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肝病中心 (共14位医生)

科室简介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肝病中心由中国著名消化病学专家王宝恩教授创办,现任肝病中心主任为前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主任委员贾继东教授。肝病中心是国内知名的肝病科学基础和临床研究单位,是国内开展肝纤维化研究最早的单位之一。中心包括临床医疗(病房、门诊)和实验中心两个部分,为北京暨首都医学重点学科、首都医科大学消化内科学博士学位点及博士后流动工作站、“首都医科大学消化病学系”组成部分。实验中心还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细胞生物学”三级科研实验室及北京市“肝再生及保护”高校重点实验室的组成部分。
  肝病中心拥有大型微粒子酶免疫分析仪、电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仪、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仪及高清晰度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腹水回输仪等与肝病诊断和治疗相关的先进仪器和设备。中心成立十余年来一直坚持走临床与科研相结合的道路,对肝纤维化及早期肝硬化的基础与临床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肝病中心拥有老中青结合的团队,多数医生有医学博士、硕士学位或在国外著名大学接受专业培训和进修。目前,肝病专家门诊中约三分之一患者来自京外及国外,在疾病的诊疗过程中受到多数患者及其家属的赞誉。在患者和业界人士中,肝病专科已经被认为是北京友谊医院的特色之一。
  肝病中心专科特色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阻断和逆转肝纤维化和早期肝硬化
  自1986年起在王宝恩教授的带领下运用中医的理论创建了复方中药“丹芪和肝冲剂”治疗肝纤维化和早期肝硬化。由贾继东教授等多批博士生、研究生经过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对该药物的作用机理、毒副作用、治疗疗效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课题组20余年来一直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纤维化的研究。其中“阻断和逆转早期肝硬化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及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3年科室承担了北京市科委重大课题《抗病毒抗纤维化治疗改善慢性乙型肝炎长期预后的临床研究》,对38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了随机、双盲对照的研究,失访率仅为3%,三年的抗纤维化治疗随访取得较好的疗效。目前国内外均缺乏如此大规模、低失访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观察,获得大量极为珍贵的临床第一手材料和数据库,对于肝炎肝纤维化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是不可多得的临床研究,为后续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2006年以贾继东教授为负责人的课题“慢性乙肝临床转归个体化治疗预测模型研究”又获得国家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572万元的资助。该课题正在进行中。
  科室医生已发表多篇相关临床研究的论文,多次应邀在国内、外作专题学术报告,引起了国内、国际学术界的兴趣。如今北京友谊医院在中西医结合治疗阻断和逆转慢性肝病肝纤维化及早期肝硬化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二、合理、规范应用抗病毒药物治疗
  众所周知,慢性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是一传染性疾病及终身性疾病,随着病情的进展将导致肝硬化、肝癌等严重的并发症,因此迫使病人就医治疗心切,但是掌握抗病毒治疗适应症、最佳时机及合理的药物选择是决定疾病治疗的关键。目前由于抗病毒治疗的指征掌握不恰当,造成了病人不必要的经济浪费,同时造成乙肝病毒变异、耐药等,为后续的治疗带来困难。医院肝病中心王宝恩教授、贾继东教授参与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慢性丙型肝炎防治肝指南》制定,在两位教授的指导下,中心医师严格掌握抗病毒治疗适应症,把握最佳时机,规范、合理应用抗病毒药物。对特殊病人科室可根据病情进行分析,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使病人获得更好的疗效,深受病人的赞扬。
  三、各种少见、疑难肝脏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科室不仅对于临床上最常见的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丙型肝炎及肝硬化及其各种并发症、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治疗较系统和规范,更具特色的是对比较少见和疑难的各种非传染性肝病的诊治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尤其是在胆汁郁积性(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自身免疫性、遗传代谢性肝病及肝脏淀粉样变的诊治方面有独到之处,许多全国各地的不明原因的肝功能异常和不明原因的肝硬化病人在当地医生的建议下慕名前来医院肝病中心就诊,从而得到明确的诊断和治疗。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新生儿有头皮屑怎么回事
顾倩
回答: 新生儿有头皮屑可能是由乳痂、皮肤干燥、脂溢性皮炎、真菌感染、接触性皮炎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清洁护理、保湿处理、药物治疗等方式改善。 1、乳痂 乳痂是新生儿常见的头皮屑样表现,主要由母体激素残留导致皮脂分泌过多,与脱落的表皮细胞混合形成黄白色鳞屑。通常出现在出生后2-6周,多集中于囟门及头顶部位。家长可用婴儿专用软毛刷轻柔清理,或使用橄榄油软化后清洗,避免强行剥落。该情况属于生理现象,无须特殊治疗,多数在6个月内自行消退。 2、皮肤干燥 新生儿皮肤屏障功能未完善,若环境湿度低或过度清洁可能引发干燥脱屑。表现为细小白色皮屑,可能伴有轻微发红。建议家长将洗澡频率控制在每日1次,水温保持在37-38℃,使用无皂基婴儿沐浴露。清洗后3分钟内涂抹含神经酰胺的婴儿润肤乳,帮助修复皮肤屏障。冬季可适当使用加湿器维持室内湿度在50%-60%。 3、脂溢性皮炎 脂溢性皮炎可能与马拉色菌定植或遗传因素相关,表现为油腻性黄色痂皮,常见于头皮、眉弓等皮脂腺丰富区域。家长可用2%酮康唑洗剂每周清洗2次,或局部涂抹1%氢化可的松乳膏缓解炎症。严重时需就医,医生可能开具硫化硒洗剂或联苯苄唑乳膏进行抗真菌治疗。该病易复发但预后良好,多数患儿1岁后症状减轻。 4、真菌感染 白色念珠菌或皮肤癣菌感染可能导致头皮鳞屑伴环形红斑,常见于免疫力低下或长期使用抗生素的新生儿。家长发现异常脱屑时应及时就医,医生可能通过真菌镜检确诊,并开具硝酸咪康唑乳膏或特比萘芬喷雾剂进行局部抗真菌治疗。日常需保持头皮干燥,避免与他人共用毛巾等物品。 5、接触性皮炎 洗发产品、织物残留洗涤剂或汗液刺激可能诱发接触性皮炎,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红斑伴细小鳞屑。家长应停用可疑致敏产品,改用无香料无色素配方的婴儿洗护用品。急性期可用生理盐水冷敷,医生可能建议短期使用0.05%地奈德乳膏控制炎症。日常需选择纯棉衣物,洗涤时充分漂洗以减少化学残留。 新生儿头皮护理需注意保持清洁但避免过度清洗,选择温和无刺激的婴儿专用产品。哺乳期母亲应保持均衡饮食,适当增加富含维生素B族的食物摄入。若头皮屑持续加重、出现渗液或伴随发热等症状,家长须及时带患儿至儿科或皮肤科就诊。日常可定期用婴儿按摩油轻柔抚触头皮,促进血液循环和角质代谢,但动作需轻柔避免损伤囟门。 顾倩副主任医师池州市人民医院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