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脾胃肝胆病科 (共38位医生)

科室简介

脾胃肝胆病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国家中药临床药理基地、河南省中医管理局重点专科、河南中医学院内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点,肝病学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单位、是(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科室拥有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36人的专业人才队伍。雄厚的技术力量和先进的医疗设备,使脾胃肝胆病科在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方面走在全省的前列。

脾胃肝胆病科设有专科门诊、内窥镜室、人工肝治疗中心,年门诊量达5万余人次,2个病区开放病床92张。依据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以辨证辨病相结合,多年来把中医药治疗胃肠病、肝胆病作为重点研究方向,并形成了完整独特的诊疗体系。对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慢性腹泻等疾病采用“胃胀舒合剂”、“胃痛宁合剂”、“润肠通便浓缩丸”、“夏连抑幽胶囊”等系列专药,健脾和胃、疏肝理气、化湿活瘀效果显著。对于慢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等疾病,提出“抑制病毒、保护肝脏、调整免疫紊乱、防止组织纤维化”肝病治疗新观点,并研制出“消脂护肝胶囊”、“肝炎康”等特色制剂,临床疗效显著。尤其近年来成功开展中医中药四联疗法治疗急性胰腺炎,能迅速缓解病情、减轻症状,预防并发症。

脾胃肝胆病科拥有血氨快速检测仪、碳14呼气检测仪、腹水回输机、胃镜、肠镜、肝病治疗仪等先进的诊疗设备,率先在河南省成功引进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症肝炎,有效提高了临床诊治水平和危重病的抢救成功率。

脾胃肝胆病科近年来,开展了脂肪肝、重症肝炎、萎缩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等疑难危重病重点攻关和探索中,取得了丰硕成果。参加国家“中医药防治慢性乙型肝炎”“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北京市“中国重型肝炎、人工肝治疗指南研究”等重大科技攻关课题24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2项,厅局级科技成果奖15项,在省级以上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

脾胃肝胆病科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在消化系疾病的临床治疗和研究探索中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脾胃肝胆病科一区发挥中医在诊治消化系统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中医的“脾胃学说”对临床具有重要指导价值。从目前常见病、多发病着手,从中医药特色中寻找突破口,在胃肠病的治疗方面形成完整的诊疗体系,无论在病房、门诊,均强化突出中医特色,针对西医治疗胃肠病复发率高的特点,发挥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以辨病、辨证相结合,对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腹泻的治疗,提出了胃肠病病位在脾,气滞、瘀血、痰湿为标,痰瘀交阻,湿瘀蕴结为其病理变化的基础。在治疗上提出疏肝理气、和胃止痛、化瘀祛湿、止血敛肌,促进胃肠粘膜修复的观点,研制出了针对胃炎、胃肠功能障碍等疾病的系列专病用药,临床应用取得满意疗效。中医药内服、外敷、灌肠、灌胃“四联”疗法,救治了急性胰腺炎的患者的生命,其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我省是胃癌高发区,探索本地区胃肠病的发病规律及有效的防治途径是消化科的主要研究方向。该科率先在省内开展了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的癌前病变与早期胃癌的普查普治工作。近年来对幽门螺杆菌与胃粘膜癌前病变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讨。在胃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对于HP相关性胃炎的治疗,已摸索出一套适合本地区特点的较好根治方案。在消化系统的常见、多发病及疑难、危重疾病的诊治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已形成一套自已的诊疗常规。多年来,救治了大量危重疾病患者,以精湛的医技和良好的医德赢得了广泛的好评。

脾胃肝胆病科一区主治病种: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急性胰腺炎、各种病因引起的肝硬化、药物性肝炎、脂肪肝、自身免疫性肝炎、胰腺癌、胃癌和结肠癌等消化系统疾病。

脾胃肝胆病科一区药物:

1、消脂护肝胶囊,主要治疗脂肪肝、脂肪肝合并慢性胆囊炎及各种原因所致的血脂升高,具有理气活血、化痰祛湿的功效。

2、软肝丸,主要治疗慢性肝炎肝纤维化及肝硬化脾脏肿大等,有软肝缩脾的功效。

3、退黄合剂,主要治疗各种原因所致的黄疸升高,有明显的退黄作用,具有凉血活血、疏利肝胆之功效。

4、胃胀舒合剂,治疗各种原因所致的胃脘部胀闷不适,有行气消胀之功效,适用于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病证。

5、胃痛宁合剂,治疗各种原因所致的胃脘部疼痛不适,有行气通络止痛之效,适用于慢性浅表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红斑渗出性胃炎等。

6、润肠通便浓缩丸,治疗习惯性便秘,具有滋润肠道、通腑泻下的功效,无论体质强弱、男女老幼均可适用。

7、夏连抑幽胶囊,治疗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有杀灭幽门螺杆菌的作用。

脾胃肝胆病科二区拥有人工肝支持系统、肝病治疗仪、腹水回输机、血氨快速检测仪、肝病实验室。主治病毒性肝炎(乙肝、丙肝)、重型肝炎、高胆红素血症、肝硬化腹水、脂肪肝、酒精性肝病、肝癌、胆囊炎及胆石症等肝胆疾病以及慢性胃肠炎、消化性溃疡、胰腺炎、肠易激综合症、溃疡性结肠炎、消化道肿瘤等胃肠道疾病。我科与北京佑安医院联合,参与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人工肝治疗重肝的中心研究,进行高胆红素血症与临床研究,开发研制“赤丹颗粒”??退黄新方。与中国人民解放军302医院合作参加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中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十一五科技攻关项目“益元活血颗粒”应用临床效果良好,强强联合,使肝病治疗更上新台阶。

脾胃肝胆病科二区经过长期研究,精心研制出治疗急、慢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肝纤维化、肝硬化的系列方药,其中院内制剂肝炎康丸、消脂护肝胶囊、软肝丸、退黄合剂、慢肝康丸等临床应用数年,疗效显著,形成专科有专家、专家有专方重点科室。科室秉承中医外治疗法的精髓,吸纳民间疗法的精华,开展项目有:针刺、艾灸、脐火疗法、中药封包、中药灌肠、循经拔罐、穴位指针、穴位埋线、穴位注射、穴位贴敷、耳穴压豆等。并积极引进新技术,在河南省首家引进人工肝支持技术治疗重型肝炎,提高了危重病的抢救成功率。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医院动态

更多 >

我院心血管内科专家应邀到哈密地区进行学术交流

应我院对口援疆单位哈密地区第二人民医院和哈密地区心血管学会的邀请,我院心脏病诊疗中心副主任杜廷海教授、朱初麟教授、徐寒冰主管护师一行赴哈密日前开展为期两天的学术交流活动。在短短的两天时间里,专家们不辞劳苦,充分利用宝贵的时间,开展了包括学术讲座、心血管内科教学查房、心血管疑难病例会诊、心血管介入手术演示(冠脉支架植入术及起搏器安装术)、心血管疾病特色护理技术等多种活动,深受好评。 杜廷海教授作题为“恶性心律失常和高危型电生理异常综合征诊治进展”学术讲座。交流活动从上午9点开始一直持续到下午7点半。为了争取时间,中午我院专家在手术室轮换用餐,保证手术连续进行。在 10个多小时的连续、紧张工作中,我院三位专家通过标准化的教学查房及高水平的学术讲座与交流,诊疗思路清晰的疑难疾病会诊,技术精湛的手术示教,对受援单位心血管病专业技术提高、专业人才培养、学科规范化建设等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朱初麟教授及我院援疆专家程江涛教授还出席了由哈密地区心血管学会主办的第五届“东天山心血管病论坛”学术交流活动。朱初麟教授作了题为“ACS抗栓治疗”的学术报告,我院援疆专家程江涛教授作题为“肺动脉高压与右心衰竭”的学术报告,两位专家的精彩报告受到了与会代表的高度好评。徐寒冰护士长与哈密地区二院护理部和心内科就科室护理质量的提高、规范化管理进行了交流,同时进行了护理查房。 我院专家这次哈密地区的学术交流活动,促进了当地医疗技术的发展,为豫哈两地医学学术交流与合作提供了较好的模式,有力地支持了我院对口援疆工作。(援疆专家程江涛、赵润濮、吴峰)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睾酮偏高是什么原因
李青
回答: 睾酮偏高可能与遗传因素、多囊卵巢综合征、肾上腺皮质增生、药物影响、内分泌肿瘤等原因有关。睾酮偏高通常表现为月经紊乱、体毛增多、痤疮等症状,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等方式干预。 1、遗传因素 部分人群因家族遗传倾向导致体内睾酮水平偏高,可能与基因突变或遗传代谢异常有关。这类情况通常伴随青春期发育异常或家族成员类似病史,需通过基因检测明确诊断。日常需避免高脂高糖饮食,减少外源性激素摄入,必要时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螺内酯片等抗雄激素药物调节。 2、多囊卵巢综合征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育龄期女性睾酮升高的常见原因,与胰岛素抵抗、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紊乱有关。患者除睾酮偏高外,常伴有卵巢多囊样改变、排卵障碍,可遵医嘱使用炔雌醇环丙孕酮片调节激素,配合二甲双胍缓释片改善胰岛素抵抗。 3、肾上腺皮质增生 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会导致肾上腺源性雄激素分泌过多,21-羟化酶缺乏是最常见类型。新生儿筛查可早期发现,成年患者可能出现骨龄超前、声音低沉等表现。需长期服用氢化可的松片替代治疗,定期监测激素水平和骨密度。 4、药物影响 滥用雄激素制剂或含激素的保健品可能导致外源性睾酮升高,常见于健身人群使用合成类固醇。部分癫痫患者服用丙戊酸钠缓释片也可能干扰激素代谢。需立即停用可疑药物,并通过肝肾功能检测评估药物副作用。 5、内分泌肿瘤 肾上腺或卵巢的分泌雄激素肿瘤会异常升高睾酮,如卵巢男性化肿瘤、肾上腺腺瘤等。患者可能出现男性化体征快速进展,影像学检查可见占位性病变。确诊后需手术切除肿瘤,术后病理检查明确性质。 睾酮偏高者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压力。饮食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限制乳制品和红肉摄入,增加十字花科蔬菜如西蓝花帮助雌激素代谢。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但需避免过度力量训练刺激雄激素分泌。所有药物治疗均需严格遵循医嘱,定期复查激素六项和超声检查,出现多毛、脱发等症状加重时及时复诊。 李青主任医师北京安贞医院泌尿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