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中心医院

湖南省首例超声内镜引导下胰腺占位穿刺活检术在我院成功实施

时间:2014-03-20 00:00 作者:复禾健康

  近日,我院消化内科对一位胰体占位怀疑胰腺癌患者实施了超声内镜引导下胰腺组织穿刺活检术,此技术在我省属首例。

  患者郭先生,60岁,因“反复上腹部隐痛1月”到我院就诊,多次B超等检查未能明确诊断,以“腹痛查因”住院。上腹部CT示胰腺癌并转移,超声内镜示胰体占位,考虑胰腺癌并腹腔内转移可能性大,拟于肿瘤科放化疗。但诊断及病理类型不明确,无法制定治疗方案,需行胰腺组织穿刺活检明确诊断。对于肿瘤定性,病理组织学诊断是明确诊断的最重要方法。如何取到病变组织以明确诊断对不同的肿瘤来说具有不同的难度,如食管癌、胃癌和结肠癌等可以通过普通的胃镜或肠镜取得病理学依据。对于身体密闭腔隙内的大部分肿瘤,如肝癌、肾癌、胰腺癌等,以往医生常采用的方式为手术切除肿瘤,在进行治疗的同时获得组织进行诊断。这种方法有两个局限性:首先可能切除的病变组织不是恶性肿瘤,使得本可保留的脏器被切除;其次是病变虽然是恶性肿瘤,但属于晚期,手术意义不大。

  超声内镜引导下的细针穿刺术(EUS-FNA)是解决上述两个难题的好方法。EUS-FNA是在超声内镜及超声彩色多普勒实时引导下,将细针通过内镜的活检腔道在消化道内穿入病变部位获取病变组织从而进行诊断。相比外科手术,其操作简便,创伤小,可反复进行。我院消化内科对郭先生进行了超声内镜引导下的细针穿刺术获取胰腺组织送病理检查,病理明确诊断为胰体腺癌,目前患者已进行放化疗。

  我院消化内科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亦为湖南省市州级医院临床重点专科,是我省唯一配备有诊断与治疗超声内镜设备、率先在省内开展超声内镜诊断技术的科室。EUS-FNA的成功实施,标志着我院消化内科对胰腺癌、肝癌、肾癌等身体密闭腔隙内的肿瘤及腹腔、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瘤的病理诊断有了重大突破,达到省内领先、国内先进水平。

  目前EUS-FNA主要应用领域包括左半肝、胆系(胆囊和胆管)、胰腺、左侧肾上腺、膀胱、前列腺等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胃癌、食管癌和直肠癌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纵膈、腹腔及腹膜后肿块性质的判定等。随着内镜器械和技术的发展,EUS-FNA技术的应用范围将逐渐扩大,副作用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将进一步降低,从而为肿瘤诊断和鉴别提供保障。

医院动态

更多 >

女子肝脏巨大血管瘤,射频消融无血切肝解其烦恼

家住天元区的周女士,今年37岁,一次体检发现肝脏占位,B超、CT提示右肝有一个约8×10厘米大小血管瘤。这可吓坏了周女士,于是她来到市中心医院肝胆胰外科就诊。市中心医院肝胆胰外科专家团队经过术前讨论后,决定为周女士行射频消融凝血电极器辅助右肝血管瘤切除术,手术历时2小时,术中出血仅300毫升,手术中未阻断肝门,减少了缺血对肝脏的损害。术后周女士恢复良好,无任何并发症。 据市肝胆胰中心主任、市中心医院肝胆胰外科主任唐才喜介绍, 肝血管瘤大多数属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常在成年人出现症状,女性为多,肝血管瘤是肝内最常见的良性肿瘤,术前大多数病例都能得到确诊,绝大多数无症状,少数因肿瘤较大而出现肝区不适。如有增大趋势,或者位于肝包膜下,有大出血可能,危及生命,应尽早治疗。肝血管瘤虽有先天性因素,但其增长却是后天因素促成的,所以预防就是要尽量避免引起瘤体增长的因素,如正确对待各种事情,解除忧虑、紧张情绪,避免情志内伤,饮食上应少食肥甘厚味及辛辣刺激之品,多吃新鲜蔬菜,不要喝酒,平时注意锻炼身体,如见腹内有积块,身体消瘦,倦怠乏力等症状应早期检查,及时治疗。 目前肝巨大血管瘤治疗仍以手术切除为主,切肝方式多种多样,但传统的肝脏切除手术如指捏法、钳夹法和刀柄分离等方法,因肝创面出血的问题常导致手术视野显露欠佳,手术中易导致肝内血管、胆管甚至下腔静脉撕裂伤,引起术中大出血,这给手术带来困难,且术后容易引起出血、胆漏、腹腔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因此,怎样减少肝脏巨大血管瘤术中出血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成了肝胆胰外科界一直探索的问题。 射频消融凝血电极器辅助切肝技术是近年来国际上先进的切肝技术之一,其主要优点是在切肝过程中明显减少出血或不出血,术中不需阻断肝门,从而把手术对肝功能的影响降到最低,使肝切除过程更安全、快捷。其大大缩短手术时间,缩短术后ICU观察时间、住院时间,能尽快恢复出院,从而减少总体医疗费用。市中心医院肝胆胰外科在省内率先引进该技术,到目前为止,已有8例患者采取此类技术进行肝切除,均获得良好的疗效。 【肝胆胰外科 陈迅】

专家科普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