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心脏中心 (共30位医生)

科室简介

北京友谊医院于1952年开展心血管内科临床诊疗工作,1958年开展心脏外科手术,1989年成立心血管内科,2000年成立北京友谊医院心血管疾病诊治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心血管中心”)
  心血管中心由心血管内科、外科和辅助科室组成。设有3个病区及心脏重症监护病房(CCU),病床77张,其中CCU病床8张,心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ICU)4张。目前工作人员90余人,其中正主任医师7名、副主任医师8名,博士学位14名、硕士学位12名,护士40余人。心血管中心是首都医科大学博士后、博士、硕士培养点,拥有博士导师2名,硕士导师5名。
  心血管中心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在心血管常见疾病、疑难重症的治疗和抢救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是国内率先把心血管内、外科诊治融为一体的中心,为患者提供全面、准确、便捷的医疗服务。拥有心血管造影仪、超声心动图机、射频消融治疗仪、运动负荷试验、动态心电图及动态血压检测等先进的诊断治疗仪器。结合医院其他科室拥有的先进设备,包括了目前世界上最前沿的心血管诊断和治疗手段。
  心血管疾病介入诊断和治疗是心血管中心的优势之一。心血管内科可以完成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永久起搏器置入术、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等。特别是经桡动脉冠脉治疗技术在中心广泛开展,80%以上的患者经桡动脉进行,降低了术后并发症,减少了患者术后长时间卧床带来的痛苦。在国内率先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绿色通道”,一年365天,每天24小时开放,对于挽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生命提供了必要技术手段,争取到宝贵的时间,使死亡率显著下降。心血管外科可以完成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心脏瓣膜修补置换手术、成人及小儿先心病修补术、大血管手术等,特别是在小切口微创方面具有丰富经验,具有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手术疤痕小等特点。
  心血管中心拥有顾复生、沈潞华教授两位全国知名专家,她们目前依然工作在临床一线,言传身教,悉心指导中青年医生,使他们摒弃浮躁、勤于钻研,扎实基本功、技术全面,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
  心血管中心围绕糖代谢与冠心病、心力衰竭发生机制与治疗、房颤发生与治疗开展临床和基础研究,主持教育部博士课题、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教委基金等多项科研课题,同时参与国家重点研究课题,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已有多项研究结果发表在美国循环研究、糖尿病、美国生理学等国际著名医学杂志上,曾获得北京市市级、卫生局多项科技进步奖。在教学方面,承担首都医科大学五、七年制教学任务,是心血管内科医师培训基地,主办针对社区医生的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心血管疾病诊治中心以友谊医院院训“仁爱博精”为根本,以热情周到的服务、精湛的医疗技术为患者解除痛苦。
  血管外科专业情况简介:
  北京友谊医院血管外科专业是北京市最大的血管外科之一,在国内具有较大的影响。2004年经北京市卫生局审批,正式挂牌成为“北京市血管外科中心”。年门诊量达8000余人,年手术量达500余台。对大血管疾病和周围血管疾病均有深入的研究和丰富的治疗经验,尤其是主动脉夹层和主动脉瘤、多发性大动脉炎、布加综合征、内脏动脉瘤、肢体缺血性疾病和颈动脉狭窄等疾病的治疗,在国内一直处先进水平。带膜支架微创治疗主动脉夹层和主动脉瘤已近1200例,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和颈动脉支架治疗颈动脉狭窄达500余例,其较好疗效和较少并发症在国内遥遥领先。最近开展的“无低温无转流下主动脉弓全弓置换术”,消除了病人术中因脑缺血而致中风的风险,达国际先进水平。先后多次为各国驻华使节和外国客人进行了手术和会诊,获得好评。目前正紧紧瞄准国际尖端技术,广泛开展国际学术交流, 以精湛的医技,优良的医德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病人。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脑梗是怎么造成的
邵自强
回答: 脑梗通常由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小动脉闭塞、血液高凝状态、血管炎等因素引起。脑梗是指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可能表现为突发偏瘫、言语障碍、意识模糊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通过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并遵医嘱进行溶栓、抗凝或手术治疗。 1、动脉粥样硬化 长期高血压、高血脂或糖尿病可能导致脑血管内皮损伤,脂质沉积形成斑块,逐渐阻塞血管腔。这类患者常伴有头晕、短暂性肢体无力等先兆症状。治疗需控制基础疾病,可遵医嘱使用阿托伐他汀钙片、阿司匹林肠溶片、氯吡格雷片等药物稳定斑块。 2、心源性栓塞 房颤、心脏瓣膜病等疾病易在心房内形成血栓,脱落后随血流阻塞脑动脉。此类脑梗起病急骤,多伴有心悸、胸闷等心脏症状。需长期服用华法林钠片、达比加群酯胶囊等抗凝药物,严重者需行左心耳封堵术。 3、小动脉闭塞 长期吸烟或高血压可导致脑内微小动脉玻璃样变,管腔狭窄闭塞。常见于基底节区腔隙性梗死,表现为单纯运动或感觉障碍。治疗以控制血压为主,可选用硝苯地平控释片、厄贝沙坦片等降压药物。 4、血液高凝状态 恶性肿瘤、妊娠或遗传性抗磷脂抗体综合征可能导致血液黏稠度增高。这类患者易反复发生血栓,需检测凝血功能,必要时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预防栓塞。 5、血管炎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大动脉炎、结节性多动脉炎可引发血管壁炎症性增厚。患者多伴有发热、血沉增快等全身症状,需通过糖皮质激素如醋酸泼尼松片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 预防脑梗需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每日食盐摄入不超过5克,保持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或游泳。避免熬夜和情绪激动,房颤患者应严格遵医嘱抗凝。出现突发性头痛、肢体麻木等症状时须立即就医,溶栓治疗黄金时间为发病后4.5小时内。康复期可在专业指导下进行肢体功能训练和语言康复。 邵自强主任医师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