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第三人民医院

ICU (共4位医生)

科室简介

科室简介:

现任科主任(学科带头人)简介

杨玉彬,副主任医师。负责科室工作以来,带领全科积极开展新技术,进一步提高和完善对MODS及MOF的诊断与治疗。积极开展对以呼吸衰竭为主的多脏器功能衰竭患者机械通气的治疗,开展ARDS患者机械通气的肺保护与肺开放治疗策略,并作为科研项目立项。开展持续床旁血滤治疗MODS及MOF患者;开展ICU重症患者的早期营养支持治疗。开展严重感染及感染性休克的早期目标指导性治疗,并逐渐发展为集束化治疗。多次成功举办大同市医学会危重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开展ICU重症患者镇痛、镇静的治疗。

一、学科概况

1991年.为了改变危重病人的抢救与治疗各科分管分治的情况,医院任命医董秀臣为ICU科主任,正式创立重症加强治疗病房。当时配有医生6人,护士10人,医护人员均为抽调原内科各科室的骨干人员。装备美国太空实验室监护仪(1拖6)1套,纽邦100呼吸机1台,除颤器1台,临时起搏器1台,喉镜1套,气管插管包、胸腔、腹腔、腰穿穿刺包各1套以及多台吸引器。在董秀臣主任的带领下,ICU将国外及国内先进经验引进到医院,实现了危重病人集中收治,极大提高了危重病人的救治率。

1994年马洪山接任科主任后,在前辈艰苦创业的基础上,加强人才梯队的培养,注重学科的发展和科室规范化建设,增强与兄弟科室的协作。在院领导的支持及全科职工的共同努力下,科室管理及学科建设得到长足的发展,人才梯队逐渐完善,收治危重病人数逐年增加,特别是永久性起搏器置入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治疗PSVT等先进技术的开展填补晋北地区的空白。ICU成为大同市危重病人抢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应变的一支生力军。

1998年7月杨玉彬负责科室工作并于2000年任科主任,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和多脏器功能衰竭(MOF)诊断与治疗水平进一步提高,并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在医院领导的支持下,ICU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2002年,ICU更换飞利浦1托6彩色监护仪,多台国产监护仪,装备德国DRAGER呼吸机3台,美国鸟牌呼吸机1台,无创呼吸机PV1021台,血气分析仪和颅脑降温仪各1台。设备的增加明显增强了ICU的力量,显著提高ICU抢救危重病人的能力。2003年ICU开展对严重呼吸衰竭患者的机械通气治疗,每年应用呼吸机治疗呼吸衰竭上百例,获得较好的效果。

2005年,成立大同市医学会重症专业委员会,杨玉彬当选为主任委员。多次成功举办大同市医学会危重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促进了大同市危重症医学的发展。

2006年医院为改善ICU的工作环境,在住院大楼五层修建无菌层流病房。2007年1月10日ICU层流病房正式开放,病房面貌焕然一新,新的ICU隔离管理制度和更有效的护理使危重病人院内感染的发生率明显减少,压疮发生率几乎0。2008年,医院又为ICU配备了2台VELA呼吸机,使得ICU救治危重病人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目前ICU配备医生8人,其中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2人,初级职称2 人。护士 22人,其中中级职称 1人,初级职称21人。

目前,ICU已成为一个人员配备齐全,技术先进,设备精良,管理规范的科室。ICU每年收治的危重病人愈来愈多,抢救成功率也越来越高。

二、专业技术

1991年建科,开展各种心脏病所致的心力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病、肺源性心脏病、肺型脑病、呼吸衰竭;各种肾脏疾病、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糖尿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及外科、妇科、儿科、消化等各科重症患者。

1994年,开展永久及临时心脏起搏器的安装,PVST射频消融术、机械通气、呼吸支持等。

2002年,开展ARDS患者的肺复张策略。开展机械通气患者的规范气道管理研究。

2004年,开展持续床旁血滤治疗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肾功能衰竭患者,开展胃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全胃肠外营养支持治疗。

2006年开展严重感染及感染性休克的早期目标指导性治疗;ICU危重患者镇痛镇静的积极应用;ARDS患者机械通气的肺保护与肺开放策略的应用。

2007年开展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腹腔大量渗液腹腔置管引流术。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喝牛奶就拉肚子怎么回事
李辉
回答: 喝牛奶后拉肚子可能与乳糖不耐受、牛奶蛋白过敏、胃肠功能紊乱、肠道感染、炎症性肠病等因素有关。可通过调整饮食、补充乳糖酶、药物治疗等方式缓解。 1、乳糖不耐受 乳糖不耐受是最常见的原因,由于体内缺乏乳糖酶,无法分解牛奶中的乳糖,导致腹泻、腹胀等症状。建议选择低乳糖或无乳糖牛奶,或在饮用前服用乳糖酶片。乳糖酶缺乏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也可能随年龄增长而出现。症状通常在饮用牛奶后30分钟至2小时内出现。 2、牛奶蛋白过敏 牛奶蛋白过敏属于免疫系统异常反应,常见于婴幼儿。表现为饮用牛奶后出现腹泻、皮疹、呕吐等症状。需严格避免含牛奶蛋白的食物,可选择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粉。牛奶蛋白过敏可能伴随其他过敏症状,如湿疹或哮喘。家长需注意观察孩子症状变化。 3、胃肠功能紊乱 胃肠功能紊乱可能导致对牛奶不耐受,常伴有腹痛、腹泻等症状。可能与压力、作息不规律等因素有关。建议少量多次饮用牛奶,配合益生菌调理肠道菌群。胃肠功能紊乱通常表现为间歇性症状,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改善。 4、肠道感染 急性肠道感染后可能出现暂时性乳糖酶缺乏,导致饮用牛奶后腹泻。常见于轮状病毒感染后,可持续数周。此时应避免饮用牛奶,待肠道功能恢复后再逐渐尝试。肠道感染可能伴随发热、呕吐等症状,需及时补充水分防止脱水。 5、炎症性肠病 克罗恩病或溃疡性结肠炎等炎症性肠病患者可能对牛奶不耐受。这类疾病通常伴有慢性腹泻、腹痛、体重下降等症状。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美沙拉嗪肠溶片、柳氮磺吡啶肠溶片等药物控制炎症。炎症性肠病需要长期管理,患者应定期复查。 对于喝牛奶后拉肚子的情况,建议先从饮食调整入手,如症状持续或加重应及时就医检查。平时可尝试少量饮用酸奶等发酵乳制品,其中乳糖含量较低。保持规律作息和适度运动有助于改善胃肠功能。若确诊为乳糖不耐受,可选择添加乳糖酶的奶制品或植物奶替代。家长需特别注意婴幼儿的饮食反应,出现过敏症状应立即停止喂食并咨询医生。 李辉主任医师中日友好医院肛肠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