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中心医院

康复科 (共3位医生)

科室简介

株洲市中心医院康复科于1953年创办,现已发展成为一个规模大、拥有现代康复技术与传统中医药特色的科室。科室设有康复门诊、康复病房及康复治疗室,科室不仅有一流的康复技术,而且拥有宽敞的场地和优美的康复环境,门诊康复治疗室面积达1300m2,设有物理因子治疗室(高频、中频、低频治疗室,光疗室、磁疗室、蜡疗室等),PT室,OT室,ST室,假肢矫形室,儿童康复室,传统康复治疗室(针灸治疗室、推拿按摩治疗室、牵引室等),注射治疗室等,治疗室中拥有完备的现代康复治疗设备;病房设有编制床位40张。康复科拥有一支综合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充满朝气的专业技术队伍,由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理疗师、针灸师、推拿师、PT治疗师,OT治疗师,ST治疗师、康复工程师、儿童康复治疗师等)、康复护士所组成的专业技术人员49人,其中副主任医师2名、主任护师1名、主治医师7名,专业技师23名、康复护士12名,博士研究生1名、硕士研究生3名。

以针灸、推拿、理疗、现代康复训练为特色专科,吸收现代康复医学理念,运用物理治疗、作业疗法、语言治疗、吞咽治疗及康复工程等现代康复治疗技术进行现代康复。

科室主诊范围:

痛证:颈、腰椎间盘突出症,颈、腰椎骨质增生,急性腰扭伤,急性踝关节扭伤,急慢性软组织损伤,慢性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四肢风湿、类风湿关节痛,落枕,肩周炎,网球肘,腱鞘炎,腕管综合征,头痛,三叉神经痛,膝关节退行性病变。

瘫证:中风(包括各种脑血管疾病)及颅脑外伤引起的偏瘫,各种原因引起的截瘫、神经损伤,周围性面神经炎引起的面瘫,中风(包括各种脑血管疾病)引起的面瘫,小儿脑瘫引起的智力及体格发育迟缓。

运动功能障碍:各种创伤后运动功能障碍及骨科手术后功能障碍康复。

吞咽障碍及语言障碍:中风(包括各种脑血管疾病)及颅脑外伤引起的吞咽障碍和语言障碍。

特色诊疗:

内科病证:急慢性肠胃炎,胃下垂,浅表性胃炎,习惯性便秘,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慢性咽炎,泄泻,呕吐,呃逆,眩晕,失眠,头痛,慢性疲劳综合症,单纯性肥胖症。

外科皮肤科病证:烧烫伤,荨麻疹,带状疱疹,丹毒,蜂窝组织炎,冻疮。

妇科病证:月经不调,痛经,闭经,慢性盆腔炎,附件炎,胎位不正,不排卵不孕症的辅助治疗。

男科病证: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阳痿,遗精,早泄。

儿科病证:小儿遗尿,小儿消化不良,小儿腹泻,小儿肺炎。

五官科病证:牙痛,咽喉肿痛,鼻炎,麦粒肿,神经性耳鸣耳聋,中耳炎,复发性口腔溃疡,面肌痉挛,青少年近视,颞颌关节功能紊乱。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医院动态

更多 >

女子肝脏巨大血管瘤,射频消融无血切肝解其烦恼

家住天元区的周女士,今年37岁,一次体检发现肝脏占位,B超、CT提示右肝有一个约8×10厘米大小血管瘤。这可吓坏了周女士,于是她来到市中心医院肝胆胰外科就诊。市中心医院肝胆胰外科专家团队经过术前讨论后,决定为周女士行射频消融凝血电极器辅助右肝血管瘤切除术,手术历时2小时,术中出血仅300毫升,手术中未阻断肝门,减少了缺血对肝脏的损害。术后周女士恢复良好,无任何并发症。 据市肝胆胰中心主任、市中心医院肝胆胰外科主任唐才喜介绍, 肝血管瘤大多数属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常在成年人出现症状,女性为多,肝血管瘤是肝内最常见的良性肿瘤,术前大多数病例都能得到确诊,绝大多数无症状,少数因肿瘤较大而出现肝区不适。如有增大趋势,或者位于肝包膜下,有大出血可能,危及生命,应尽早治疗。肝血管瘤虽有先天性因素,但其增长却是后天因素促成的,所以预防就是要尽量避免引起瘤体增长的因素,如正确对待各种事情,解除忧虑、紧张情绪,避免情志内伤,饮食上应少食肥甘厚味及辛辣刺激之品,多吃新鲜蔬菜,不要喝酒,平时注意锻炼身体,如见腹内有积块,身体消瘦,倦怠乏力等症状应早期检查,及时治疗。 目前肝巨大血管瘤治疗仍以手术切除为主,切肝方式多种多样,但传统的肝脏切除手术如指捏法、钳夹法和刀柄分离等方法,因肝创面出血的问题常导致手术视野显露欠佳,手术中易导致肝内血管、胆管甚至下腔静脉撕裂伤,引起术中大出血,这给手术带来困难,且术后容易引起出血、胆漏、腹腔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因此,怎样减少肝脏巨大血管瘤术中出血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成了肝胆胰外科界一直探索的问题。 射频消融凝血电极器辅助切肝技术是近年来国际上先进的切肝技术之一,其主要优点是在切肝过程中明显减少出血或不出血,术中不需阻断肝门,从而把手术对肝功能的影响降到最低,使肝切除过程更安全、快捷。其大大缩短手术时间,缩短术后ICU观察时间、住院时间,能尽快恢复出院,从而减少总体医疗费用。市中心医院肝胆胰外科在省内率先引进该技术,到目前为止,已有8例患者采取此类技术进行肝切除,均获得良好的疗效。 【肝胆胰外科 陈迅】

专家科普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