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肿瘤医院

超声科 (共5位医生)

科室简介

科室精神:以人为本,细微之处提升服务;精益求精,博学创新促进发展

我院超声科始建于建院之初,见证并经历着医院的发展变迁,是一个有着优良传统的优秀科室。第一任主任袁素一是中国超声医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是河南省超声医学会和物理康复学会创建人之一,对我国超声诊断的普及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历经30年的发展,超声科的队伍不断壮大,素质不断提高,形成了一支梯次合理、技术过硬的专业团队。超声科现有专业技术人员16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者3人,具有中级职称者6人;具有研究生学历者9人,达诊断医师半数以上。

超声科不但拥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还配有先进的专业设备。目前,科室拥有高端全数字化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12台,超声探头配置齐全,除常规心脏、腹部、浅表器官探头,还配有腔内探头、探头穿刺附属配置,完全能够满足临床各个专业学科诊治的不同需求。2003年,超声科率先建立了省内第一家网络超声工作站,实现了科室电脑化管理。工作站通过多机联网,使图文资料存储、处理及查询变得简单而快捷,提高了工作效率,规范了报告书写,在医疗、教学和科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超声诊断是现代医学影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影像技术相比,超声检查快捷、无创、费用低廉、诊断符合率高,可对全身的软组织进行实时、清晰的动态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被誉为“无创性血管造影”,对肿瘤的诊断及肿瘤良恶性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介入性超声使“影像与病理结合,诊断与治疗结合”,提高了超声的临床应用价值。超声造影是利用新型微气泡造影剂,结合新的超声造影技术,实时显示微泡在受检区血管内的分布和运动情况,使非创伤评价实质器官的血流灌注成为可能,在用于肝脏肿瘤灌注类型的评价时,对肝脏肿瘤的检出、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目前,超声科开展的主要业务领域涵盖腹部、妇科、小器官、心脏、血管的超声诊断和介入性超声,对肿瘤疾病的超声诊断经验丰富,在甲状腺、乳腺、淋巴结超声诊断方面更具优势。

超声科团队时刻关注专业领域发展动向,不断更新知识,积极开展新技术,在省内率先应用了“乳腺影像与数据系统(BI-RADS-US)”,并以继续教育的形式举办了全省乳腺超声专题研讨会,积极推广应用,规范操作技术,提高诊断水平,促进影像与临床的交流。超声科在国内较早开展了“超声造影”新技术,填补了省内空白,进一步提高了超声对肝脏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在此基础上,超声科应用新技术解决了肝脏非典型性局灶性病变的诊断。

为了做精颈部淋巴结的超声定位诊断,超声科将头颈科专家请进科室,共同讨论研究,不断探索,将美国耳鼻喉头颈外科学会制定的头颈部淋巴结分区移植应用于超声诊断,大幅提升了超声诊断水平和临床治疗效果,吸引了国内多家医院同行前来学习。

超声科不断拓宽业务范围,服务临床,将超声心动图应用于放、化疗病人心脏损伤的评估与监测,为病人的治疗保驾护航。颈部动脉血管的超声评估检查,对于手术病人脑卒中预防、规避医疗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超声科结合专业特点,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把对患者的真情与关怀体现于细微之处。科室开展了电话预约,分时段预约,为患者节约时间。为了缩短候诊时间,超声科推出午间连班,午休时间也有值班工作人员,用勤劳换得及时诊断,赢得了患者的赞扬。肿瘤患者对疾病充满恐惧,对医生有着特殊的心理诉求。超声科工作人员将心理疏导融入检查过程中,通过交谈将疾病预防知识传达给患者,对患者进行精神抚慰。为满足特殊患者及家属的要求,超声科为其配备经验丰富的高级职称专家,缓解其精神压力,赢得了他们的信任。2011年,女性工作人员占多数的超声科被评为医院“巾帼文明科室”。

超声科的努力收获了丰硕成果,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卫生部科学技术成果奖、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河南医药卫生科技成果奖等奖项,承担了多项河南省科技厅、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项目。至今,超声科专家已撰写专著4部,发表专业科研论文数十篇。如今,超声科正在运用精良的设备、精湛的技术,发挥精益求精的精神,为广大肿瘤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诊疗服务,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假性自闭症孩子的症状可以恢复吗
王志新
回答: 假性自闭症孩子的症状通常可以恢复,通过科学干预和家庭支持可显著改善行为表现。假性自闭症多由环境刺激不足、教养方式不当或短期心理创伤等因素引起,与典型自闭症谱系障碍的神经发育异常有本质区别。 1、环境调整 创造稳定的生活环境和规律的作息有助于缓解假性自闭症状。家长需减少电子屏幕暴露时间,增加亲子互动游戏,如积木搭建、绘本共读等结构化活动。保持家庭氛围和谐,避免频繁更换照料者或居住环境,逐步帮助孩子重建安全感。 2、行为干预 应用正向行为支持技术可改善社交回避行为。家长需通过即时奖励强化孩子的眼神接触、简单指令回应等行为,采用图片交换沟通系统辅助表达需求。每日安排15-20分钟地板时间游戏,跟随孩子兴趣引导互动,避免强迫性社交训练。 3、感统训练 针对感觉处理异常可进行专业感统康复。旋转秋千、触觉刷等前庭觉训练能改善注意力分散,平衡木、蹦床活动可调节肢体协调性。家长需观察孩子对声光刺激的敏感程度,逐步脱敏训练每周3-4次,每次不超过30分钟。 4、心理疏导 短期创伤事件引发的症状需心理治疗介入。游戏治疗能帮助孩子表达压抑情绪,沙盘治疗适用于语言受限者。家长需配合治疗师记录行为变化,避免在治疗过程中表现出焦虑情绪,防止二次心理伤害。 5、营养管理 均衡饮食有助于神经功能恢复。增加富含Omega-3的深海鱼类、维生素B族丰富的全谷物,限制精制糖和人工添加剂摄入。对存在挑食行为的孩子,家长需采用小份量多次供餐,将新食物与偏好食物混合过渡。 假性自闭症的干预需要家长保持耐心,建立稳定的日常活动流程,每天固定安排社交互动时间但不过度刺激。定期评估孩子对干预措施的反应,若3-6个月未见改善或出现自伤等严重行为,应及时寻求儿童精神科医生评估排除典型自闭症可能。日常生活中注意避免将孩子与其他儿童过度比较,关注微小进步并及时给予积极反馈。 王志新主任医师中日友好医院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