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协和医院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共30位医生)

科室简介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是湖北省重点学科,现有3个三级学科(耳科、鼻科、咽喉科),122张病床,5个研究室和3个临床专病诊疗中心(包括听觉及平衡诊疗研究中心、变应性鼻炎诊疗与研究中心、鼾症及阻塞性睡眠障碍诊疗与研究中心),员工97人,以及一批医德医风高尚,医疗技术水平精湛的专家教授。建国以来一直是湖北省耳鼻咽喉科学会主任委员所在单位。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科建设:1981年被批准为国家首批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权学科,1995年为博士后招收单位,1997年被批准为部-省共建“211工程”重点学科,1998年被批准为湖北省高校重点学科,2001年成立华中科大同济医学院耳鼻咽喉科学研究所,2003年被评为“湖北省精品课程”,2004年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2006年被批准为“卫生部人工耳蜗捐赠项目手术定点学科”,2007年被评为“国家双语示范课程”。2007被批准为“卫生部耳鼻咽喉科专科医师培训基地”。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临床技术和业务: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双耳(对侧耳)人工耳蜗植入术,眩晕的综合康复治疗,内耳二层楼开窗术,带鼓膜全听骨链同种异体移植术,直入式径路外耳道及中耳成型术;在国内较早并系统地开展了变应性鼻炎的临床诊疗;开展了鼻音的客观定量评价及鼻音异常疾病的诊治,在全国率先将激光应用到耳鼻咽喉科疾病的治疗上。在省内率先开展了:多导人工耳蜗植入术、耳神经手术及眩晕的手术治疗、颅内外贯通肿瘤切除术、侧颅底手术、面神经-舌下神经交叉吻合术,扩大面正中揭翻进路鼻显微手术;内窥镜下鼻颅底手术,如脑脊液鼻漏-脑膜脑膨出的修补、经鼻内镜垂体瘤切除术等;以及鼻眼相关手术如:鼻内窥镜下视神经管减压术、泪囊造瘘术等学科前沿手术。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学教育(教材、杂志及书籍等):主编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五年制统编教材《耳鼻咽喉科学》1?4版,主编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规划教材《耳鼻咽喉科学》,全国高等医药院校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规划教材《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一版、第二版及全国高等院校卫生部研究生规范化教材《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回顾?现状?展望》。编辑出版国内本专业三大核心期刊之一《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并担任《中华耳鼻咽喉科头颈外科杂志》副主编,编写大型参考书《耳鼻咽喉科学》及《实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一、二版,另外副主编或参编各类教材和参考书十余部。完成多项卫生部医学视听教材。黄选兆教授主编的全国医学院校统编教材《耳鼻咽喉科学》第三版获卫生部医药卫生类第三届高等优秀教材一等奖,卫生部医药卫生类杰出科技进步二等奖。孔维佳教授主编的教学课件《耳部常用操作技术》获第四届全国优秀教育音像制品二等奖。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科学研究:主持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1项、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1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1项、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项,国家教育部骨干教师基金2项,省级自然科学基金多项,并开展了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眩晕疾病的基础及临床研究”项目获得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武汉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内耳免疫及自身免疫内耳病的基础及临床研究”获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人才培养:十几年来不间断地举办了一系列国家级、省级继续教育班,并多次独立地主办国际性、全国性的大型学术会议,为推广学科新技术、新理论、新业务作出了重大贡献,现已形成几乎涵盖耳鼻咽喉科各亚学科内容的系列学术活动,部分继教班已成为我科的品牌,如“颞骨解剖及耳显微外科技术学习班”,“耳科学及耳神经科学武汉论坛”,“变应性鼻炎及呼吸道高反应疾病新进展”,“眩晕的诊断与综合康复治疗学习班”,“OSAHS诊断与个体化阶梯式综合治疗学习班”等。学员来自全国二十多个省市,总人数数千人次。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是国家首批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二十多年年来,培养博士研究生近百名,硕士研究生近两百名,他们大部分成为我国耳鼻咽喉科事业的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甚至学科的领军人物,如全国副主委孔维佳教授、长江学者李华伟教授、海军耳鼻喉学会主委孙建军教授、重庆市耳鼻咽喉科主委张学渊教授、同仁医院耳科主任龚树生教授等等。2007年经考评,被批准为“卫生部耳鼻咽喉科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将继续为国家培养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后脑勺突出怎么纠正
高云
回答: 后脑勺突出可通过调整睡姿、佩戴矫正头盔、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改善。后脑勺突出可能与先天性颅骨发育异常、睡姿不当、颅缝早闭等因素有关。 1、调整睡姿 长期保持仰卧位可能导致后脑勺受压变形,建议通过交替侧卧与仰卧缓解局部压力。婴儿期可每2-3小时调整一次头部朝向,使用中间凹陷的定型枕辅助头型塑造。日常避免长时间维持同一睡姿,注意观察头部对称性变化。 2、佩戴矫正头盔 适用于1岁以内颅缝未完全闭合的婴幼儿,通过定向施压引导颅骨自然重塑。需每日佩戴20-23小时,持续3-6个月,定期由专科医生评估矫正进度。矫正头盔需根据头围变化动态调整压力点,对中重度扁头畸形改善效果显著。 3、物理治疗 通过专业手法按摩促进颅骨周边肌肉放松,配合牵引器械辅助矫正。适用于轻度颅骨不对称患者,每周2-5次治疗,需结合颈部活动度练习。治疗期间应监测是否出现皮肤压迫或不适,必要时调整干预强度。 4、颅缝早闭手术 针对病理性颅缝早闭导致的尖头畸形,需在6-12月龄行颅骨重塑术。手术通过重建颅缝释放颅内压力,术后需配合矫形头盔巩固效果。常见术式包括额眶前移术、全颅穹窿重塑术等,需神经外科与整形外科联合实施。 5、美容整形 成年患者可通过颅骨填充或磨削术改善外观,采用自体脂肪移植或高分子材料填充凹陷区域。手术需考虑头皮张力与植入物相容性,术后需避免剧烈碰撞。对于突出显著者可能需分阶段实施截骨矫正。 婴幼儿期发现后脑勺异常应尽早就医评估,3月龄前干预效果最佳。日常注意避免使用过硬寝具,哺乳时交替更换抱姿。定期测量头围并记录头型变化,若伴随呕吐、嗜睡等神经症状需立即就诊。成年患者矫正前需完善颅脑影像学检查,排除颅内病变可能。 高云副主任医师北京安贞医院心血管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