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中心医院

心胸血管外科 (共8位医生)

科室简介

株洲市中心医院胸心血管外科是株洲市心脏中心、株洲市心脏病急救绿色通道及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血管病技术培训与交流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室始创于1990年,系本学科在株洲地区最早成立的专业科室,率先在株洲地区开展各种胸心血管外科手术。科室位于中心医院住院部南楼五楼,设置床位56张,病房宽敞明亮、整洁舒适、环境优美。现有医护人员30余名,其中医生10名,护士20余名。正高职称1名,副高4名,主治医师5名。年轻医生均为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技术骨干均在国国内外技术顶尖医院进修学习。配套ICU设备设施先进,拥有百级层流专用手术间两间,进口呼吸机、监护仪、体外循环机、高清胸腔镜、主动脉球囊反博等专科设备。

胸心血管外科团队是一支极具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团队,自1990年开始,逐步开展各类普胸及心脏大血管手术。1998年,科室荣获株洲市卫生系统首批特色重点专科。普胸疾病治疗先后开展肺叶切除、全肺切除到支气管袖式切除、隆突切除重建、气管肿瘤切除、高位食管癌切除等手术。同时胸腔镜微创手术常规开展,系省内同级医院中较早独立开展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的单位。对于严重胸部外伤、肺挫伤、连枷胸、心脏裂伤等重症创伤患者救治方面亦积累了丰富抢救经验。心血管疾病治疗先后开展先心病房室缺修补、动脉导管未闭矫治到法鲁氏四联症矫治、单瓣膜置换、双瓣膜置换、重症瓣膜置换、瓣膜成形、主动脉替换等手术。2002年,在省内市州同级医院中首先开展深低温停循环选择性脑灌注下升主动脉+全弓替换手术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微创主动脉腔内覆膜支架植入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2006年始常规开展停跳及不停跳下冠脉搭桥手术,随后瓣膜置换+冠脉搭桥、肺癌切除+冠脉搭桥同期手术等复杂高风险手术逐步开展。

科室先后获省科技进步奖1项、市科技进步奖5项,年收治病人1000余人次,实施各类大型手术600余台次。科室与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北京安贞医院、北大人民医院、上海胸科医院、华西医院、湘雅医学院附属医院等国内一流医院建立了密切协作关系。现任科主任李文灿系省胸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湘雅医学院兼职副教授,株洲市政协委员。科室全体医护人员牢牢树立“大医至精、大德至诚、大术至臻、大爱至仁”的理念,以优良的服务、精湛的技术、良好的医德为全体患者服务。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医院动态

更多 >

女子肝脏巨大血管瘤,射频消融无血切肝解其烦恼

家住天元区的周女士,今年37岁,一次体检发现肝脏占位,B超、CT提示右肝有一个约8×10厘米大小血管瘤。这可吓坏了周女士,于是她来到市中心医院肝胆胰外科就诊。市中心医院肝胆胰外科专家团队经过术前讨论后,决定为周女士行射频消融凝血电极器辅助右肝血管瘤切除术,手术历时2小时,术中出血仅300毫升,手术中未阻断肝门,减少了缺血对肝脏的损害。术后周女士恢复良好,无任何并发症。 据市肝胆胰中心主任、市中心医院肝胆胰外科主任唐才喜介绍, 肝血管瘤大多数属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常在成年人出现症状,女性为多,肝血管瘤是肝内最常见的良性肿瘤,术前大多数病例都能得到确诊,绝大多数无症状,少数因肿瘤较大而出现肝区不适。如有增大趋势,或者位于肝包膜下,有大出血可能,危及生命,应尽早治疗。肝血管瘤虽有先天性因素,但其增长却是后天因素促成的,所以预防就是要尽量避免引起瘤体增长的因素,如正确对待各种事情,解除忧虑、紧张情绪,避免情志内伤,饮食上应少食肥甘厚味及辛辣刺激之品,多吃新鲜蔬菜,不要喝酒,平时注意锻炼身体,如见腹内有积块,身体消瘦,倦怠乏力等症状应早期检查,及时治疗。 目前肝巨大血管瘤治疗仍以手术切除为主,切肝方式多种多样,但传统的肝脏切除手术如指捏法、钳夹法和刀柄分离等方法,因肝创面出血的问题常导致手术视野显露欠佳,手术中易导致肝内血管、胆管甚至下腔静脉撕裂伤,引起术中大出血,这给手术带来困难,且术后容易引起出血、胆漏、腹腔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因此,怎样减少肝脏巨大血管瘤术中出血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成了肝胆胰外科界一直探索的问题。 射频消融凝血电极器辅助切肝技术是近年来国际上先进的切肝技术之一,其主要优点是在切肝过程中明显减少出血或不出血,术中不需阻断肝门,从而把手术对肝功能的影响降到最低,使肝切除过程更安全、快捷。其大大缩短手术时间,缩短术后ICU观察时间、住院时间,能尽快恢复出院,从而减少总体医疗费用。市中心医院肝胆胰外科在省内率先引进该技术,到目前为止,已有8例患者采取此类技术进行肝切除,均获得良好的疗效。 【肝胆胰外科 陈迅】

专家科普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