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第三人民医院

中西医结合肝病科 (共4位医生)

科室简介
中西医结合肝病科(一)编制床位30张,现有医护人员32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4人,初级职称26人。硕士学位医师4人。诊疗范围:各型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脂肪性肝炎。肝硬化及并发症,肝硬化失代偿期、顽固性腹水、及急性、慢性重型肝炎。医疗特色:以中西药物联合应用治疗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是科室特色;应用辨证论治方法,个体化治疗是科室治疗的特点,在提高乙肝、丙肝抗病毒治疗阴转率以及治疗慢性顽固不愈的肝病方面有丰富的、独特的临床经验。主要特色为:应用补肾养肝方法治疗慢性肝病;应用养阴退黄法治疗难治性黄疸;应用活血化瘀方法治疗肝硬化腹水;应用大剂凉血清营方法治疗急性重型肝炎等。
  中西医结合肝病科(二)编制床位30张,现有医护人员34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4人,初级职称28人。硕士学位医师2人。诊疗范围:中西医结合治疗各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重型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代谢性肝病、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病、脂肪肝等肝病,尤其在慢性乙肝及丙肝的抗病毒治疗;肝硬化抗纤维化治疗;重型肝炎及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肝肾综合症等危重病的治疗方面有独到之处。医疗特色:临床实践已充分显示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肝病的优越性,中医中药仍是治疗慢性肝病难以替代的重要手段。中西医结合肝病二科充分发挥中医、西医二者的优势,将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通过对现代医学辅助检查结果的分析,补充和丰富传统中医辨证,根据肝病发展的阶段性、多变性、多环节的致病特点,立足于中医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两大原则,加以延伸与挖掘,中西医结合多方位、多角度、多环节、多途径、多靶点综合治疗,形成了治疗慢性肝炎的新思路,充分发挥了中西医结合在肝病治疗中的优势,显著提高了临床疗效。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反应性淋巴结是什么
张英泽
回答: 反应性淋巴结是指淋巴结因感染、炎症或免疫刺激出现的良性增生性病变,属于免疫系统正常应答反应。主要有感染性因素、免疫性疾病、肿瘤性疾病、疫苗接种反应、其他因素等原因引起。 1、感染性因素 细菌或病毒感染是导致反应性淋巴结肿大的常见原因。链球菌性咽炎可引发颈部淋巴结肿大,表现为局部压痛和发热;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可能引起纵隔淋巴结钙化,伴随低热和盗汗。EB病毒感染常导致全身多发性淋巴结肿大,需通过血清学检测确诊。治疗需针对病原体选择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利福平胶囊等药物,并配合休息和营养支持。 2、免疫性疾病 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疾病可刺激淋巴结免疫活性增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可能出现腋窝淋巴结持续肿大,伴随关节疼痛和蝶形红斑。干燥综合征可引发腮腺区淋巴结反应性增生,需通过自身抗体检测辅助诊断。治疗需使用甲氨蝶呤片、泼尼松龙片等免疫调节药物,同时监测肝肾功能。 3、肿瘤性疾病 淋巴瘤或转移癌可导致淋巴结病理性增大。霍奇金淋巴瘤典型表现为无痛性颈部淋巴结肿大,伴随B症状如夜间盗汗;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可出现硬质固定包块。诊断需依靠淋巴结活检病理检查,治疗需根据肿瘤类型选择化疗方案如环磷酰胺注射液联合放疗。 4、疫苗接种反应 疫苗抗原刺激可能引起局部引流淋巴结短暂肿大。破伤风疫苗接种后常见腋窝淋巴结反应,表现为接种侧轻度肿痛;卡介苗接种可导致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肿大。这种反应通常2-3周自行消退,无须特殊处理,但需与感染性淋巴结炎鉴别。 5、其他因素 药物超敏反应或不明原因刺激也可引发淋巴结反应性改变。苯妥英钠等药物可能引起全身淋巴结肿大伴药疹;部分患者出现持续性淋巴结增生但无明确病因。这类情况需停用可疑药物,进行淋巴结超声随访观察,必要时行病理检查排除恶性病变。 发现淋巴结肿大时应避免反复触摸刺激,观察是否伴随发热、体重下降等全身症状。保持充足睡眠有助于免疫调节,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C可增强机体抵抗力。若淋巴结持续增大超过2周、质地变硬或固定粘连,应及时进行血常规、超声或病理检查明确性质。日常注意口腔卫生和皮肤清洁,减少感染风险,接种疫苗后出现淋巴结反应可局部热敷缓解不适。 张英泽副主任医师保定市第一中医院内分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