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中心医院

创伤骨科 (共9位医生)

科室简介

创伤骨科集医疗、教学与科研为一体的学科,现有医护人员34人。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医师3名及多名主治医师,硕士研究生4名,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多名。本科在创伤救治、骨科微创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和研究成果(其中最大年龄98岁培养行动力髋内固定术) ,以躯干、四肢创伤,骨与关节损伤,以及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骨缺损、骨不连及骨病的诊治及骨盆骨折等严重复合伤、多发伤的抢救与治疗为特色,以骨折愈合模式、神经修复方法及肌腱功能重建为三大主攻方向。

主治疾病:

1)骨与关节的损伤与修复;

2)手、显微、血管外科;

3)严重的复合伤及多发伤;

4)小儿骨折及先天性畸形;

5)各种骨病:骨髓炎、骨肿瘤、骨结核等。

开展手术:

1)各种复杂四肢骨干及关节内骨折开放复位内固定术;以及各种微创技术治疗各种肢体骨折(如肱骨干骨折、胫骨干骨折、股骨近端骨折Mippo技术内固定及粗隆部骨折PFNA内固定等)及骨盆骨折的内、外固定术等等;

2)显微外科手术(断肢、断指再植术,血管神经肌腱移植术,各种皮瓣(如穿支皮瓣、带蒂皮瓣、各种营养血管皮瓣游离皮瓣、骨皮瓣)修复全身皮肤软组织缺损及骨缺损;

3)外固定架治疗骨不连、骨缺损、骨延长;

4)骨病的病灶清除、植骨及固定术;

5)各种畸形的矫形及功能重建术。

创伤骨科学科将面向新世纪、瞄准国际发展前沿,紧密跟踪国际最新发展动态,以“科有特色 人有专长”为目标建设科室长期 高起点 高标准抓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将在显微、微创及导航技术等方面有新的突破,不断提高肢体创伤救治水平,为伤残患者造福,为人类健康服务。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医院动态

更多 >

女子肝脏巨大血管瘤,射频消融无血切肝解其烦恼

家住天元区的周女士,今年37岁,一次体检发现肝脏占位,B超、CT提示右肝有一个约8×10厘米大小血管瘤。这可吓坏了周女士,于是她来到市中心医院肝胆胰外科就诊。市中心医院肝胆胰外科专家团队经过术前讨论后,决定为周女士行射频消融凝血电极器辅助右肝血管瘤切除术,手术历时2小时,术中出血仅300毫升,手术中未阻断肝门,减少了缺血对肝脏的损害。术后周女士恢复良好,无任何并发症。 据市肝胆胰中心主任、市中心医院肝胆胰外科主任唐才喜介绍, 肝血管瘤大多数属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常在成年人出现症状,女性为多,肝血管瘤是肝内最常见的良性肿瘤,术前大多数病例都能得到确诊,绝大多数无症状,少数因肿瘤较大而出现肝区不适。如有增大趋势,或者位于肝包膜下,有大出血可能,危及生命,应尽早治疗。肝血管瘤虽有先天性因素,但其增长却是后天因素促成的,所以预防就是要尽量避免引起瘤体增长的因素,如正确对待各种事情,解除忧虑、紧张情绪,避免情志内伤,饮食上应少食肥甘厚味及辛辣刺激之品,多吃新鲜蔬菜,不要喝酒,平时注意锻炼身体,如见腹内有积块,身体消瘦,倦怠乏力等症状应早期检查,及时治疗。 目前肝巨大血管瘤治疗仍以手术切除为主,切肝方式多种多样,但传统的肝脏切除手术如指捏法、钳夹法和刀柄分离等方法,因肝创面出血的问题常导致手术视野显露欠佳,手术中易导致肝内血管、胆管甚至下腔静脉撕裂伤,引起术中大出血,这给手术带来困难,且术后容易引起出血、胆漏、腹腔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因此,怎样减少肝脏巨大血管瘤术中出血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成了肝胆胰外科界一直探索的问题。 射频消融凝血电极器辅助切肝技术是近年来国际上先进的切肝技术之一,其主要优点是在切肝过程中明显减少出血或不出血,术中不需阻断肝门,从而把手术对肝功能的影响降到最低,使肝切除过程更安全、快捷。其大大缩短手术时间,缩短术后ICU观察时间、住院时间,能尽快恢复出院,从而减少总体医疗费用。市中心医院肝胆胰外科在省内率先引进该技术,到目前为止,已有8例患者采取此类技术进行肝切除,均获得良好的疗效。 【肝胆胰外科 陈迅】

专家科普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