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中心医院

消化内科 (共10位医生)

科室简介

株洲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2010年成功申报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并获得1000万元建设资金,这是该科于2006年被评为株洲市重点学科、2008年评为湖南省市级医院临床重点专科后获得的又一殊荣,标志着该科的学科建设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消化内科是传统的重点学科,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及精医重教的优良传统,有一个优秀的医疗团队和一批成熟的医疗技术,现科内有主任医师4名,副主任医师3名,主治医师4名,医师4名,其中博士1名,硕士9名。病区设有病床120张,有消化内镜室(1400平方米)、胃肠动力室、结肠清洗透析室等配套科室,专科设备总值1600多万元,配备有电子胃肠镜、放大及染色内镜、十二指肠镜、小肠镜、胶囊内镜、超声内镜、C臂机、海博刀系统、胃肠动力仪等高档专科设备。

科内紧跟医学发展潮流,利用先进的医疗仪器及设备,开展了一批国内及省内先进的诊疗项目,如:食管球囊扩张术、食管癌狭窄支架置入术、食管静脉曲张的硬化剂注射术及套扎术、胃底静脉组织胶注射术、经皮胃造瘘术、巨大胃石取石术、EMR、ESD、ERCP、EST、ENBD、胆胰支架置入术、胃、食管pH及胆汁监测、直肠动力检查及生物反馈治疗、肝硬化脾部分栓塞术,肝癌、胃癌及胰腺癌的介入治疗等。上述技术独立开展,提升了学科整体水平,突出了消化专科特色。

科内有较高层次的学术梯队,科教力量强,近年来分别在消化学基础与临床开展省市级课题10项,在国家及省级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举办了国家及省级继续教育项目4期。

消化内科正在全面建设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将重点在内镜微创手术、慢性肝病、胃肠动力及消化道介入方面突出学科优势,力争建成一个人才技术优良,学科优势突出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医院动态

更多 >

女子肝脏巨大血管瘤,射频消融无血切肝解其烦恼

家住天元区的周女士,今年37岁,一次体检发现肝脏占位,B超、CT提示右肝有一个约8×10厘米大小血管瘤。这可吓坏了周女士,于是她来到市中心医院肝胆胰外科就诊。市中心医院肝胆胰外科专家团队经过术前讨论后,决定为周女士行射频消融凝血电极器辅助右肝血管瘤切除术,手术历时2小时,术中出血仅300毫升,手术中未阻断肝门,减少了缺血对肝脏的损害。术后周女士恢复良好,无任何并发症。 据市肝胆胰中心主任、市中心医院肝胆胰外科主任唐才喜介绍, 肝血管瘤大多数属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常在成年人出现症状,女性为多,肝血管瘤是肝内最常见的良性肿瘤,术前大多数病例都能得到确诊,绝大多数无症状,少数因肿瘤较大而出现肝区不适。如有增大趋势,或者位于肝包膜下,有大出血可能,危及生命,应尽早治疗。肝血管瘤虽有先天性因素,但其增长却是后天因素促成的,所以预防就是要尽量避免引起瘤体增长的因素,如正确对待各种事情,解除忧虑、紧张情绪,避免情志内伤,饮食上应少食肥甘厚味及辛辣刺激之品,多吃新鲜蔬菜,不要喝酒,平时注意锻炼身体,如见腹内有积块,身体消瘦,倦怠乏力等症状应早期检查,及时治疗。 目前肝巨大血管瘤治疗仍以手术切除为主,切肝方式多种多样,但传统的肝脏切除手术如指捏法、钳夹法和刀柄分离等方法,因肝创面出血的问题常导致手术视野显露欠佳,手术中易导致肝内血管、胆管甚至下腔静脉撕裂伤,引起术中大出血,这给手术带来困难,且术后容易引起出血、胆漏、腹腔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因此,怎样减少肝脏巨大血管瘤术中出血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成了肝胆胰外科界一直探索的问题。 射频消融凝血电极器辅助切肝技术是近年来国际上先进的切肝技术之一,其主要优点是在切肝过程中明显减少出血或不出血,术中不需阻断肝门,从而把手术对肝功能的影响降到最低,使肝切除过程更安全、快捷。其大大缩短手术时间,缩短术后ICU观察时间、住院时间,能尽快恢复出院,从而减少总体医疗费用。市中心医院肝胆胰外科在省内率先引进该技术,到目前为止,已有8例患者采取此类技术进行肝切除,均获得良好的疗效。 【肝胆胰外科 陈迅】

专家科普

更多 >