月11日下午,在第30个教师节之际,我院召开2014教学工作会暨教师节表彰大会。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王宪,我院院长乔杰,副院长刘晓光、高炜,纪委书记刘东明等出席,医院学位委员会委员、教学管理委员会委员、招生工作组专家、医院教学评估专家、各科室教学主任、教学秘书、班主任、教育处工作人员、获表彰的教师等共100多人参加会议。会议由教育处处长曾辉主持。 乔杰院长首先致辞。乔院长代表医院党政领导祝医院所有教师节日快乐,并对教师们为医院人才培养所付出的辛勤劳动表示感谢。乔院长从今年北医迎新会谈到了到自己刚入医学院时的情景,联想到自己学习工作中老师的培养和教育。她说朴实的行为承载着“厚道”的精神,从学生成长为教师,我们要继续传承。她通过运动医学科杨渝平获得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第一名,集体和个人付出与收获为例,指出北医三院精神正是融化在类似的一件件事情中。同时,乔院长也强调了住院医师基地培养的重要性,并强调教学是医院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正是有大家的无私奉献,三院才取得今天的好成绩。 随后,进行了教师节表彰及颁奖典礼。高炜副院长宣读了各类获表彰人员名单,与会领导和专家为获奖集体和教师颁奖。 接着,毛节明教授作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培养问题及建议”的报告,获得“2014年度北京大学医学部优秀教学团队奖”的骨科副主任宋纯理作了“培养优秀人才 建设一流学科”报告。毛节明教授通过分析北京市住院医师培训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指出在住院医师培养方面,老师要带好作风,认真负责,以身作则,注意细节;抓好学生的基本功训练;抓好各级查房同,使学生能够变被动为主动;要关心住院医师的成长。宋纯理介绍了骨科在医师培养中的经验和做法。 王宪副主任作总结发言。她肯定了此次颁奖、邀请老专家分析问题、优秀科室介绍经验相结合的会议形式,肯定了我院在教学工作中踏实的作风及取得的成绩。她说,医疗、教学、科研相互促进,北医三院多年来重视质量监督,重视转科学生的细节教育,难能可贵,相信这些做法会给北医的教育和三院发展带来很好的效果。王宪还就北医五年教改及北大教学政策进行了简要说明。最后她代表医学部领导感谢我院老师发扬北医“严谨、求实、厚道”的传统,把学生们培养成优秀的医疗人才。 附:北医三院2014年教师节表彰院内获奖名单 一、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13年度教学优秀科室 一等奖:心血管内科 二等奖:运动医学研究所、普通外科、骨科 三等奖:放射科、消化科、妇产科、麻醉科、呼吸科 二、北医三院2014年度青年教师授课比赛 一等奖:盖晓燕(呼吸内科) 二等奖:杜兰芳(急诊科)、张娟(儿科) 三等奖:胡凯(血液内科)、吴奉梁(骨科)、李磊(普通外科)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巨细胞病毒肺炎的症状有哪些
马晓斌
回答: 巨细胞病毒肺炎的症状主要有发热、干咳、呼吸困难、乏力、肝脾肿大等。巨细胞病毒肺炎是由巨细胞病毒感染引起的肺部炎症,常见于免疫功能低下人群。 1、发热 发热是巨细胞病毒肺炎的常见症状,体温可能超过38摄氏度,持续时间较长。发热通常伴随寒战和全身不适,使用退热药物效果可能不明显。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可能出现持续高热,需要及时就医进行抗病毒治疗。 2、干咳 干咳是巨细胞病毒肺炎的典型表现,咳嗽通常无痰或仅有少量白色粘液痰。咳嗽可能逐渐加重,尤其在夜间或平卧时更为明显。严重时可出现胸痛或胸闷感,影响正常呼吸功能。 3、呼吸困难 呼吸困难多出现在疾病进展期,表现为活动后气促或静息时呼吸费力。肺部听诊可闻及湿啰音,胸部影像学检查可见双肺弥漫性间质性改变。严重者可出现低氧血症,需要氧疗支持。 4、乏力 乏力症状较为突出,患者常感到极度疲倦和体力下降。这与病毒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和缺氧有关。乏力可能持续较长时间,即使其他症状缓解后仍可能存在。 5、肝脾肿大 部分患者可出现肝脾肿大,表现为右上腹或左上腹不适。实验室检查可见肝功能异常,如转氨酶升高。这种情况提示可能存在全身性巨细胞病毒感染,需要全面评估和治疗。 巨细胞病毒肺炎患者应注意卧床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以防继发感染。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适当增加优质蛋白和维生素摄入。免疫功能低下者应定期复查,遵医嘱使用抗病毒药物如更昔洛韦注射液、缬更昔洛韦片等进行预防或治疗。出现持续发热、呼吸困难加重等情况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马晓斌主任医师山东省立医院呼吸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